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从来都是攻坚克难。
35年改革,一路闯关夺隘。今天深化改革,更要勇往直前。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彰显出我们党迎难而上的决心和信心。
改革又到闯关时。
深水前行,改革任务更加艰巨
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放眼过去改革的丰硕成果,我们精神振奋;面对未来改革的艰巨任务,我们心情并不轻松。
改革行至“深水区”——两难问题突出,改革与发展问题相伴,经济与社会矛盾交织。
我们刚刚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却发现要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中国能不能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
钢铁产量第一、煤炭产量第一、水泥产量第一……面对众多“中国制造”赢来的世界第一,我们高兴并纠结: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尴尬,缺少“中国创造”的遗憾,资源环境代价的沉重,告诉我们转型比增长更难。
要稳增长也要调结构,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环境,要推进资源价格市场化也要抑制通货膨胀,要提高劳动报酬也要控制企业运营成本……改革方案的制定既要敢于取舍,又要“优中选优”。
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了,但对“分配不公”的抱怨也多起来。城乡居民收入跑赢CPI、跟上GDP,但“被增长”、“被平均”的声音从未消失。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越来越高。
“如果说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是‘帕累托改进’,绝大多数人能从改革中受益。那么现在,改革越来越会成为‘卡尔多改进’,利益增进和利益调整并存,两难情况越来越多。” 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改革进入“攻坚期”——改革面对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任何一项改革都要破解错综复杂的矛盾,都要突破认识和利益的掣肘。
“硬骨头”,硬在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单兵突进式的改革已经很难成功。
一本小小的户口簿,牵动着多少人的命运起伏,阻碍着多少人真正从农民转为市民。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今天,户籍制度的缠绕急需解开,基本民生服务的均等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需加快,让更多早已工作生活在城市的人,享有平等的市民待遇。
“硬骨头”,硬在改革已不是简单的应急,而是长治久安的制度建设。
超过10万亿元的地方债,会不会引发债务危机?地方政府为何患上“举债依赖症”?看似近两年方才凸显的矛盾,背后指向长期以来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功能过度经济化、政绩考核“唯GDP论”等深层次因素,需要全面改革财税制度、政绩考核制度,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硬骨头,硬在改革已不能只是利益的增进,而必须对现有利益格局进行调整。
改革本来就是利益的调整,深水区的改革,绕不开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城镇与农村等利益格局的全方位调整,利益调整就会有增有减。“有些不合理的做法必须果断纠正,有些利益格局的调整则应着眼于培育新的利益,在增量上做文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佐军研究员说。
事非经过不知难。愈难愈进,迎难而上,正是改革者的品格。改革前无古人,深化改革就要攻坚克难。
别无选择,改革更需凝聚共识
改革需要共识。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改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呼唤改革,改革共识的凝聚正是改革攻坚克难的锐利武器。
不改革没出路。
当雾霾连日不散、当房价节节攀升、当“冷漠症”四处蔓延,有人抱怨:“都是改革惹的祸。”改革不是完美无缺,发展难免伴生问题。有些问题,是改革经验不足造成的,需要及时调整。有些问题,恰恰是改革还不到位引发的,需要持之以恒推进改革。有些问题,则缘于发展理念的偏差。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其根源多在于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正是清除体制机制障碍的强大动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禇平说。
改革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改革仍是我们唯一、最好的选择。
改革不能等。
改革会不会影响社会稳定?改革会不会引起经济波动?改革难免有风险,我们如何看待风险?
