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现代文秘能力提升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rtualboxsc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分析高校文秘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中媒介素养课程欠缺和媒介素养对现代文秘的必要性之基础上,针对媒介素养的相关范畴和维度,构建了以提升现代文秘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并论证了该课程体系的可行性。
  [关键词] 现代文秘;能力提升;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070-04
  1 现有课程设置中媒介素养课程的欠缺
  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关系到“人才培养是否适应市场需要,是否符合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1]。目前高校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只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进行轻微调整,大都设有现代汉语、文学原理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当然这些课程对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有必要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文秘专业特色不明显,文秘人才必备的媒介素养教育在现有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导致文秘专业毕业生无法适应现代传媒化生存的需要。
  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汉语言文学作为现代文秘专业依托的二级学科,已开设42年,继承了原重庆师范专科学校和渝州教育学院中文系的办学传统,为现代文秘专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他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的汉语言文学也开设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还储备了充裕的师资力量。与开办初期相比,现代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逐年增加,增加的课程侧重现代文秘能力培养,以人文素养、公共关系、文案写作为主。目前汉语言文学(现代文秘)的主干课程有20多门,其中没有媒介素养课程。重庆文理学院招生简章明确了汉语言文学是文秘专业的母体专业,指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文秘方向)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培养要求中有两条与媒介素养有关: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能熟练撰写各类公文、应用文;掌握信息采集的技巧和方法,学会协作或独立处理文案工作。招生简章还规定文秘专业的主干学科为中国语言文学。培养要求中没有明确新闻写作能力,尽管有对信息采集的要求,但主干课程设置中却没有与之相关的采访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也没把媒介素养作为主要内容,只是结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能力描述”开展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训练(但只有10学分,毕业总学分为185学分)。现代文秘教学实践强调基础理论、人文素养、创新能力三者并重,媒介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有时媒介素养甚至是人文素养的代名词,但媒介素养课程分量不足,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文秘专业比较普遍的现象。
  重庆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现代文秘)2011级学生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的课程表共有13门课程,只有新闻采访与写作与媒介素养有关。这学期现代文秘专业总课时为622,新闻采访与写作为48课时,仅占7.7%。而该校这学期2012级文秘专业的学生课程表中根本就没有媒介素养的课程,2013级开设了与媒介素养稍有关联的摄影与摄像(64课时),但仅占总课时的7.3%。该校文秘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中基本没有明确而系统的媒介素养课程,略有与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但比例很小,选修课中没有媒介素养课程。其他高校文秘专业的学生必修课和选修课中也大都没有媒介素养课程。
  2 媒介素养对现代文秘的必要性
  从重庆文理学院2014届68名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数据分析得知:就业率达到98%,其中5人考研,23人报考公务员,14人到各类企业,6人到中小学工作,其余正在通过各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落实具体单位。公务员是文秘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理想渠道,媒介素养不但是对公务员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和学校工作之必备,媒介素养对现代文秘的必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毕业生向任课教师反馈了不少关于工作适应性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表明:媒介素养影响文秘实际工作已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秘书工作是一种以处理信息为主要内容的脑力型职业”[2],信息传播本来就是秘书工作的重要方面,秘书必须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在网络自媒体兴盛的传播环境中,处理各种信息更是现代文秘工作的绝大部分任务。他们得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本单位相关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决定和调整工作安排。他们必须保持各种信息传输渠道的畅通,必须熟练使用各种传播媒介,必须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消化和取舍,领导秘书还必须把经过自己筛选的有用信息及时提供给领导,以便于领导决策。