如何评价《氓》中的“士”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1209xm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氓》是苏教版高中教材里唯一的《诗经》篇目,《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在这一板块的教学要求中明确了“发展要求”:“通过《氓》中抒情主人公的感叹,讨论诗中对‘士’的评价。”
  如何评价“士”,首先要看完事的“士”的形象,而不能只看“主人公的感叹”。那么“士”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要客观地分析评价“士”,我认为还是要回到诗歌本身的深入解讀和人性的理解上来。
  首先我们看“士”的身份。
  “士”是对男子的通称,指的就是诗中的“氓”。氓,《说文解字》:“民也。”段玉裁注:“自他归来之民谓之氓,故从民亡。”《孟子·公孙丑》有“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氓矣”,《战国策·秦策一》也有“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氓”,对此高诱注“野民曰氓”。总的看来,“氓”显然不同于“民”,氓的身份要低于民。这样看来,我们就知道了这个“士”的身份较低,应该是个失去耕地流亡他乡的人,只能从事非农业的“抱布贸丝”之业,也就是做点小生意。一个人的身份、成长环境都会对性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士”低微的身份,就容易导致其在日常中表现出自卑。“士”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过度敏感、自尊心强、情绪化(后来的“怒”)其实就是自卑的表现,包括后文对妻子的“至于暴矣”,也都有可能根源于此。弄清了身份,再来分析他的言行、概括他的形象就比较容易了。
  其次我们看“士”的言行。
  诗歌开篇就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蚩蚩”,苏教版解释为“嘻笑的样子”,周振甫的《〈诗经〉译注》解释为“戏笑貌”,与教材基本一致。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则提供了两个解释:“《毛传》:‘蚩蚩者,敦厚之貌。’《韩诗》蚩亦作嗤。嗤嗤,犹言笑嘻嘻。”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采用了“敦厚的样子”的解释。“蚩蚩”解释不同,“士”的形象也会大相径庭。如果是按苏教版解释,那么士就可能是个现代所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那种油嘴滑舌、不庄重的轻浮男子,女主人公可能受其甜言蜜语欺骗而沉迷爱情;如果是“敦厚的样子”,那么“士”就可能是忠厚老实本分的生意人,是女主人公觉得可以托付终身的可靠人选。
  不过,有人说从“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看,“士”不像个“敦厚”之人,所以“蚩蚩”是伪装出来的,“士”是个伪君子。从女主人公对“士”爱得痴迷,如“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的深情和“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悲喜表现看,是“士”的甜言蜜语把女子迷住了的可能性还真的有。可是,从女主人公敢于冲突礼俗,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出嫁和发现婚姻不再有幸福可言就选择离开的自主、独立、坚强来看,怕“士”的一两句花言巧语就能把她迷住的可能性也不大。
  那么到底哪种解释更可靠呢?我们还是从诗歌本身提供的信息来推断。
  1.看儿时的表现:“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晏晏”,苏教版解释为“温柔和悦的样子”,《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温和的样子”,人教版解释为“欢乐的样子”。无论怎样的解释,“士”应该是个温和乐观可亲之人,尤其是对女主人公,可能更有别样的温柔和顺。如果说“士”是个伪君子,那么长大后出于某种目的开始“装”,也是可以理解,而“总角”时的“晏晏”,我想应该是出于本性。正是这个本性一直延续到后来的恋爱中,表现为“蚩蚩”。这样,“蚩蚩”理解为“嘻笑的样子”就比较合理。当然,这里的笑,并非不庄重的油嘴滑舌轻浮的笑。爱情的特点我想古今相同,看到自己喜欢的女子就难掩笑意,应该也是人之常情。
  2.看长大后恋爱:“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旦旦,诚恳(迫切)的样子,几乎所有版本都一样的解释,也就是“士”极有可能发“我会对你好一辈子”之类的誓言,因为对一个“氓”来说能娶到一个当地好姑娘估计也不容易,他也一定是真的非常感激并且也非常珍惜这份感情。所以我相信这些誓言应该都是发自真心,并无半点儿戏或欺骗的成分。也有人说整个恋爱的过程,“士”不如女主人公用情,整体而言,这是事实,可是如果没有“士”先踄顿丘、涉淇水而来,又哪来的女主人公“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的深情表现?再加上前面讲到的“蚩蚩”,也一定是真情流露。所以我觉得他们在恋爱之中,应该彼此都是付出真情,而不存在欺骗。
  总的来说,从婚前的种种表现看,爱情的天平是有倾斜的,女主人公太痴情,不见则忧,见之则喜,而对“怒”之行为的包容,又恰恰为下文“士”的“贰其行”和“二三其德”甚至“至于暴矣”都埋下了伏笔。不过,年轻的时候或者说婚前,“士”也确实是爱上了年轻富有活力且痴情的女主人公的,而且不是一时冲动,是日久生情,因为他们在未成年时就已经相识、相知、相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晏晏,温柔和悦貌。旦旦,诚恳迫切的样子。这句的理解基本没什么争议。也就是说男子总角时的表现应该是非常不错的,既温柔和悦,又真挚诚恳,成年后继续热烈追求女主人公,女主人公自然容易抛开身份的偏见和世俗的礼法以身相许了。他们应该也算得上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吧。
