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以其内容的实用性、广泛性和叙事的贴近性、人情味已经成为新闻报道发展的必然方向。多元化开放的信息环境取代一元封闭的传播垄断、媒体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媒体对受众本位意识的不断加强及媒体营销时代的生存之道,都要求电视新闻报道采用平民化视角。
[关键词]新闻报道 平民化视角人文关怀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要求,它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体现,也是新闻规律的具体要求。当今电视新闻的发展越来越追求人性化、故事化、平民化和娱乐化,尤其是平民化视角,更是各大电视媒体追求的一种境界。
新闻报道平民化视角就是深入平民生活、取材平民生活、再现平民生活,把更多版面留给群众,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电视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既符合广大观众的口味,又能起到很好的宣传、监督、舆论引导的作用。
一、平民化视角的运用
(一)记录百姓生活,选择平民话题
所谓平民化视角首先应在选题上得到体现。选题的平民化,已成为当今电视新闻节目的一个突出思路和价值取向。这些节目在内容的选择上有三个共同的特点:第一,普通百姓关心什么,电视节目就集中反映什么;第二。以朴素自然为美,重点撷取不经雕琢的生活原生态画面;第三,从人们熟悉的生活中,寻找人们不熟悉的内容,并将其深挖凸现出来,即把熟悉的生活陌生化。杭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全力打造的《新闻夜班车》,围绕“百姓情趣,市民喜乐,人间冷暖”的宗旨,通过平民化的视角,让每一个都市人都能感到城市跳动的脉搏。
(二)追求人格平等,尊重被采访者
记者的平民意识还应体现在以平等的采访视角与采访对象平等交流。要做到这点,记者就必须首先要在情感上接近对方,并自觉地换位到被采访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使双方情感共鸣。其次,必须尊重采访对象,用自己的真诚言行赢得对方的尊重,从而挖掘出更真实、更有价值的东西。
有些记者在拍摄采访中习惯先入为主地仰视采访对象,这样拍摄出来的新闻人物,受众很难有亲近感。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的采访风格值得借鉴。他无论采访什么人,科学家也好,政府要员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都是用一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
(三)要用通俗易懂的解说词
要体现平民化视角。还需要在电视节目后期编播制作中下功夫。电视是线性传播,稍纵即逝。因此,解说词如果写得不通俗,生僻字多,长句复句多,观众就难以接受、理解,无法达到传播效果。
过去,主持人播报新闻正襟危坐的播报风格,现在有所改变,提高了亲和力。播报时空话大话套话少了,居高临下的口气没有了,新闻语言显得平实亲切,与观众的距离也就更近了。
(四)要有充满人性化的画面
声音和画面是电视新闻的重要表现符号。声音、画面在编辑过程中要尊重被采访者和受众的权益,这也是平民化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一次某电视台采访了一条小学生被离异父亲虐待的新闻,以往这样的片子会给未成年人脸部打上马赛克图案或只拍背部、后侧面,以保护他们在社会群体中不受舆论的伤害。但由于孩子被打伤的痕迹就在脸部,所以编辑没有进行任何画面处理就播出了。结果第二天,父亲带着孩子来到电视台说,电视播出后小孩怕被老师、同学耻笑,都不愿去上学了,他责怪记者太没有人道。虽然记者的本意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由于编辑的失误,反而给孩子造成了伤害。
二、对当前平民化报道的反思
平民化报道的浪潮,冲击了新闻媒体的传统理念,使新闻媒体更重视贴近受众,这当然是好事。但是,由于媒体从业人员和某些学者对平民化报道的误读误解,某些媒体的平民化报道栏目已经走向了初衷的反面,值得警惕。
(一)新闻价值的消解
从新闻业务的角度来说,平民化报道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选题。有的新闻从业人员认为,平民化报道的选题策划比较简单,只要从地理上和心理上贴近受众就行。这是一个理解误区。致使许多所谓的平民化报道就变成了无聊的家长里短。
