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68-01
一
俞平伯和周作人、废名等一起在《骆驼草》发文,是周作人与其弟子以统一的形象出现在文坛的标志。俞平伯在存在仅半年的《骆驼草》上发表了9篇文章,在创刊号和终刊前的第25期上,都有他的作品。正如孙玉蓉所说,“俞平伯是看着《骆驼草》诞生,而又护送着它寿终正寝的人”。
《骆驼草》上的文章,“趣味”“自己”已然成为俞平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
依本《草》的主张,原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只要我们做的,就可以登,这自然不是说凡不是我们做的,就不登。人家说你们又是趣味!趣味之为世诟病也,千百年来非一日矣。仔细想来真叫冤枉,譬如孩子喜欢吃糖,女人喜欢喝醋都是趣味,而我们独以趣味名,呜呼!
在《从王渔洋讲到杨贵妃的坟》中对诟病“趣味”之说予以反批评,在《冰雪小品跋》中又一再以重申,并对“趣味”以自嘲:
这些作家作品之间,似乎找不到什么公共之点,若说是趣味吧,阿毛阿狗也都有趣味的。一定要去找,那么他们都在老老实实地说自己的话,可算惟一的特色。所感不同,所说不同,说法亦不必尽同,可是就这一点看,他们都是“忠实同志”哩。
进而又强调“老老实实地说自己的话”,这一点是对普罗文学强调艺术和言文的社会性的侧击,即《又是没落》中所概括的“创作欲是自足的,无求于外”。在《又是没落》,俞平伯愤慨地言明自己去了“被宣告没落的周作人的家里”一起喝茶交谈,表明自己与周立场的一致并同为普罗文学家攻击的目标。
如《北京的茶食》吃不求饱的点心,《泽泻集》写作一些“趣味之文”等,周作人对“趣味”的推崇想必是众所周知的,俞平伯这里表现出的也显然是和老师相似的趣味;俞“老老实实地说自己的话”与“创作欲是自足的,无求于外”也与周的说法颇为相近:
我们思想无论如何浅陋,文章如何平凡,但自己觉得要说时便可以大胆的说出来,因为文艺只是自己的表现,所以凡庸的文章正是凡庸的人的真表现,比讲高雅而虚伪的话要诚实的多了。……我并不想这些文章会于别人有什么用处,或者可以给予多少怡悦;我只想表现凡庸的自己的一部分,此外并无别的目的。
“自己觉得要说时便可以大胆的说出来”即是俞所言“自己的话”,在文艺上来说,就是“自己的表现”,而文艺创作的目的在于表现自己,而不是为了社会或是别的目的。这也正是周命名《自己的园地》的初衷之所在,“我们还不如去耕种自己的园地。”
二
俞平伯与周作人的交往,1918年俞平伯就有听周作人讲授“俄国之问题小说”和“欧洲文学史”课,1920年10月22日,俞平伯致北京周作人信,这是他们通信的开始,然而,他们真正“相识”是在1922年初关于新诗问题的讨论[1]。
1922年1月,俞平伯在《诗》创刊号上发表了《诗底进化的还原论》,认为“平民性是诗底主要质素,贵族色彩是后来加上去的”,“诗的效用是能深刻地感多数人向善的”,俞平伯初期对平民性的坚信到对“平民性”的弃绝——放弃平民性、抒写自我,高恒文在《周作人与周门弟子》已有详尽论述,兹不赘述。
“诗的效用”,实则涉及文学与人生的关系问题。解志熙在《美的偏至》中指出,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的主张,为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是他,代表文学研究会同仁庄严地宣布“为人生”的坚定立场[1]。正如《文学研究会宣言》中所言:
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在新文学运动初期,周作人认为,“文学是一种工作”,对于人生来说只是一个为人生服务的工具。宣言中还指出发起文研会是为了“助成国民文学之进步”。到和俞平伯爭论时期,周的思想已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宣言》中“助成国民文学之进步”明显含有启蒙意愿的功利性思想,到《诗的效用》转而强调“文艺本是著者感情生活的表现,感人乃其自然的效用”,1921到1922仅一年时间里,从强调工具性到推重“自我表现”,这一变化颇有意味。
紧接着,周作人在1922年3月的信中对俞平伯的“诗的效用是能深刻地感动多数人向善的”说法予以反驳:
我以为文学的感化力并不是极大无限的,所以无论善之华恶之华都未必有什么大影响于后人的行为……
周作人指出“文学的感化力”的有限性,对俞说法直接回应。这是周对五四时期“为人生”的坚定立场作出反思的结果,这种反思在《自己的园地》有所体现:
泛称人生派的艺术,我当然是没有什么反对,但是普通人所谓人生派是主张“为人生的艺术”的,对于这个我却略有一点意见。“为艺术的艺术”将艺术与人生分离,并且将人生附属于艺术,至于如王尔德的提倡人生之艺术化,固然不很妥当;“为人生的艺术”以艺术附属于人生,将艺术当作改造生活的工具而非终极,也何尝不把艺术与人生分离呢?我以为艺术当然是人生的,因为他本是我们感情生活的表现,叫他怎能与人生分离?“为人生”——于人生有实利,当然也是艺术本有的一种作用,但并非唯一的职务。总之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来是人性的,所以既不必使他隔离人生,又不必使他服侍人生,只任他成为浑然的人生的艺术便好了。
周强调艺术的独立性,“感人向善”只是艺术的一部分,否则是将艺术服侍人生;周对“为人生的艺术”的想法做出了辨析,或者可以说是其对早期思想的修正。关于这一点,周在《文艺上的宽容》有更清晰的表达,也是对俞早期诗论高度概括的回答:
文艺以表现自己为主体,以感染他人为作用,是个人的亦为人类的,所以文艺的条件是自己表现,其馀思想与技术上的派别都在其次,——是研究的人便宜上的分类,不是文艺本质上判分优劣的标准。
周这里的“感染他人”可以和俞的“感人向善”放到一起来讨论,表述不同,意涵则一致。俞平伯将感人向善作为文学的终极目的即周作人所说的“将艺术当作改造生活的工具”,而周“文艺以表现自己为主体,以感染他人为作用”,文艺不是劝善书,主次上有根本区别。到了《骆驼草》时期,俞“老老实实地说自己的话”和“创作欲是自足的,无求于外”的说法与周“文艺只是自己的表现”惊人的一致,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俞平伯对周作人有一个从批评到认同的过程。
作者简介:李亚楠(1992-9)女,山西晋城人,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一
俞平伯和周作人、废名等一起在《骆驼草》发文,是周作人与其弟子以统一的形象出现在文坛的标志。俞平伯在存在仅半年的《骆驼草》上发表了9篇文章,在创刊号和终刊前的第25期上,都有他的作品。正如孙玉蓉所说,“俞平伯是看着《骆驼草》诞生,而又护送着它寿终正寝的人”。
《骆驼草》上的文章,“趣味”“自己”已然成为俞平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
依本《草》的主张,原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只要我们做的,就可以登,这自然不是说凡不是我们做的,就不登。人家说你们又是趣味!趣味之为世诟病也,千百年来非一日矣。仔细想来真叫冤枉,譬如孩子喜欢吃糖,女人喜欢喝醋都是趣味,而我们独以趣味名,呜呼!
在《从王渔洋讲到杨贵妃的坟》中对诟病“趣味”之说予以反批评,在《冰雪小品跋》中又一再以重申,并对“趣味”以自嘲:
这些作家作品之间,似乎找不到什么公共之点,若说是趣味吧,阿毛阿狗也都有趣味的。一定要去找,那么他们都在老老实实地说自己的话,可算惟一的特色。所感不同,所说不同,说法亦不必尽同,可是就这一点看,他们都是“忠实同志”哩。
进而又强调“老老实实地说自己的话”,这一点是对普罗文学强调艺术和言文的社会性的侧击,即《又是没落》中所概括的“创作欲是自足的,无求于外”。在《又是没落》,俞平伯愤慨地言明自己去了“被宣告没落的周作人的家里”一起喝茶交谈,表明自己与周立场的一致并同为普罗文学家攻击的目标。
如《北京的茶食》吃不求饱的点心,《泽泻集》写作一些“趣味之文”等,周作人对“趣味”的推崇想必是众所周知的,俞平伯这里表现出的也显然是和老师相似的趣味;俞“老老实实地说自己的话”与“创作欲是自足的,无求于外”也与周的说法颇为相近:
我们思想无论如何浅陋,文章如何平凡,但自己觉得要说时便可以大胆的说出来,因为文艺只是自己的表现,所以凡庸的文章正是凡庸的人的真表现,比讲高雅而虚伪的话要诚实的多了。……我并不想这些文章会于别人有什么用处,或者可以给予多少怡悦;我只想表现凡庸的自己的一部分,此外并无别的目的。
