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2011年各地的中考物理试卷,我们可以发现:试题不再简单地停留在知识的识记的层面上来突出“双基”的考查,而是更多的结合物理知识,加强在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科技中的实际应用,着眼于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本文就2012年物理力学部分命题趋势和中考力学题的新走向作简单的分析,仅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
一、 中考力学试题命题的指导思想
1. 对照课标,紧扣教材
2012年各地的中考物理命题,必将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蓝本,大部分基础知识部分的试题都源于教材的力学部分的内容或直接取自教材中的力学图形,力求提供新情景,新材料,新思路,要求新方法,使同学们更感亲切感.有些力学试题是以课本试题为原形,仅进行适当的改变或变形,杜绝偏题怪题以及一些“繁难偏旧”的超纲题,减少同学们的陌生感,同时也引导教师注意回归课本,减少“题海”战术的倾向.
2. 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实验能力考查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物理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初中物理教学要以实验为重要手段,同时要积极发挥实验对同学们建立概念,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方面起的作用.因此,加强力学实验技能考查既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有利于引导同学们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各地中考都精心设计一些力学实验题型,重视力学实验方法的考查,注意同学们对力学实验中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这对同学们科学素质和能力培养有一定促进作用.
二、 中考力学试题命题趋势和中考力学题的新走向
(一) 中考力学试题命题趋势
1. 面向全体同学,着眼“双基”,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学评价改革的意见》精神,加强物理课程改革,各地中考的物理命题都在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基础上,注意面向全体同学,切实降低试题的难度,试题选题贴近教材,增大试题的覆盖面,努力为素质教育创设一个良好的改革氛围.
例1 在高山上用普通锅煮不熟饭,是因为高度越高大气压强越_____(填“大”或“小”),且普通锅的气密性不好,锅内气压受外界气压影响,从而使水的_____低于100℃.
点评 试题考查的是最基本的物理知识,是中考应该考查的知识.试题呈现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将所要考查的知识融于具体的活动情境中.由于“普通锅的气密性不好”,锅内水面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从而把大气压与液体沸点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2. 重视物理过程与方法,突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中考物理试题明确强调对物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强化同学们对物理过程、概念、规律及方法的理解与内化.同学们只有深刻领会物理过程,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才能切实领会物理概念的内涵,灵活的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物理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同学们“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通常物理研究问题方法包括控制变量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等效法、替代法和图像法等.而开放性试题主要突出试题的条件开放、或者结论的开放,来考查同学们对物理过程的理解是否全面,完整.而探究性、研究性试题的编制主要是考查同学们的科学探究能力,考查是否会收集、分析和处理科学数据,能否依据研究物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来自主设计探究实验或方案,能否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正确选择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例2 某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货车超限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报道了“104国道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以上,但才使用了5年就大修,现在已经伤痕累累”,如图所示.有些运输单位和个人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国家利益,让汽车成倍超载是损坏路面的直接原因.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汽车严重超载加快路面损坏的原因(只需写出一种合理原因即可).
点评 试题情景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类似的问题生活中也很常见,试题图文并茂,描述问题真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该题不仅关系到科学素养的培养.而且具有公民道德教育的功能.试题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的典型体现.
答案:(1)力的作用效果会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汽车成倍超载.对地面的压力成倍增加,路面的形变加大,容易引起路面断裂.(2) 汽车成倍超载,对地面压力成倍增加,轮胎个数不变.车与地之间接触面积基本不变,根据压强公式可知,车对地面压强就会成倍增加,对路面破坏加重.
3. 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提高学科综合能力以及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了适应物理课程改革的要求,逐步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各地中考试题十分注意改变原来的学科本位的倾向,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物理课程标准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迁移和综合,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育,目的克服学科间缺乏整合的现状,努力培养同学们对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能力,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
例3 物理之美,无处不在.下图为李白《朝发白帝城》一诗的意境.通过读这首诗,可以联系到我们学过的一些物理概念、现象或规律,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个.诗句:__________;跟这句诗相联系的物理知识:__________.
点评 本题选材于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让同学们开阔思路,联系物理知识,充分发挥想象,答案丰富多彩.题目内容跨越物理和语文两门学科,既考查同学们观察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用语言表述能力的同时,渗透出强烈的人文气息,一幅山水画,更增添了试卷的美感,让同学们体会到诗的意境,激发同学们热爱科学,关注自然的积极性.