  3.看对待婚事:“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这是“士”婚前最被指责之处:不重视这桩婚事,竟然没请个像样的媒人,而且脾气暴躁。《诗经·齐风·南山》上说:“取(通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西周是个非常重视礼仪制度的朝代,结婚这样的重大事情,更是极其重视仪式。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可能会被人耻笑不说,其稳定性也得不到保障,即使是自由恋爱如《静女》中的姑娘小伙,真要结婚,最后肯定也必须象征性地请个媒人有明媒正娶的仪式,现在很多自由恋爱的婚姻也依然传承着这一传统。虽然“士”也曾做过“尔卜尔筮”之事,但根据《礼记·昏义》中的记载“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于庙,而拜迎于门处”,就知道当时的婚嫁有六个环节,而男子只完成了两个,可见很不慎重。还有结果也天遂人愿“体无咎言”,可这似乎只是“士”的一方之说,女主人公并没有亲自参与,其“体无咎言”之辞很值得怀疑。最后,女主人公责怪他没有好好请个媒人,于是延迟了婚期,结果“士”自己没做好竟然还“怒”,还得女主人公好言相劝,并作出让步“秋以为期”才罢休。由此可见,“士”只是急于要把女子娶回家,并没有多少真情。   话虽如此,不过,我倒是觉得极有可能“士”作为一个外来户请不到像样媒人(《教参》有“一个无法请到媒人的外乡人”语),所以为了能与女子结婚,无奈只能采取这样的措施。“体无咎言”如果真的是谎言,应该也是个善意的谎言吧。至于他的“怒”,前文已经提到了,极有可能是触及到了他自卑的忌讳而恼怒。不过不能否认,“士”急着想结婚或许可以理解,但这个时候就“怒”,无论怎么说总还是一种性格缺陷。
  4.看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这是婚后女主人公的感慨,理解的关键是“贰”。苏教版解释为“同‘忒’,过失,偏差”,人教版解释为“不专一,有二心,跟‘壹’相对”,“士贰其行”整句翻译为“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周振甫的解释也是“有二心”。有人说士“有二心”就是另结新欢,但从这两处版本的解释看,整体上似乎没有新欢的可能性很大,只是提及了“士”不再沉迷与她的歡爱,不再像恋爱时对她软语温存地哄她开心,而且有时候态度还非常粗暴,反复无常。这里要强调的是,“士”只是不再像先前那么爱女主人公,至于为什么,女主人公并未提及。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士”“二三其德”呢?
  最后我们看“士”“二三其德”的原因。
  既然婚前他们感情没什么问题,婚后也没有出现所谓的第三者,那么,在女主人公眼里,原因可能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己年长色衰、人老珠黄,不再能引起“士”的爱怜了。但事实上诗歌是给了我们另一个解释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此句理解关键在“遂”。苏教版解释:“遂,实现,遂顺。”也就是“士”实现了结婚的目的,于是就从奴隶变成了将军,变化神速,正如开头所引之评价。这样的解释我总觉得欠妥当,尽管生活当中确实也有类似现象。再看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解释:“遂,犹久。这两句说,我在你家既已久了,你就对我粗暴,虐待我了。”这个解释我觉得是符合生活逻辑的,而且也刚好可以与“三岁为妇”相照应。虽然有日久生情,但别忘了也有日久情淡,因为拥有而不珍惜的。而女主人公也极有可能是自己无法忍受不再温暖欢洽的家庭生活而主动离家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这从最后的“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绝可以推断。
  所以,对“士”的评价,我总觉得不能简单地以冷酷无情、奸诈虚伪、变化无常的爱情骗子或卑贱男人下定论。从整首诗歌看,“士”年轻时是确实喜欢女主人公的,后来“士”到“暴”的程度,真的是时间这个残酷的恶魔给导演的一出悲剧。“士”应该只是一个曾经付出真感情,但感情经不住岁月磨洗、性格有点自卑有点急躁的不能坚守爱情誓言的凡人。《诗经》的现实主义,我觉得就在这些地方,它让我们看到了婚恋的一种现实状态:哪怕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山盟海誓,到头来也抵不过无情的岁月和繁琐的生活,它们终将热情耗尽,婚姻迟早成了爱情的坟墓。
  参考资料:
  [1]《<诗经>—氓的形象评论》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386131.html
  [2]《<诗经·卫风·氓>里的人人物形象分析》http://www.xzbu.com/1/view-5117907.htm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
  [4]《说文解字》
  [5]《<诗经>译注》周振甫
  [6]《古代汉语词典》
  [7]《教学参考》苏教版
  [8]《那一口两千七百岁的黑锅》(《语文教学通讯》2013.5)
  陈叶珍,教师,现居浙江杭州。
其他文献
张爱玲曾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魏天真和魏天无这部主要谈论诗歌的著作《真无观:与他者比邻而居》,即是对当下诗歌和社会人伦的一份“懂得”,一份“慈悲”。他们谈的既是诗歌本身,也关乎存于当世的社会人伦,其中蕴含着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和生命个体的崇高理想。   这本书分为三辑,第一辑《真有意思》为魏天真著,第二辑《无所遁形》为魏天无著,第三辑《观世之音》为二人的对话录。对话录的话题有些就是前面两辑文题的