现代文秘还得通过各种媒介发布本单位的信息,以树立良好的单位形象,同时为领导树立良好的政治形象,也为自己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行政机关的秘书要与各传播媒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把媒介当做政策法规的发布平台,确保政令畅通,确保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党政机关的秘书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既可以为党政机关领导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信息支持,又可以为党政领导与社会之间架设起一个畅通的沟通桥梁。”[2]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工作也离不开各种传播媒介的支持,无论是观念的广泛传播,还是产品的行销,都离不开媒介的参与。
  为适应政务信息化的需要,现代文秘必须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和互联网使用技能,熟练进行网上办公和文档管理,刷新政务微博,了解社情民意,建立工作圈子微信群,便于开展工作,利用网上社交工具组织、策划活动,发布会议通知,召集相关人员进行可视电话会议,发起主题讨论,并对会议和讨论情况记录备案,整理成电子文档,方便保存和查阅。现代文秘还必须熟练使用智能手机,随时利用手机上网,确保特殊情况下工作不被耽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再局限于行政性,还应突出“企业性”。据调查,文秘毕业生有90%流向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其中大部分是民营企业[3],由于许多民营企业规模小、人员配备不齐,秘书往往身兼多职,这对秘书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信息载体和海量的媒介信息,现代文秘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需要认知能力;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批判能力;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整合能力。这些业务能力能否过关与他们的媒介素养高低密切相关。“基于现代媒介信息社会中秘书岗位业务能力对媒介素养的需求日益迫切,媒介素养介入文秘人才培养方案是十分必要的。”[4]   3 以现代文秘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媒介素养 课程体系
  媒介素养[5]指公众识媒、触媒、用媒、制媒的能力。在此范畴中,识媒是基础,指公众认识媒介及其传播的信息,包括公众对新旧媒介特性的认识、对媒体机构的认识、对传播运行机制的认识、对媒介所传信息真假的判断、对媒介所遮蔽的事实的认识;触媒指公众接触媒介并感知媒介立场;用媒指公众运用媒介及所传信息为生活、工作服务,包括新闻发布、筛选有用信息、恰当对待商业广告和虚假宣传、利用媒介获取知识和表达情感,通过新媒介(聊QQ、打游戏)调节情绪等,正确、合理、批判性地使用媒介建立在科学评价媒介的基础上;制媒指公众参与制作媒介内容并完善媒介,主要是媒介作品的生产,媒介作品包括产品介绍、企业形象和党政形象的媒介呈现、活动策划(大型会议会展的策划与组织、各种庆典活动的礼仪培养与训练)的媒介呈现及宣传等等。制媒的能力要求最为复杂,包括采、写、编、评、摄(影、像)、录(音)、播等,不但要能在媒介传播信息、发表观点,还要善于与媒介机构打交道。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在新媒体视阈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对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应该具备新媒介素养的六个维度:使用、分析、评价、制作、自我完善以及促进新媒介生态良性循环[6]。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要能够涵盖媒介素养的这些范畴和维度。
  传统文秘课程忽视媒介素养,其结构存在以下问题:随意化,依师资增减模块;实践课程模块未成体系;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欠妥当;没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不具备前瞻性[7]。对此,以现代文秘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目标导向性原则、整体功能性原则、应用技能性原则和适应发展性原则;把握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还应注意以下问题:针对文秘岗位,凸显媒介素养;完善课程模块,注重课程的系统化,加强课程之间的互动;实践课与理论课并重;适应现代文秘工作的特殊需求;注重媒介素养的能力提升;注重新媒介的认知和它在文秘工作中的使用。
  现代文秘一般就职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公关、档案、宣传、营销、策划及管理工作。现代文秘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出谋划策能力、宣传广告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公关交际能力等等。良好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文秘最基本的业务能力,传达文件精神和领导意图、上下级沟通、内外交流等都需要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替领导撰写发言稿、安排工作日程、部署行动计划等都需要很强的书面表达能力。为了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单位制定的发展目标,现代文秘得根据政策法规和领导意图组织员工共同努力,协调各部门行动,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是现代文秘推进工作的必备能力。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和瞬息万变、险象环生的社会形势,现代文秘必须能够出谋划策,帮助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带领单位员工度过难关,促进事业健康发展。秘书岗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现代文秘与传播媒介打交道的机会很多,因此现代文秘必须具备应有的宣传广告能力,好好利用媒介宣传政策和主张,或为产品做广告。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经营管理,无论是党政文秘还是企事业文秘都应懂得经营管理,这样才能为单位谋得好的发展,让单位内部井井有条。而公关交际能力则能为单位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理顺各种关系,清除事业发展的外部障碍,争取到各方面的支持。