“不改革才是最大的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认为,改革进程中,最可怕的不是有风险,而是一点风险也不敢冒,一遇到阻力就止步不前。
改革时机宝贵,不加快改革,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导致积弊难返,酿成更大危机。
风险不可怕,关键是理性认识风险,科学应对风险,防患于未然。
多年改革,我们抵抗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安排”,增强改革的科学性、协调性、协同性,改革就能化险为夷。
改革有底气。
35年改革发展,我们已有了深化改革的一手“好牌”。
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改革的体制基础更加牢固,可以开启更高层面的改革;多次应对各种挑战,党积累了领导改革的宝贵经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越来越强;改革的潜力依然很大,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从小康迈向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13亿人口的大国华丽转身蕴藏无限机遇,也给改革带来了进退腾挪的更大空间。
共识铺就改革路。凝聚改革共识,改革攻坚克难之路才能畅通无阻。
坚定不移,改革更有勇气、智慧
任务艰巨,更激发改革雄心壮志。
时不我待,正敲响改革紧锣密鼓。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坚定不移推进改革。
政府改革一马当先。国务院机构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行政审批改革,国务院已取消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300多个。简政放权,用政府权力“做减法”换市场活力增加。面对经济下滑,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既稳增长,又调结构,保持了经济平稳发展。 重点领域改革力度加大。财税、金融、价格、投融资、民生保障、农业农村等领域,推出多项重要改革措施。“营改增”扩围,让企业轻装上阵;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让创业门槛大大降低;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对外开放有了新突破……一项项重要改革,增添了经济活力,人们感受到了“啃硬骨头”的决心。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有无畏的勇气,有高超的智慧,改革就能翻山越岭,一路高歌。
勇气和智慧,来自于人民的重托。
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到向西开放的重镇兰州,从全球瞩目的上海自贸区到老工业基地包头的棚户区,一年间,中央政治局7位常委考察调研足迹遍布全国2/3以上省份。决策层问情于民、问计于民,让人们对改革更有信心。
勇气和智慧,来自于改革的方法更加科学。
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协同推进。经济改革与社会、文化改革同步,促进发展与保障民生的改革协调,各项改革相互呼应,形成合力。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的路径,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结合起来,更加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新一轮改革大幕,绘就“五位一体”改革的壮丽图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现代化的百年奋斗,已进入至关重要的“后半程”。续写“前半程”的辉煌,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美梦成真,改革的使命鼓舞我们攻坚克难。
财税改革
——“营改增”从交通运输和若干现代服务业扩大到电讯、铁路运输和建筑安装业并从部分地区推广到全国。
——启动个税向综合税改革的试点,稳步扩大房产税的试点。
——大幅度提高资源税税率和环保收费的标准。
——显著提高医疗、社保、环保、新能源等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降低一般性支出尤其是三公消费的比重。
背景:多位消息人士透露,财税、金融、行政体制、价格改革等将列入报告初稿。在这些改革内容中财税改革分量最重,具体到报告初稿中涉及的财税领域改革,财政部、国税总局是操办者,尤其是前者。
土地制度改革
——征地遵循“公平补偿”原则,补偿标准将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而动态调整。
——土地自由流转,确保农民工权益。如何使土地增值收益大头落到农民工头上。是正确改革方向。
——土地私有化,农民最终拥有自己的土地。
——扩大农地进入市场流通试点,这将利好地产及其投资产业链。
背景:分析人士认为,农民土地私有化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出台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标志,地方政府层面对这个问题的容忍度比较有限。
金融改革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放松资本账户的管制,放松民资投资海外的限制。
——利率市场化将面临最后一步——存款利率市场化。业内认为需要时间,下一个具体步骤很有可能是让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
——进一步规范银行表外业务,让民间金融阳光化和合法化,杜绝吴英事件的再度发生。
背景:中国的金融一直存在被压抑现象,涉及到体制改革的最根本政策都由中央所控制。这种集权式的管理如果不被打破,就会影响到金融改革的进程。各界对“人民币先生”未来的改革作出各种猜测,最期待的莫过于推进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国际化。
推进城镇化
——农村土地确权政策应先行一步,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民可选择行业,城镇化就起来了。
——破除土地财政,不改变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切断地方政府卖地生财动力机制,人的城镇化就永远赶不上土地的城镇化。
——户籍制度改革是关键一环,应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城市落户限制。
背景:厉以宁认为,如果中国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即90%以上的人口集中于城市,那么城市居住条件必定恶化,居民生活质量必定下降。中国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即中国城镇化要分三部分:老城区 新城区 农村新社区。
收入分配及户籍制度改革
