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姿墨韵赏清夏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200902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可采莲


  20世纪50年代,四川成都扬子山汉墓曾出土一件绘有莲池图景的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此后,新都、德阳、彭州等地又陆续发现了数方绘有莲池图景的画像砖。这些造型古拙、线条质朴的文物,将目前所知以莲入画的年代上溯至汉代。
  《弋射收获图》整个画面分成上下两部分,分别描绘了“莲池弋射”与“稻田收获”两个劳作场景。位于上方的“弋射图”中,右侧是一个水面开阔的莲池,莲花盛开,莲蓬挺立,莲叶浮于水面,叶下有大鱼数尾,叶间则野鸭游弋,空中群雁疾飞。画面左侧,两个身着宽袖长袍的猎手持弓箭隐于树下,一人仰身向上奋力张弓,一人弯腰抬臂满弓待射。猎人箭在弦上,大雁纷飞四散,为画面营造出一丝紧迫之感;而风姿绰约的莲花、自在悠游的大鱼和野鸭,又传递出一份闲适之意,一疾一徐、一动一静间意趣横生。
  再看出土于四川彭州的画像砖《采莲渔猎图》(又名《荷塘渔猎图》),画面左侧为一方荷塘,右侧则是水岸。塘内莲叶田田、莲蓬累累,鸭子和鱼儿在莲叶间嬉戏。四人泛舟水上,或撑竿划船,或采摘莲藕,或引弓射箭,他们装束有别,姿态各异。池岸一棵大树下,一个头上戴冠、身着长袍的人手持弓箭,正对准一只野雁。画面虽简单直白,却自在活泼,表达出一种乐观自足的气息。
  此时的莲花只是作为背景或是陪衬入画,但若将之与描绘插秧、渔猎、拾穗等劳作场景的画像砖做对比,便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以莲池为背景的画面充满了闲情妙趣。换言之,莲池画像生动而集中地展现了长江流域人们日常生活中休闲的一面。正是在这样的场景中,孕育出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这样清新隽永、韵律欢快的诗句。

清水出芙蓉

弋射收获图画像砖 汉四川成都扬子山汉墓出土
荷塘渔猎图画像砖 汉四川省博物馆藏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南朝梁元帝萧绎的《采莲赋》已传唱千古,他所绘的《莲花图》亦入于载籍。据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录,梁元帝曾绘有一幅《芙蓉醮鼎图》——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有明确文字记载的莲花图卷。
  唐末五代至宋初,花鸟画蓬勃兴起。《宣和画谱》云:“五行之精,粹于天地之间,阴阳一嘘而敷荣,一吸而揪敛,则葩华秀茂,见于百卉众木者,不可胜计。其自形自色,虽造物未尝庸心,而粉饰大化,文明天下,亦所以观众目、协和气焉。”花卉既为天地之间五行精气所钟之物,又能“粉饰大化,文明天下”,自然成为绘画取材之重要门类。而莲花姿态娉婷,本就清雅可人,又因生于水沼,可与游鱼、戏禽相谐入画,故深得历代花鸟画家青睐。
  据《宣和画谱》所记,宋徽宗时的内府收藏中,唐人所绘的莲画就有不少。边鸾花鸟画“精于设色”,其作品《鹭下莲塘图》被赞“如良工之无斧凿痕”。此外,《宣和画谱》还录有周滉的《荷花鸂鶒图》一幅、《秋荷鸂鶒图》两幅。五代至宋初,黄荃、黄居寀、滕昌祐、崔白、徐熙等人均为画莲名手,各有名作传世。
  五代南唐画家顾德谦,擅画动植物。据传为他所绘的《莲池水禽图》,采用的是对幅的形式。其中一幅描绘的是五六月莲花初放的盛夏,莲叶下两只鸳鸯在水中自在玩耍,神态可爱,莲花后面的水草亦丰美茂盛,一派生机盎然;另一幅描绘的是莲花开始凋零的初秋,点点浮萍与片片花瓣随波荡漾,画面上方正有水鸟飞来,动静相宜,观之有如清风拂面。画面中莲花初发之娇俏、繁盛之艳丽、落花之落寞皆一一描绘,栩栩如生。
荷塘鸂鶒图 绢本设色 16.8×21cm 宋 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南唐另一位杰出画家徐熙,善画草木虫鱼,深为南唐后主李煜所欣赏。据云徐熙画花,“落墨以写其枝叶蕊萼,然后敷色,故骨气风神为古今之绝笔”。徐熙的莲画作品有《瑞莲图》《败荷秋鹭图》等。
  北宋画家崔白工画花卉翎毛,所绘莲画雄冠画坛,最富盛名。其莲画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题材丰富,时节或夏或冬,莲花或开或败,又往往衬以鹅、鹭、凫、雁等,动静有致,尽态极妍。
  《宣和画谱》中录有崔白的《雪荷双鹅图》两幅,想来所绘应是雪天莲塘之景。崔白的莲画体现了宋人对平淡美、理趣美的追求,为北宋画坛带来一股清新之气。
莲池水禽图(一) 绢本设色 150.3×90.9cm 五代 顧德谦(传)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莲池水禽图(二) 绢本设色 150.3×90.9cm 五代 顾德谦(传)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出水芙蓉图绢本设色 23.8×25cm 宋 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

