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四国收藏古代铜鼓调查

来源 :民族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实地调查可知,德国、比利时、法国和奥地利等西欧四国的5家博物馆及私人藏家共收藏了171面来自我国和东南亚的铜鼓.其中属于我国铜鼓的分属石寨山型、冷水冲型、北流型、灵山型、遵义型和麻江型,来自东南亚的则属于黑格尔Ⅰ—Ⅳ型铜鼓以及部分作为明器使用的小铜鼓.这些藏品通过考古发掘、购买和捐赠等方式流失到西欧.源自我国的铜鼓多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国驻华领事、工程师、学者等,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将其运至欧洲的博物馆入藏.
其他文献
博古图是中国民间最流行的民俗器物图像,其来源于官方图像文化在民间的沉降,是中国传统社会礼俗互动的符号表征,也是“图”与“物”互构的文化生命.基于中国语言文化和知识范式的变迁,民俗化的博古图像在生活世界中持续扩展其符号意义,跨文化的传播使其成为具有生命活性的行动者,体现了文化生命对于社会事实的建构过程,亦表征了人的自由生活、审美性和创造精神.
创作与复制原是一对相悖的艺术词语,却被傈僳族农民画家黏合在一起,这挑战了长久以来的认知经验.从事农民画艺术实践的傈僳族农民画家通过不断的创作和大量的复制来完成艺术生产,呈现出一幅作品中、系列版本间、整体关系上的创作与复制实践模式.这一模式的生产性表现在:"赚钱求财"的实用性、"越画越好"的技术性、"常画常新"的审美性、"形疏体不疏"的重复性;生命力在于复制的审美、生产、传播、接受层面的创造力及建构作用.傈僳族农民画家的实践打破创作与复制之命运悖论,凝聚折中的智慧和交融的经验,形成创作中有复制,复制中有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