“自己觉得要说时便可以大胆的说出来”即是俞所言“自己的话”,在文艺上来说,就是“自己的表现”,而文艺创作的目的在于表现自己,而不是为了社会或是别的目的。这也正是周命名《自己的园地》的初衷之所在,“我们还不如去耕种自己的园地。”
二
俞平伯与周作人的交往,1918年俞平伯就有听周作人讲授“俄国之问题小说”和“欧洲文学史”课,1920年10月22日,俞平伯致北京周作人信,这是他们通信的开始,然而,他们真正“相识”是在1922年初关于新诗问题的讨论[1]。
1922年1月,俞平伯在《诗》创刊号上发表了《诗底进化的还原论》,认为“平民性是诗底主要质素,贵族色彩是后来加上去的”,“诗的效用是能深刻地感多数人向善的”,俞平伯初期对平民性的坚信到对“平民性”的弃绝——放弃平民性、抒写自我,高恒文在《周作人与周门弟子》已有详尽论述,兹不赘述。
“诗的效用”,实则涉及文学与人生的关系问题。解志熙在《美的偏至》中指出,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的主张,为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是他,代表文学研究会同仁庄严地宣布“为人生”的坚定立场[1]。正如《文学研究会宣言》中所言:
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在新文学运动初期,周作人认为,“文学是一种工作”,对于人生来说只是一个为人生服务的工具。宣言中还指出发起文研会是为了“助成国民文学之进步”。到和俞平伯爭论时期,周的思想已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宣言》中“助成国民文学之进步”明显含有启蒙意愿的功利性思想,到《诗的效用》转而强调“文艺本是著者感情生活的表现,感人乃其自然的效用”,1921到1922仅一年时间里,从强调工具性到推重“自我表现”,这一变化颇有意味。
紧接着,周作人在1922年3月的信中对俞平伯的“诗的效用是能深刻地感动多数人向善的”说法予以反驳:
我以为文学的感化力并不是极大无限的,所以无论善之华恶之华都未必有什么大影响于后人的行为……
周作人指出“文学的感化力”的有限性,对俞说法直接回应。这是周对五四时期“为人生”的坚定立场作出反思的结果,这种反思在《自己的园地》有所体现:
泛称人生派的艺术,我当然是没有什么反对,但是普通人所谓人生派是主张“为人生的艺术”的,对于这个我却略有一点意见。“为艺术的艺术”将艺术与人生分离,并且将人生附属于艺术,至于如王尔德的提倡人生之艺术化,固然不很妥当;“为人生的艺术”以艺术附属于人生,将艺术当作改造生活的工具而非终极,也何尝不把艺术与人生分离呢?我以为艺术当然是人生的,因为他本是我们感情生活的表现,叫他怎能与人生分离?“为人生”——于人生有实利,当然也是艺术本有的一种作用,但并非唯一的职务。总之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来是人性的,所以既不必使他隔离人生,又不必使他服侍人生,只任他成为浑然的人生的艺术便好了。
周强调艺术的独立性,“感人向善”只是艺术的一部分,否则是将艺术服侍人生;周对“为人生的艺术”的想法做出了辨析,或者可以说是其对早期思想的修正。关于这一点,周在《文艺上的宽容》有更清晰的表达,也是对俞早期诗论高度概括的回答:
文艺以表现自己为主体,以感染他人为作用,是个人的亦为人类的,所以文艺的条件是自己表现,其馀思想与技术上的派别都在其次,——是研究的人便宜上的分类,不是文艺本质上判分优劣的标准。
周这里的“感染他人”可以和俞的“感人向善”放到一起来讨论,表述不同,意涵则一致。俞平伯将感人向善作为文学的终极目的即周作人所说的“将艺术当作改造生活的工具”,而周“文艺以表现自己为主体,以感染他人为作用”,文艺不是劝善书,主次上有根本区别。到了《骆驼草》时期,俞“老老实实地说自己的话”和“创作欲是自足的,无求于外”的说法与周“文艺只是自己的表现”惊人的一致,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俞平伯对周作人有一个从批评到认同的过程。
作者简介:李亚楠(1992-9)女,山西晋城人,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