——出台收入分配改革实施细则,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居民收入。
——限制垄断性国企高管权力和薪酬的膨胀,缩小贫富差距。
——由于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分化”,削弱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农村城市化进程,不利于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应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消除在教育、就业、医疗、城乡间的福利差异。实现人口自由流动。
背景:一位接近发改委的消息人士透露,“这次的户籍制度改革与以往明显的不同在于,以往的提法都是继续合理控制直辖市、副省级市和其他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而此次对北上广深这些特大城市也会结合条件逐步放开。”
打破国有企业垄断
——打破中央企业垄断,放宽进入市场限制,国企逐步退出,减少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目前国资监管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存在国资管理的“空白点”,容易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应实现政企分开,改变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放宽入行门槛,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背景:垄断仅仅是国企治理不力的结果,它只是问题的表征现象。如果对国企改革只就垄断而反垄断,只就垄断而进行所谓的“私有化”和“社会化”肢解,那么国企改革也还真有可能沦为一部分利益集团的分羹大宴。
35年改革,一路闯关夺隘。今天深化改革,更要勇往直前。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彰显出我们党迎难而上的决心和信心。
改革又到闯关时。
深水前行,改革任务更加艰巨
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放眼过去改革的丰硕成果,我们精神振奋;面对未来改革的艰巨任务,我们心情并不轻松。
改革行至“深水区”——两难问题突出,改革与发展问题相伴,经济与社会矛盾交织。
我们刚刚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却发现要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中国能不能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
钢铁产量第一、煤炭产量第一、水泥产量第一……面对众多“中国制造”赢来的世界第一,我们高兴并纠结: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尴尬,缺少“中国创造”的遗憾,资源环境代价的沉重,告诉我们转型比增长更难。
要稳增长也要调结构,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环境,要推进资源价格市场化也要抑制通货膨胀,要提高劳动报酬也要控制企业运营成本……改革方案的制定既要敢于取舍,又要“优中选优”。
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了,但对“分配不公”的抱怨也多起来。城乡居民收入跑赢CPI、跟上GDP,但“被增长”、“被平均”的声音从未消失。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越来越高。
“如果说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是‘帕累托改进’,绝大多数人能从改革中受益。那么现在,改革越来越会成为‘卡尔多改进’,利益增进和利益调整并存,两难情况越来越多。” 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改革进入“攻坚期”——改革面对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任何一项改革都要破解错综复杂的矛盾,都要突破认识和利益的掣肘。
“硬骨头”,硬在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单兵突进式的改革已经很难成功。
一本小小的户口簿,牵动着多少人的命运起伏,阻碍着多少人真正从农民转为市民。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今天,户籍制度的缠绕急需解开,基本民生服务的均等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需加快,让更多早已工作生活在城市的人,享有平等的市民待遇。
“硬骨头”,硬在改革已不是简单的应急,而是长治久安的制度建设。
超过10万亿元的地方债,会不会引发债务危机?地方政府为何患上“举债依赖症”?看似近两年方才凸显的矛盾,背后指向长期以来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功能过度经济化、政绩考核“唯GDP论”等深层次因素,需要全面改革财税制度、政绩考核制度,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硬骨头,硬在改革已不能只是利益的增进,而必须对现有利益格局进行调整。
改革本来就是利益的调整,深水区的改革,绕不开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城镇与农村等利益格局的全方位调整,利益调整就会有增有减。“有些不合理的做法必须果断纠正,有些利益格局的调整则应着眼于培育新的利益,在增量上做文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佐军研究员说。
事非经过不知难。愈难愈进,迎难而上,正是改革者的品格。改革前无古人,深化改革就要攻坚克难。
别无选择,改革更需凝聚共识
改革需要共识。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改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呼唤改革,改革共识的凝聚正是改革攻坚克难的锐利武器。
不改革没出路。
当雾霾连日不散、当房价节节攀升、当“冷漠症”四处蔓延,有人抱怨:“都是改革惹的祸。”改革不是完美无缺,发展难免伴生问题。有些问题,是改革经验不足造成的,需要及时调整。有些问题,恰恰是改革还不到位引发的,需要持之以恒推进改革。有些问题,则缘于发展理念的偏差。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其根源多在于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正是清除体制机制障碍的强大动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禇平说。
改革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改革仍是我们唯一、最好的选择。
改革不能等。
改革会不会影响社会稳定?改革会不会引起经济波动?改革难免有风险,我们如何看待风险?