  围绕以上能力的提升,现代文秘专业应设置相应的媒介素养课程。
  从通识教育层面看,要普遍提高公众素质,必须对所有专业的大学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以利于政府议程、公共议程和媒介议程的统一,使公众理性对待公共事务,为社会进步尽微薄之力。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为了让大学生应对信息电子化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媒介,高等院校应把《媒介素养教育》定为通识必修课[8]。
  从专业教育层面看,“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类别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课程——新闻传播学,围绕现代文秘专业能力提升介入现代文秘专业,可开设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系列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理论、新媒介概论、报纸编辑学、读报评报、实用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辑学、播音主持艺术、纪录片创作、网络编辑学、新闻采访与写作、传媒经济学、媒体经营实务、新闻美学、摄影与摄像、广播电视栏目策划、广播电视作品赏析、形象传播学、媒介批判、受众研究、大众文化与媒介传播等等。
  政务信息化要求现代文秘教学计划中增设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学、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政策与法规、信息经济学等课程,提高文秘学生的现代信息化管理能力与水平[9]。因此,《信息传播学》应成为现代文秘媒介素养教育的必修课程。
  4 该课程体系的可行性论证
  该体系的运行主要依托新闻传播专业的师资力量,可以充分挖掘本校教师的潜力,设置常规的媒介素养课程,把它作为文秘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可以聘请国内外新闻传播专业院校的名师,以公开课和讲座的形式分专题普及媒介素养教育,使文秘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能够获得拓展知识面的机会。
  构建促进现代文秘能力提升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
  一是在有条件的高校,把媒介素养课程引入文秘专业课程体系,这是提升现代文秘能力的直接手段。体大虑周、科目众多的媒介素养专业教育课程可分为两大模块:知识类和技能类。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为文秘专业的学生设置必修的媒介素养课程,并将其纳入必修课考核体系。
  二是进行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这样既能缓解媒介素养师资紧缺的问题,还能为文秘专业的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文秘专业的学生与非本专业但具有共同课程爱好的学生,尤其是媒介素养专业的学生充分交流,提高学习效率。目前国内有几所高校进行了探索。上海交通大学的“传媒素养”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以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也供文秘专业的学生选择,并纳入选修课考核体系。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传播理论与实务》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也将媒介素养纳入培养范围,尽管没有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但收到一定的实际效果。其实,与“传媒素养”、“传播理论与实务”等课程类似的“媒介素养概论”、“媒介认知”、“媒介与生活”等大众化的课程均可作为大学生的公共课,当然,现代文秘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
  文秘专业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学习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前提下,有计划、分步骤地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以适应文秘工作的实际需要,以便将来更好地利用媒介为自己的工作服务。文秘专业的学生可以跨系选课,或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合并上课,或以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提升媒介素养,以解决课时、师资和教学成本等矛盾。
  笔者对部分文秘专业在校生进行了访谈,他们大都不排斥媒介素养课程进入其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对如何利用传播媒介提升自我形象、如何与传统媒介机构打交道、如何辨别媒介信息真假等问题很感兴趣;其中还有文秘专业学生向往媒介工作,这尤其应该引起文秘专业教育者的注意。
  参考文献
  [1]王箕袭.浅谈高职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原则[J].教育与职业,2007,(6):133.
  [2]李谋冠.现代秘书应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J].秘书之友,2011,(11):12.
  [3]黄建聪.对文秘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73.
  [4]林素真.探析媒介素养介入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性[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107-109.
  [5]米丽娟.媒介素养科学内涵研究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1-142.
  [6]狄丛丛.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的行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12.
  [7]朱海蓉.高职文秘专业课程设置探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16-21.
  [8]张博.高等院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26.
  [9]沈建红.政务信息化与文秘职业教育改革[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70-71.