平民化报道首先是新闻。它必须具有新闻价值。但平民化报道所面临的报道主体是普通人和普通生活。普通人的生活往往如流水般平淡,不具备显要人物引人注目的一举一动,因而不容易产生新闻价值。优秀的平民化报道却常常能在让人体会到生活原汁原味的同时,让人感到有深度,也有味道。在这个方面,《南方周末》和中央电视台的某些报道提供了范例。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平民化报道的选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消解新闻价值的情况,使新闻报道变为庸俗琐碎的市井新闻。
新闻价值向来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由多个要素组成。“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新闻价值是由五个要素构成的,分别是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也有人认为新闻价值具有七要素。在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或七要素中,除了新闻的时新性外,其他要素都不是新闻价值的必备要素。
现在多数人都把新闻的本体看作是一种信息。如果缺少了时新性,新闻就不是信息。因为所谓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如果新闻报道的内容是反复重复的和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这样的报道没有信息量,严格地说它不是信息,当然也就不是新闻。但最近一段时间存在这样一种倾向。那就是在人们身边发生的一些琐事常常作为新闻被报道,并美其名曰平民化报道。在江苏“南京零距离”栏目也常受到人们的质疑,有许多人对一些报道是否是新闻提出了质疑。比如该栏目几乎每隔几天(甚至有时一天三次)都要报道某处路面上卡车撺下的淤泥没有得到清除这类事件,而且这类报道在形式上已经形成定势。这种做法就是对平民化报道误解的结果。
(二)煽情主义的泛滥
煽情主义新闻是一种伴随现代报业的诞生而出现的新闻思潮。从第一张大众化的报纸《太阳报》开始,这种思潮就与新闻业的发展如影随行。“《太阳报》‘取材大多是无足轻重的琐事,但读起来却饶有趣味’,‘人情味’新闻是《太阳报》的专长。”从新闻价值的层面来说。煽情主义新闻是一种建立在时新性基础上,追求趣味性和人情味,打动受众情感的报道方式。
在平民化报道的视野中,接近性并不等于地理的接近,也不仅仅等于趣味的接近,平民化报道的接近指的是行为方式的接近。平民化报道试图展示一个与多数受众一样普通的人在面临某一生存环境时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并引起受众的共鸣。这种报道与受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不是可以一笑了之的趣味性新
[关键词]新闻报道 平民化视角人文关怀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要求,它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体现,也是新闻规律的具体要求。当今电视新闻的发展越来越追求人性化、故事化、平民化和娱乐化,尤其是平民化视角,更是各大电视媒体追求的一种境界。
新闻报道平民化视角就是深入平民生活、取材平民生活、再现平民生活,把更多版面留给群众,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电视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既符合广大观众的口味,又能起到很好的宣传、监督、舆论引导的作用。
一、平民化视角的运用
(一)记录百姓生活,选择平民话题
所谓平民化视角首先应在选题上得到体现。选题的平民化,已成为当今电视新闻节目的一个突出思路和价值取向。这些节目在内容的选择上有三个共同的特点:第一,普通百姓关心什么,电视节目就集中反映什么;第二。以朴素自然为美,重点撷取不经雕琢的生活原生态画面;第三,从人们熟悉的生活中,寻找人们不熟悉的内容,并将其深挖凸现出来,即把熟悉的生活陌生化。杭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全力打造的《新闻夜班车》,围绕“百姓情趣,市民喜乐,人间冷暖”的宗旨,通过平民化的视角,让每一个都市人都能感到城市跳动的脉搏。
(二)追求人格平等,尊重被采访者
记者的平民意识还应体现在以平等的采访视角与采访对象平等交流。要做到这点,记者就必须首先要在情感上接近对方,并自觉地换位到被采访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使双方情感共鸣。其次,必须尊重采访对象,用自己的真诚言行赢得对方的尊重,从而挖掘出更真实、更有价值的东西。
有些记者在拍摄采访中习惯先入为主地仰视采访对象,这样拍摄出来的新闻人物,受众很难有亲近感。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的采访风格值得借鉴。他无论采访什么人,科学家也好,政府要员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都是用一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