“不改革才是最大的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认为,改革进程中,最可怕的不是有风险,而是一点风险也不敢冒,一遇到阻力就止步不前。
改革时机宝贵,不加快改革,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导致积弊难返,酿成更大危机。
风险不可怕,关键是理性认识风险,科学应对风险,防患于未然。
多年改革,我们抵抗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安排”,增强改革的科学性、协调性、协同性,改革就能化险为夷。
改革有底气。
35年改革发展,我们已有了深化改革的一手“好牌”。
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改革的体制基础更加牢固,可以开启更高层面的改革;多次应对各种挑战,党积累了领导改革的宝贵经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越来越强;改革的潜力依然很大,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从小康迈向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13亿人口的大国华丽转身蕴藏无限机遇,也给改革带来了进退腾挪的更大空间。
共识铺就改革路。凝聚改革共识,改革攻坚克难之路才能畅通无阻。
坚定不移,改革更有勇气、智慧
任务艰巨,更激发改革雄心壮志。
时不我待,正敲响改革紧锣密鼓。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坚定不移推进改革。
政府改革一马当先。国务院机构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行政审批改革,国务院已取消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300多个。简政放权,用政府权力“做减法”换市场活力增加。面对经济下滑,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既稳增长,又调结构,保持了经济平稳发展。 重点领域改革力度加大。财税、金融、价格、投融资、民生保障、农业农村等领域,推出多项重要改革措施。“营改增”扩围,让企业轻装上阵;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让创业门槛大大降低;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对外开放有了新突破……一项项重要改革,增添了经济活力,人们感受到了“啃硬骨头”的决心。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有无畏的勇气,有高超的智慧,改革就能翻山越岭,一路高歌。
勇气和智慧,来自于人民的重托。
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到向西开放的重镇兰州,从全球瞩目的上海自贸区到老工业基地包头的棚户区,一年间,中央政治局7位常委考察调研足迹遍布全国2/3以上省份。决策层问情于民、问计于民,让人们对改革更有信心。
勇气和智慧,来自于改革的方法更加科学。
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协同推进。经济改革与社会、文化改革同步,促进发展与保障民生的改革协调,各项改革相互呼应,形成合力。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的路径,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结合起来,更加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新一轮改革大幕,绘就“五位一体”改革的壮丽图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现代化的百年奋斗,已进入至关重要的“后半程”。续写“前半程”的辉煌,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美梦成真,改革的使命鼓舞我们攻坚克难。
财税改革
——“营改增”从交通运输和若干现代服务业扩大到电讯、铁路运输和建筑安装业并从部分地区推广到全国。
——启动个税向综合税改革的试点,稳步扩大房产税的试点。
——大幅度提高资源税税率和环保收费的标准。
——显著提高医疗、社保、环保、新能源等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降低一般性支出尤其是三公消费的比重。
背景:多位消息人士透露,财税、金融、行政体制、价格改革等将列入报告初稿。在这些改革内容中财税改革分量最重,具体到报告初稿中涉及的财税领域改革,财政部、国税总局是操办者,尤其是前者。
土地制度改革
——征地遵循“公平补偿”原则,补偿标准将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而动态调整。
——土地自由流转,确保农民工权益。如何使土地增值收益大头落到农民工头上。是正确改革方向。
——土地私有化,农民最终拥有自己的土地。
——扩大农地进入市场流通试点,这将利好地产及其投资产业链。
背景:分析人士认为,农民土地私有化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出台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标志,地方政府层面对这个问题的容忍度比较有限。
金融改革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放松资本账户的管制,放松民资投资海外的限制。
——利率市场化将面临最后一步——存款利率市场化。业内认为需要时间,下一个具体步骤很有可能是让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
——进一步规范银行表外业务,让民间金融阳光化和合法化,杜绝吴英事件的再度发生。
背景:中国的金融一直存在被压抑现象,涉及到体制改革的最根本政策都由中央所控制。这种集权式的管理如果不被打破,就会影响到金融改革的进程。各界对“人民币先生”未来的改革作出各种猜测,最期待的莫过于推进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国际化。
推进城镇化
——农村土地确权政策应先行一步,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民可选择行业,城镇化就起来了。
——破除土地财政,不改变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切断地方政府卖地生财动力机制,人的城镇化就永远赶不上土地的城镇化。
——户籍制度改革是关键一环,应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城市落户限制。
背景:厉以宁认为,如果中国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即90%以上的人口集中于城市,那么城市居住条件必定恶化,居民生活质量必定下降。中国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即中国城镇化要分三部分:老城区 新城区 农村新社区。
收入分配及户籍制度改革
——出台收入分配改革实施细则,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居民收入。
——限制垄断性国企高管权力和薪酬的膨胀,缩小贫富差距。
——由于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分化”,削弱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农村城市化进程,不利于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应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消除在教育、就业、医疗、城乡间的福利差异。实现人口自由流动。
背景:一位接近发改委的消息人士透露,“这次的户籍制度改革与以往明显的不同在于,以往的提法都是继续合理控制直辖市、副省级市和其他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而此次对北上广深这些特大城市也会结合条件逐步放开。”
打破国有企业垄断
——打破中央企业垄断,放宽进入市场限制,国企逐步退出,减少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目前国资监管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存在国资管理的“空白点”,容易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应实现政企分开,改变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放宽入行门槛,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背景:垄断仅仅是国企治理不力的结果,它只是问题的表征现象。如果对国企改革只就垄断而反垄断,只就垄断而进行所谓的“私有化”和“社会化”肢解,那么国企改革也还真有可能沦为一部分利益集团的分羹大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