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向周作人的认同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S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68-01
  一
  俞平伯和周作人、废名等一起在《骆驼草》发文,是周作人与其弟子以统一的形象出现在文坛的标志。俞平伯在存在仅半年的《骆驼草》上发表了9篇文章,在创刊号和终刊前的第25期上,都有他的作品。正如孙玉蓉所说,“俞平伯是看着《骆驼草》诞生,而又护送着它寿终正寝的人”。
  《骆驼草》上的文章,“趣味”“自己”已然成为俞平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
  依本《草》的主张,原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只要我们做的,就可以登,这自然不是说凡不是我们做的,就不登。人家说你们又是趣味!趣味之为世诟病也,千百年来非一日矣。仔细想来真叫冤枉,譬如孩子喜欢吃糖,女人喜欢喝醋都是趣味,而我们独以趣味名,呜呼!
  在《从王渔洋讲到杨贵妃的坟》中对诟病“趣味”之说予以反批评,在《冰雪小品跋》中又一再以重申,并对“趣味”以自嘲:
  这些作家作品之间,似乎找不到什么公共之点,若说是趣味吧,阿毛阿狗也都有趣味的。一定要去找,那么他们都在老老实实地说自己的话,可算惟一的特色。所感不同,所说不同,说法亦不必尽同,可是就这一点看,他们都是“忠实同志”哩。
  进而又强调“老老实实地说自己的话”,这一点是对普罗文学强调艺术和言文的社会性的侧击,即《又是没落》中所概括的“创作欲是自足的,无求于外”。在《又是没落》,俞平伯愤慨地言明自己去了“被宣告没落的周作人的家里”一起喝茶交谈,表明自己与周立场的一致并同为普罗文学家攻击的目标。
  如《北京的茶食》吃不求饱的点心,《泽泻集》写作一些“趣味之文”等,周作人对“趣味”的推崇想必是众所周知的,俞平伯这里表现出的也显然是和老师相似的趣味;俞“老老实实地说自己的话”与“创作欲是自足的,无求于外”也与周的说法颇为相近:
  我们思想无论如何浅陋,文章如何平凡,但自己觉得要说时便可以大胆的说出来,因为文艺只是自己的表现,所以凡庸的文章正是凡庸的人的真表现,比讲高雅而虚伪的话要诚实的多了。……我并不想这些文章会于别人有什么用处,或者可以给予多少怡悦;我只想表现凡庸的自己的一部分,此外并无别的目的。
  “自己觉得要说时便可以大胆的说出来”即是俞所言“自己的话”,在文艺上来说,就是“自己的表现”,而文艺创作的目的在于表现自己,而不是为了社会或是别的目的。这也正是周命名《自己的园地》的初衷之所在,“我们还不如去耕种自己的园地。”
  二
  俞平伯与周作人的交往,1918年俞平伯就有听周作人讲授“俄国之问题小说”和“欧洲文学史”课,1920年10月22日,俞平伯致北京周作人信,这是他们通信的开始,然而,他们真正“相识”是在1922年初关于新诗问题的讨论[1]。
  1922年1月,俞平伯在《诗》创刊号上发表了《诗底进化的还原论》,认为“平民性是诗底主要质素,贵族色彩是后来加上去的”,“诗的效用是能深刻地感多数人向善的”,俞平伯初期对平民性的坚信到对“平民性”的弃绝——放弃平民性、抒写自我,高恒文在《周作人与周门弟子》已有详尽论述,兹不赘述。
  “诗的效用”,实则涉及文学与人生的关系问题。解志熙在《美的偏至》中指出,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的主张,为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是他,代表文学研究会同仁庄严地宣布“为人生”的坚定立场[1]。正如《文学研究会宣言》中所言:
  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在新文学运动初期,周作人认为,“文学是一种工作”,对于人生来说只是一个为人生服务的工具。宣言中还指出发起文研会是为了“助成国民文学之进步”。到和俞平伯爭论时期,周的思想已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宣言》中“助成国民文学之进步”明显含有启蒙意愿的功利性思想,到《诗的效用》转而强调“文艺本是著者感情生活的表现,感人乃其自然的效用”,1921到1922仅一年时间里,从强调工具性到推重“自我表现”,这一变化颇有意味。
  紧接着,周作人在1922年3月的信中对俞平伯的“诗的效用是能深刻地感动多数人向善的”说法予以反驳:
  我以为文学的感化力并不是极大无限的,所以无论善之华恶之华都未必有什么大影响于后人的行为……
  周作人指出“文学的感化力”的有限性,对俞说法直接回应。这是周对五四时期“为人生”的坚定立场作出反思的结果,这种反思在《自己的园地》有所体现:
  泛称人生派的艺术,我当然是没有什么反对,但是普通人所谓人生派是主张“为人生的艺术”的,对于这个我却略有一点意见。“为艺术的艺术”将艺术与人生分离,并且将人生附属于艺术,至于如王尔德的提倡人生之艺术化,固然不很妥当;“为人生的艺术”以艺术附属于人生,将艺术当作改造生活的工具而非终极,也何尝不把艺术与人生分离呢?我以为艺术当然是人生的,因为他本是我们感情生活的表现,叫他怎能与人生分离?“为人生”——于人生有实利,当然也是艺术本有的一种作用,但并非唯一的职务。总之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来是人性的,所以既不必使他隔离人生,又不必使他服侍人生,只任他成为浑然的人生的艺术便好了。
  周强调艺术的独立性,“感人向善”只是艺术的一部分,否则是将艺术服侍人生;周对“为人生的艺术”的想法做出了辨析,或者可以说是其对早期思想的修正。关于这一点,周在《文艺上的宽容》有更清晰的表达,也是对俞早期诗论高度概括的回答:
  文艺以表现自己为主体,以感染他人为作用,是个人的亦为人类的,所以文艺的条件是自己表现,其馀思想与技术上的派别都在其次,——是研究的人便宜上的分类,不是文艺本质上判分优劣的标准。
  周这里的“感染他人”可以和俞的“感人向善”放到一起来讨论,表述不同,意涵则一致。俞平伯将感人向善作为文学的终极目的即周作人所说的“将艺术当作改造生活的工具”,而周“文艺以表现自己为主体,以感染他人为作用”,文艺不是劝善书,主次上有根本区别。到了《骆驼草》时期,俞“老老实实地说自己的话”和“创作欲是自足的,无求于外”的说法与周“文艺只是自己的表现”惊人的一致,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俞平伯对周作人有一个从批评到认同的过程。
  作者简介:李亚楠(1992-9)女,山西晋城人,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明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废除丞相制度,使得皇权高度膨胀,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逐渐兴起,起初只是具有顾问的身份,到成祖时有意让阁臣参与机务,仁宗、宣宗时,内阁权利增大,地位也逐渐赶超六部。但内阁依附皇权之下,皇权掌控内阁,内阁对皇权没有达到实际制约性的效果,而对中央行政体制的平衡性产生了影响,导致皇权的恶性高度膨胀,促使皇权的削弱以致崩溃而最终导致明朝的衰落。  关键词:内阁;皇权;明代;制
柳肃,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住建部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期刊
摘要:文章依据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及趋势,通过文献资料查阅、调查访问,在分析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研究了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教学特点,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进行分析和反思,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以及综合素质显得至关重要。伴随我们国家高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其在改变着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在信息技术构建的数据环境下,学生如何保持自我价值判断
想象力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东西,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于思维的形成很重要。它可以运用到你的美术、设计、习作等各个方面。大嘴巴也很喜欢看你们的想象作文,在天马行空的世界里,尽情地发挥吧!  听说,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可以帮小孩子写作业的机器人。我也想要一台,可又不敢对爸爸说。正在胡思乱想时,我接到了同桌打来的电话。原来,她在小区里发现了一位卖作业机器人的阿姨。哈哈,天助我也,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我用最快的速
期刊
摘要:“莫日根”在达斡尔语的意思是猎手、英雄的意思。本文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梳理了50年代到90年代达斡尔莫日根的发展。达斡尔族莫日根故事文化特征日益显现出来。本文试图从经济、社会生活两个角度来探寻达斡尔族莫日根故事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莫日根;达斡尔族;史料价值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67-01  一、达斡尔族莫日根故事现状
巴音查汗·盖力克,女,蒙古族.博士学位,新疆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为草食动物(马、牛、羊等)疫病防控技术及虫媒性人畜共患病,家畜常见病原溯源、虫种鉴定、
期刊
随着外语教学改革,高校外语教学模式已由以教师主导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语言实验室的发展推动了这种变化,在外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设备作用.语言实验室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
健康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但慢性病却在一点点地吞噬人类构筑的健康防线,其中,以身体理化指标、影像指标及功能表现异常等为代表的慢病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医学难题,如肥胖、“三
期刊
我院1986~1998年共收治胃癌患者276例,其中有病理资料的145例,包括胃腺癌94例,粘液腺癌5例,粘液癌2例,未分化癌8例,其它36例,余131例系根据X线钡餐透视、纤维胃镜检查,结合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