  值得注意的是,在宋代,除了职业画家之外,赵宋宗室内亦有不少爱绘且善绘莲花之人,如宋太宗之曾孙赵宗汉有《水墨荷莲图》《荣荷小景图》《荣荷宿雁图》,宋太宗之玄孙赵仲俭有《秋荷鹭鸶图》。虽然这些作品均未留存至今,我们仍能从《宣和画谱》的存目中遥想当时大家名作相继而出的盛况,并从传世的吉光片羽中,略窥莲之风姿。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出水芙蓉图》,出自南宋画院画家之手。这是盛夏午间一朵红莲的“肖像画”,花瓣硕大而饱满,轻盈又丰润,几乎铺满了整个画面,茎干微曲,数片荷叶映衬其后。其盛开之姿,宛如《诗经》中所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其构图简约,赋彩清丽,端庄大气,画法完美继承了北宋画院工整写实的传统,进一步发扬了刻意求真、描绘入微的艺术追求,至于瓣上红丝、花蕊乃至叶上脉纹,均仔细料理,细看之下,引人惊叹。

泼墨写性灵


  自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莲花就与文人、君子格外相契。到了宋初,理学名家周敦颐撰《爱莲说》,以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精神追求。自此往后,莲花便有了“花中君子”之称。
  君子喜莲花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诉诸笔墨,也意在捕捉莲之纯粹而略显疏离的气质。正如宋人晁补之《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二首》其一所说的,“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于是,在宋、元、明的几位独具个性的文人画家的探索下,逐渐开辟出一种更契合莲之精神气质的画类——墨荷图。
墨花九段图(局部) 纸本墨笔 46.6×625cm 明 徐渭 故宫博物院藏

  与苏轼同时期的尹白便是墨荷画法首创之人。苏轼曾为他作《墨花》一诗,序云:“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诗云:“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独有狂居士,求为黑牡丹。兼书平子赋,归向雪堂看。”尹白曾取法北宋的华光长老、“墨梅始祖”释仲仁,并将此技法推衍开来,大胆革新,用于百花的绘制。
  可惜“狂居士”尹白所绘的墨荷图并未传世。自他以后,泼墨作荷而能称得上“狂恣”者,则首推明代中晚期的“青藤居士”徐渭。
  明代中期以后,水墨花鸟画无论是在技法上,还是在内涵上,皆有了根本的变化。作画者不再刻意求真,转而追求笔外之意趣;笔墨不再是形貌的奴仆,转而成为抒发性灵的窗口。因而,明代中期以后,水墨花鸟画出现裂变式的发展,其中涌现出几位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画家。以画荷一事来看,亦是如此。
  徐渭以大刀阔斧的水墨大写意画,赋予了墨荷新的生命。他的一生命途多舛,身体和思想均遭受着世俗的束缚,而酣畅淋漓的笔墨世界,为他的自由精神提供了寓所。到了晚年,徐渭的笔墨技法炉火纯青,奇谲之外又入苍茫之境,正如时代稍晚而与他精神相契的张岱所言,“青藤诸画,离奇超脱,苍劲中姿媚跃出,与其书法奇绝略同”。
荷塘双凫图 纸本墨笔 165×91cm 清 八大山人