4. 突出实验能力的考查,培养同学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力学实验是中考的热点,近几年对实验的考查越来越侧重于同学们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更要求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讨论和评价.因此,2012年中考必将继续强化这方面的新课改精神,加强中考对教师教学和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命题的方向强调同学们答卷的个性展示,杜绝原来的千人一面、固定答案的模式.同时兼顾“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中考对实验能力的考查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归纳总结实验结论;能够独立设计实验,使发散性思维和独创性思维得到发展;能真实再现实验的全过程,会撰写实验报告,能完成实验报告分析;能够将物理实验和其他学科知识综合,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科学结论的能力.中考实验试题从题型的分类上主要包括实验操作型、科学探究型、数据分析型、项目设计型、实验开放型以及实验测定型等几种.
例4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一些同学做了以下猜想:
猜想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B: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
猜想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个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有关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选用了一块底面与各个侧面粗糙程度均相同的长方体木块,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步骤1:把长方体木块平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如图3甲所示),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步骤2:在长方体木块上放上砝码(如图3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砝码与木块一起沿直线匀速滑动,比较“步骤2”与“步骤1”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
步骤3:在水平长木板上铺上一层棉布,把木块平放在棉布上(不加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如图3丙所示),比较“步骤3”与“步骤1”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
(1) 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示数,为什么?
(2) “步骤2”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检验上述猜想(A、B、C)中哪一个的正确与否?答:( )
(3) 为了检验猜想C是否正确,可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步骤,写出你所设计的这一实验步骤4_____ ;
(4) 在“步骤2”中,若木块上方的砝码重0.5N,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时,则砝码与木块间摩擦力的大小为( )
A. 大于0.5N
B. 大于零且小于0.5N
C. 等于0.5N
D. 等于零
点评 此题注重对同学们的科学探究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有利于改变偏重于知识的倾向,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素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类试题要求同学们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接触到的学习材料进行加工,得出其中的本质规律,不仅考查同学们提出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研究方法的选择,而且让同学们亲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培养了同学们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这将有利于督促同学们从根本上改变学习行为和方式,使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通过亲身探究实践,达到掌握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例5 现有两杯无色透明的不同液体,请你从以下提供的器材中选取部分器材,设计两种方法来比较它们密度的大小(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你比较的方法,其中一种方法必须用到托盘天平).可提供的器材有:托盘天平(已调平衡,不含砝码)、弹簧秤、两个相同的烧杯、拴着细线的小石块、长方体小木块.
方法一: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_______________.
点评 本题根据现有器材,设计一种或几种方法比较不同液体的密度,不仅考查了同学们是否熟悉各种器材的性能和使用规则,还考查了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开放性能力,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利用身边简单材料、器具探索科学道理的习惯.
5. 密切联系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突出“STS”意识的考查.
“STS”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一个热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物理试题的主流.试题来源表现在创设力同学们活物理情景上,命题特别重视联系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可能涉及社会热点、或者有关科技、生产、自然中的重大典型事件和有关现象,例如神舟八号、太阳能汽车、嫦娥工程、城市地铁、磁悬浮列车、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航天事业、交通规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新技术的发明与设计、城市热岛效应等都涉及力学知识,还有联系生活中的自行车、玩具、路标、水电费、电脑、消防设施等与同学们生活息息相关、符合同学们认识规律、能激发同学们热爱科学的兴趣,要求同学们能够灵活利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运用科学的原理或规律、方法,创造性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同学们在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真正体会物理就在自己身边,从而领悟科学知识的内在美.
例6 马铃薯中所含的淀粉的百分率与它的密度有关,其密度越大,所含淀粉的百分率越高,具体关系如下表:
马铃薯收购员在以质论价时,采取了这样简单的办法,先把洗净的马铃薯样品称一称,然后再将这些样品放在水中称一称,两次称量的结果差值越小,他评的收购价越高,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说明他这样做的道理.
点评 该题紧密结合考生生活,题目突出呈现给同学们的是收购员做法,也就是结果,要求考生验证和分析过程,自然符合目前新课程改革要求重视过程的导向,让同学们更好的领悟和理解方法过程的重要性,自觉地养成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不仅有知识技能的考查,也有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品质的贯穿,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例7 饺子是大家喜爱的食品,煮饺子时,从烧开水到饺子下锅再到煮熟后捞出来的过程中,有许多物理现象,请你说出其中的两个,并用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点评 在生活与自然中有许多现象都与物理有关,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可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培养联系实际的能力,在煮饺子的过程中,发生的众多物理现象里,只要同学们就自己熟悉的现象回答出两个,使问题答案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同学们发展.这类试题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的典型体现.