《劝学(节选)》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的第一板块“求学之道”中的第一篇文言文,也是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的首篇文言文。如何让高一新生在初中文言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延伸,有所突破,在思维方式和方法上得到进一步提升等方面以及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是高一语文老师必然面对的课题。  那么,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和高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有什么不同呢?在初中学段,对文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育,现代作家作品研究。  1929年中小学暂行课程标准颁布后,原定以一年为实验期,期满后根据各地报告修正,后又展期一年。至1931年6月,教育部组织中小学课程及设备标准编订委员会,其中孙俍工、夏丏尊、周予同、马涯民负责中学国文。委员会分别于6、7月开会两次,但意见不能统一。1932年,教育部重新聘请委员,中学国文科由孙俍工、夏丏尊、伍俶负责。委员会
成语这种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体现在语文教学上,不仅仅是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吸收和运用,而应该是多方面的。下面就课堂阅读教学这个层面,谈谈如何运用成语,让其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抓手。  一、用成语导入新课  巧借成語导课,就能相应地创造出一定的情理交融、情趣盎然的情境,自然导入新课,进行新课教学。例如,有位老师在执教《鸿门宴》,上课伊始,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成语: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然后让学生说出
收录在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里的《五猖会》,近年来被苏教版、粤教版等语文教材选入。很多课例和教学设计都将文章主题解读为批判封建家长制对儿童的迫害,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和反动,笔者以为如此解读与鲁迅在《朝花夕拾》里的情感表达很不和谐。  一、背诵《鉴略》前后的情绪变化  父亲在“我”准备去看五猖会时,要求年仅七岁的孩童一定要背诵出《鉴略》中约二三十行内容,不然不准去。  从文中“在百静中,
作为一种惯有而又特殊的文化生态形式,高考作文因语言犁铧的意义世界而显得那样深邃、芬芳、神奇,像磁铁般吸引着人们解读和赏鉴,而其应试能力和发展趋势无疑是考生、教师乃至家长们探讨、阐释的热点话题。就此,笔者依凭自身高三语文教学实践,以近些年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和自拟题为例,试图从诸多巨擘宏论的方格中觅一丝缝隙,僭述数言管窥之见,以飨读者。  一、高考作文的应试能力  1.审题立意能力  试卷如绚烂的
关于课堂,有太多的模式,太多的标准。什么是高效的语文课堂?长期以来似乎分数的高低成了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这显然有违教育的初衷和终极目标。我们认为,高效课堂应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高效的“高”主要不是考试分数的高,而在于学生每天、每节课都有收获,是一种知识、素养和能力的进步和提高。那么,怎样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呢?   一.以导的方式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曾经被称为“教书匠”
一、导入  师:大家可能不知道,前天下午在语文组的随意一抓阄,就决定了我与你们美好的相遇。有缘分就能相遇,没有缘分就不能相遇。阅读鲁迅的作品也是这样。有人说他的作品很难懂,晦涩,不清。我想,其实是因为你没有在对的时间里用对的那把钥匙打开门罢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到那把能开启和鲁迅心灵交流的钥匙,和鲁迅一起发生生命的相遇。  二、亮出钥匙  (展示PPT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上海市崇明县民本中学教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通过阅读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发展思维是课堂教学的最终指向,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辨证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等,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达成这一目标,的确值得探讨。  问题化学习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以学科的问题为基础,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是一种基于问题系统不断优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学
上海市建平中学教师  遇到《半张纸》这篇微型小说是在我做语文老师很困惑的时候。我是一个喜欢读小说的人,但是我发现在课堂上给高一年级的学生分析讲解小说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是学生不喜欢小说?还是小说不精彩?抑或是我的讲解不漂亮?好像都有,但又好像都不是。为此,我就高中生小说阅读的现状查阅了不少资料,也广泛地和学生、同行进行探讨,小说教学确实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尴尬所在。  从客观分析,因为考试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