  故宫博物院所藏《墨花九段图》,是徐渭晚年的代表作。其中《墨荷》一段,画家泼墨绘荷叶,以墨色浓淡示荷叶之新旧,又以墨线勾勒花瓣及花蕊,并以数根杂草衬托荷花。画面简洁利落而层次分明。画的右侧题诗一首:“拂拂红香满镜湖,采莲人静月明孤。空余一只徐熙手,收拾風光在画图。”
  如果说《墨花九段图》还保留了饱满的莲瓣、细致的花蕊、蜷曲的荷钱,那么南京博物院所藏《杂花图》中的墨荷,便是彻底脱略形似、求其神魄了。这件作品用笔率意,笔触或偃或仰,或疏或密,看似不经意间随意点染,笔墨却自如流畅,画中线条、墨彩、气韵、造境俱佳。画家的视线已不再局限于素日所见荷之外形,而是任由荷牵动着人的想象飞驰,因此抒发性灵,达成超然物外的大美,真可谓“会通之际,人荷俱老”。

嗟叹莲花里


  清初的八大山人,其花鸟画在继承了徐渭的大写意画法的同时,又在创作中融入禅理,将墨荷绘画带到了新的高度。
  莲花本是与释、道二家都渊源甚深的植物。亦僧亦道的八大山人,不仅一生钟爱莲花,也常以莲寄情,所作莲画极多。如果说徐渭的墨荷表现出了画家癫狂的一面,八大山人笔下的莲则更为克制和冷静,画中之莲常与孤石、孤鸟相配,往往显现出苍凉、孤寂之感,又掺入幽深玄远的禅意,极具个人特色。
荷花双禽图 绢本墨笔 171×47cm 清 八大山人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残荷鹰鹭图 绢本设色 190×97.8cm 明 吕纪 故宫博物院藏
河上花图 纸本墨笔 47×1292.5cm 清 八大山人 天津博物馆藏