(三)要用通俗易懂的解说词
要体现平民化视角。还需要在电视节目后期编播制作中下功夫。电视是线性传播,稍纵即逝。因此,解说词如果写得不通俗,生僻字多,长句复句多,观众就难以接受、理解,无法达到传播效果。
过去,主持人播报新闻正襟危坐的播报风格,现在有所改变,提高了亲和力。播报时空话大话套话少了,居高临下的口气没有了,新闻语言显得平实亲切,与观众的距离也就更近了。
(四)要有充满人性化的画面
声音和画面是电视新闻的重要表现符号。声音、画面在编辑过程中要尊重被采访者和受众的权益,这也是平民化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一次某电视台采访了一条小学生被离异父亲虐待的新闻,以往这样的片子会给未成年人脸部打上马赛克图案或只拍背部、后侧面,以保护他们在社会群体中不受舆论的伤害。但由于孩子被打伤的痕迹就在脸部,所以编辑没有进行任何画面处理就播出了。结果第二天,父亲带着孩子来到电视台说,电视播出后小孩怕被老师、同学耻笑,都不愿去上学了,他责怪记者太没有人道。虽然记者的本意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由于编辑的失误,反而给孩子造成了伤害。
二、对当前平民化报道的反思
平民化报道的浪潮,冲击了新闻媒体的传统理念,使新闻媒体更重视贴近受众,这当然是好事。但是,由于媒体从业人员和某些学者对平民化报道的误读误解,某些媒体的平民化报道栏目已经走向了初衷的反面,值得警惕。
(一)新闻价值的消解
从新闻业务的角度来说,平民化报道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选题。有的新闻从业人员认为,平民化报道的选题策划比较简单,只要从地理上和心理上贴近受众就行。这是一个理解误区。致使许多所谓的平民化报道就变成了无聊的家长里短。
平民化报道首先是新闻。它必须具有新闻价值。但平民化报道所面临的报道主体是普通人和普通生活。普通人的生活往往如流水般平淡,不具备显要人物引人注目的一举一动,因而不容易产生新闻价值。优秀的平民化报道却常常能在让人体会到生活原汁原味的同时,让人感到有深度,也有味道。在这个方面,《南方周末》和中央电视台的某些报道提供了范例。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平民化报道的选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消解新闻价值的情况,使新闻报道变为庸俗琐碎的市井新闻。
新闻价值向来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由多个要素组成。“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新闻价值是由五个要素构成的,分别是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也有人认为新闻价值具有七要素。在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或七要素中,除了新闻的时新性外,其他要素都不是新闻价值的必备要素。
现在多数人都把新闻的本体看作是一种信息。如果缺少了时新性,新闻就不是信息。因为所谓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如果新闻报道的内容是反复重复的和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这样的报道没有信息量,严格地说它不是信息,当然也就不是新闻。但最近一段时间存在这样一种倾向。那就是在人们身边发生的一些琐事常常作为新闻被报道,并美其名曰平民化报道。在江苏“南京零距离”栏目也常受到人们的质疑,有许多人对一些报道是否是新闻提出了质疑。比如该栏目几乎每隔几天(甚至有时一天三次)都要报道某处路面上卡车撺下的淤泥没有得到清除这类事件,而且这类报道在形式上已经形成定势。这种做法就是对平民化报道误解的结果。
(二)煽情主义的泛滥
煽情主义新闻是一种伴随现代报业的诞生而出现的新闻思潮。从第一张大众化的报纸《太阳报》开始,这种思潮就与新闻业的发展如影随行。“《太阳报》‘取材大多是无足轻重的琐事,但读起来却饶有趣味’,‘人情味’新闻是《太阳报》的专长。”从新闻价值的层面来说。煽情主义新闻是一种建立在时新性基础上,追求趣味性和人情味,打动受众情感的报道方式。
在平民化报道的视野中,接近性并不等于地理的接近,也不仅仅等于趣味的接近,平民化报道的接近指的是行为方式的接近。平民化报道试图展示一个与多数受众一样普通的人在面临某一生存环境时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并引起受众的共鸣。这种报道与受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不是可以一笑了之的趣味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