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及其快速检测

来源 :微生物与感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81641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革兰阴性嗜盐性细菌,隶属弧菌科中的弧菌属,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菌。最早由Fujino等在1950年从日本1例食物中毒患者排泄物中初次分离得到,它主要存在于近海岸的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类、虾类、贝类等海产品中,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人类会由于食用污染大量该菌而又未经良好加工处理的海产品而引发突发性食物中毒,
其他文献
1957年,英国细菌学家Alick Isaacs与瑞士微生物学家Jean Lindenmann将经热灭活(后来用紫外灭活)的流感病毒处理鸡胚尿囊绒毛膜,再用活的流感病毒攻击,发现绒毛膜不能被活病毒感染,
20世纪80年代后期,芬兰科学家Kajander等在进行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检查时发现细胞内存在一种超微结构。1990年他正式将这种原核微生物命名为“纳米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