其他文献
[摘要]阐述了会计专业相关课程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受重视程度,分析了此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性和在高校中的需求,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为例,制定了将《会计基础》作为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的教学计划,从教学目标及内容、课程考核方法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较系统的研究了此课程的教授和考核方式,为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基础》作为公共选修课程提出了系统的设计体系。  [关键词]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基础;公共选修课
生态之源、聚能之源、万灵之源等6个常设主题展厅、1个临时展厅、1个四维影院和1个学术报告厅,还有配置了高新科技手段,涵盖基础学科知识的138件(套)展品(项),毕节科技馆致力于打造科普宣传新阵地,助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  作為贵州省首个市级科技馆,毕节科技馆是毕节试验区科普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标志之一。科技馆总投资5000万元,建筑总面积达647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为3849平方米。  毕节科
车站里熙熙攘攘,他们费了好大的劲才挤上公交车。  今天是大孩上大学报到的日子。  下了火车他们便乘上开往大学的公交车。虽然大孩只背了个小包,但他还是没抢到座儿,明明他是可以得到座位的,他就站在离车门很近的队伍的前几名。前面就是他爹,他爹腿边还有一个大蛇皮袋子。袋子里是大孩的衣服,还有大孩他娘亲手烙的二十多斤煎饼,还有一斤肉炒的咸菜。大孩以为他站在前边就应该有座儿坐了,但是他错了,车一来他就知道自己
机关是很讲求秩序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讲,机关工作就是关于排座位的学问。在各种公开场合,当大家坐在一起的时候,身份地位、职务高低、权力大小就一目了然了。   在我们单位,我是局长。开会时我总是坐在主席台的中间位置,周围坐的都是我的助手。排座位的学问大着呢,特别开会,其排座位有着严格规则。开会时,我坐在中间,那是没有什么疑问的,谁都懂。问题主要是我的副手们的座位排列,常被人弄错。按要求,坐在我的左边的
[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线教育以其极高的灵活性、共享性与便捷性大放异彩,成为“停课不停学”的重要支撑与未来教育的“新常态”。但与此同时,学生自主性不够、保持率不高、互动感不足等固有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提升在线教育的效果,设计制作出更高质量的视频课程日益成为需要研究者们共同努力的议题。鉴于此,以在线视频课程中的教师呈现为关照点,回顾了教师呈现的应用现状,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综述了教师
[摘 要] 课程是知识的重要载体,随着知识生产模式从“Ⅰ型”转向“Ⅱ型”,高校原有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场域、主体以及课程质量评价等与“模式Ⅱ”不相契合。美国康奈尔大学工学院STEM课程准确地把握了“模式Ⅱ”下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育人、跨学科性、异质性、多元化等特征,为我国高校课程建设,尤其是STEM教育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知识生产模式Ⅱ”;高校课程;STEM教育;美国康奈
[摘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以“主体间性”哲学思想为理论渊源的“主体间性”教学模式的突出特征是建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主动对话和交往合作。“主体间性”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各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研究学情,尊重学生诉求是前提;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进而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体系和信仰体系是核心;充分体现师生交互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方法是主要内容;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的教
她不仅给我带来了生命中最美丽的初恋,还带给我那么多可贵的东西,让我一生都受用不尽。     一     小学时我是一个特别顽皮的孩子,整天想着怎么去捉弄别人,让老师们头疼不已。   有一次在操场上踢足球,踢来踢去忽然瞥见后面一间办公室里有人影一闪。那是我们校长的办公室。校长是一个很严厉的老头儿,于是我大力将球射向那扇窗户,随着一声巨响,玻璃“哗”地就碎了,我们一下全惊呆了,我自己也没想到会射得这么
[摘 要] 在“创新机制与时代创新——势科学与教育学理论研究之十一”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科学研究和教育过程不同层次上的学习创新、方法创新和教育创新的内容和意义,揭示了情感势是学习创新的原动力,与势科学机制有关的对称性方法是创新的有效方法,而文化创新则是教育创新的灵魂。  [关键词] 势科学;教育创新;学习创新;方法创新;对称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
[摘要]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促进了大学的蓬勃发展,由于不同大学所处层次的差异,引起一系列的教育现象问题。马丁·特罗在《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一书中对高等教育地位独到的分析,不仅提供了从地位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的新视野,也对我国当前在处理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起到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地位,高等教育层次,高等教育分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