  八大山人晚年创作的《河上花图》,画莲臻入化境,是罕见的巨制。此画描绘秋日莲塘一角,怪石嶙峋,溪水潺潺,寒柳萧索,又有细竹、香兰点缀其间。
  它一反八大山人笔下常见的计白当黑的手法,而以繁复细密的笔墨出之:莲叶或浓或淡,气势磅礴;莲花或露或藏,玲珑剔透;茎干或直或斜,交错纵横……长约13米的巨幅里,精巧的构思在酣畅的意气中起承转合,看似无章法,实则处处有章,布局疏密相间,虚实相生,蔚为壮观。
  《河上花图》是其赠给友人蕙岩先生的。卷端题歌行体长诗《河上花歌》一首,诗云:“河上花,一千叶,六郎买醉无休歇。万转千回丁六娘,直到牵牛望河北……实相无相,一颗莲花子,吁嗟世界莲花里……”
  读“实相无相,一颗莲花子,吁嗟世界莲花里”一句,复观《河上花图》,八大山人似是用这个墨色氤氲的莲塘,营造出了一个静穆、空灵、幽深而又神秘的大千世界。
荷花图 纸本设色 张大千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提高我国水稻田间管理与决策的工作水平与效率,保障我国水稻生产安全,基于Android应用平台研究了一款水稻田间管理远程辅助决策系统。利用Socket通信技术实现了手机终端与云服务器的无缝对接,云平台利用无线通信模块实时获取农业现场传感器采集的信息,通过自定义的通信协议与移动终端进行通信,实现了田间农情信息的实时查看与农田管理的辅助决策,并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农业示范区进行了应用
菊花是秋季的象征,因其独自绽放在寒秋,被历代文人墨客赋予花中隐士的高洁品格,与梅、兰、竹并称“四君子”。正所谓“秋菊有佳色”,古往今来,古人将对菊的偏爱融入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先于北风而肃然的菊花,自有一股隐士的淡然和高贵,令人心生敬慕,也寄托着人们祈愿延年益寿、驱邪避秽的美好寓意。在明清宫廷文化中,入秋时节处处可见菊花元素的点缀:精心勾勒的丹青册页上有之,纹样繁复的剔红漆盘上有之,精工细作的绸缎
画心测试吧  你真的躺平了吗?  躺平容易,蓬勃生长难。很多年轻人并不是缺少蓬勃生长的动力,而只是在迷雾中暂时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而已。希望范德维尔教授的五大维度10道测试题,能讓你看见自己可以发力的方向,去找到能让自己继续前行的勇气。  1.总的来说,你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度如何?  2.一般情况下,你感觉自己有多快乐?  3.一般来说,你如何评价你的身体健康?  4.你如何评价你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 
玄霜催授衣,开炉却新寒  授衣制度,古已有之。《诗经》有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大儒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九月霜降始寒,而蚕绩之功亦成,故授人以衣,使御寒也。”  农历九月为授衣之时,因此也称“授衣月”。在唐代,国子监的太学生“每岁九月有授衣假”。这是让学生回家置办冬衣的假期,最长可达15天,类似于今天学校里的寒假。唐代官员也能享受“授衣假”。张籍有诗云:“初当授衣假,无吏挽门铃。”李颀也
摘要:在红枣果园间作不同牧草,测定产草量以及对果园小环境的影响,与清耕区进行比较分析,为红枣果林行间种草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红枣林行间套种草木犀、大叶苜蓿、苏丹草、一年生黑麦草的干草产量为9 198.3、8 775.3、14 331.75、7 576.8 kg/hm2;与清耕区相比,生草区的地温与空气温度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得到提高;土壤全量养分发生变化,有机质含量得到有效提高,间作豆科牧草
甘肃省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与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于2016年1月20日至3月20日联合举办“康有为书法艺术展”,展出其书法精品46件。这次康有为书法作品的集中展出在省级博物馆尚属首次,机缘十分难得。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戊戌变法”后易号更生,晚年自号天游化人,世称南海先生。康有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  康有为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先驱,
丁零零、丁零零……  “下课了,死党。”一下课,林娇娇就跑到我面前,张嘴说道:“张大小姐,上节课的东西我没听懂!阳光的前面填什么啊?”我上节课听得也半生不熟的,就稀里糊涂地说:“‘晴朗地’吧。”  “不对,‘晴朗地’阳光听着有点儿别扭。应该是‘火辣地’阳光!”  “‘火辣地’阳光明显不对嘛!”  “那你說呢?”  ……  我们两个就这样七嘴八舌地吵了起来。  这时,救星——学霸金笛兴致勃勃地跑了过
小刺猬阿泰感到很孤独,因为小朋友们都不愿意和它一起玩。  小兔子说:“虽然你心地善良、举止优雅,但你浑身都是刺儿,大家怕被你刺到!把你的刺收起来,小朋友就會来找你玩了。”阿泰听了小兔子的话,把刺收起来,果然得到了很多很多的朋友。
2015年11月至12月苏州博物馆举办了《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策展人别出心裁,将展馆的二楼书画厅北厅以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1525-1590年)的书斋“天籁阁”命名。馆方介绍说,“仇英在此斋客居的时间最久,是他临摹前辈名家的绝佳所在,此次展出的《临宋人画》等佳作均出自此书斋”。确实,根据清代吴升所撰《大观录》,画家仇英晚年曾经客居项家很长一段时间。不过,根据徐邦达先生的考证,仇英于15
摘要:旨在提出1种新的具有高灵敏度、特异性抗黄芪甲苷(AST)单克隆抗体的纯化方法,从而为制备具有类似活性基团的其他天然化合物的亲和层析树脂方法提供参考。用AST与环氧活化琼脂糖6B(EAS6B)偶联制备的免疫亲和柱从小鼠腹水中纯化抗AST的高敏单克隆抗体(mAbs),与用G-葡聚糖凝胶从小鼠腹水中纯化的抗AST单克隆抗体进行比较,通过间接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间接竞争ELISA比较2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