(二) 中考力学命题的新走向
中考物理力学题型的命题与设计将保持原有试题的长处,知识点的覆盖面仍然尽可能的广;试题的难度的控制保持在0.7左右,试题的难度的控制主要通过探究性、设计性的实验题型编制来实现.试题在题型的设计和编排上,注意不断创新和变化,主要表现在:联系生活实际的试题选材不断丰富、注意问题情景的创设,呈现出生动活泼、亲新鲜活的气息;继续加强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观察、设计、分析能力的考查,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和涉及面更广,题型更丰富;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在科学探究能力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仍做积极尝试;提供试题的材料内容更加新颖,内容有所拓展,体现出多学科的综合和渗透,反映出地方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积极关注和体现试题的价值取向,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突出人与自然、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着重对同学们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努力培养同学们“STS”意识.中考命题全面考查同学们多层次能力,强调从背景中发现物理问题和规律的能力;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接收、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运用语言表达科学的能力.命题将严肃的考试试题变成自然生活中流畅的情调,更加突现人性化、生活化.针对这一特点,预测2012年中考力学部分命题会有以下几个新走向:
1. 考查同学们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重在同学们熟悉的实际物理情景中将所学力学知识用准用好.
2. 力学部分试题会充分体现物理力学与现实生活、生产及高科技的联系,强调力学原理的实际应用.
3. 充分体现学科渗透与综合,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一、 中考力学试题命题的指导思想
1. 对照课标,紧扣教材
2012年各地的中考物理命题,必将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蓝本,大部分基础知识部分的试题都源于教材的力学部分的内容或直接取自教材中的力学图形,力求提供新情景,新材料,新思路,要求新方法,使同学们更感亲切感.有些力学试题是以课本试题为原形,仅进行适当的改变或变形,杜绝偏题怪题以及一些“繁难偏旧”的超纲题,减少同学们的陌生感,同时也引导教师注意回归课本,减少“题海”战术的倾向.
2. 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实验能力考查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物理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初中物理教学要以实验为重要手段,同时要积极发挥实验对同学们建立概念,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方面起的作用.因此,加强力学实验技能考查既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有利于引导同学们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各地中考都精心设计一些力学实验题型,重视力学实验方法的考查,注意同学们对力学实验中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这对同学们科学素质和能力培养有一定促进作用.
二、 中考力学试题命题趋势和中考力学题的新走向
(一) 中考力学试题命题趋势
1. 面向全体同学,着眼“双基”,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学评价改革的意见》精神,加强物理课程改革,各地中考的物理命题都在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基础上,注意面向全体同学,切实降低试题的难度,试题选题贴近教材,增大试题的覆盖面,努力为素质教育创设一个良好的改革氛围.
例1 在高山上用普通锅煮不熟饭,是因为高度越高大气压强越_____(填“大”或“小”),且普通锅的气密性不好,锅内气压受外界气压影响,从而使水的_____低于100℃.
点评 试题考查的是最基本的物理知识,是中考应该考查的知识.试题呈现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将所要考查的知识融于具体的活动情境中.由于“普通锅的气密性不好”,锅内水面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从而把大气压与液体沸点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2. 重视物理过程与方法,突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中考物理试题明确强调对物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强化同学们对物理过程、概念、规律及方法的理解与内化.同学们只有深刻领会物理过程,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才能切实领会物理概念的内涵,灵活的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物理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同学们“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通常物理研究问题方法包括控制变量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等效法、替代法和图像法等.而开放性试题主要突出试题的条件开放、或者结论的开放,来考查同学们对物理过程的理解是否全面,完整.而探究性、研究性试题的编制主要是考查同学们的科学探究能力,考查是否会收集、分析和处理科学数据,能否依据研究物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来自主设计探究实验或方案,能否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正确选择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例2 某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货车超限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报道了“104国道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以上,但才使用了5年就大修,现在已经伤痕累累”,如图所示.有些运输单位和个人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国家利益,让汽车成倍超载是损坏路面的直接原因.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汽车严重超载加快路面损坏的原因(只需写出一种合理原因即可).
点评 试题情景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类似的问题生活中也很常见,试题图文并茂,描述问题真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该题不仅关系到科学素养的培养.而且具有公民道德教育的功能.试题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的典型体现.
答案:(1)力的作用效果会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汽车成倍超载.对地面的压力成倍增加,路面的形变加大,容易引起路面断裂.(2) 汽车成倍超载,对地面压力成倍增加,轮胎个数不变.车与地之间接触面积基本不变,根据压强公式可知,车对地面压强就会成倍增加,对路面破坏加重.
3. 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提高学科综合能力以及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了适应物理课程改革的要求,逐步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各地中考试题十分注意改变原来的学科本位的倾向,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物理课程标准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迁移和综合,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育,目的克服学科间缺乏整合的现状,努力培养同学们对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能力,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
例3 物理之美,无处不在.下图为李白《朝发白帝城》一诗的意境.通过读这首诗,可以联系到我们学过的一些物理概念、现象或规律,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个.诗句:__________;跟这句诗相联系的物理知识:__________.
点评 本题选材于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让同学们开阔思路,联系物理知识,充分发挥想象,答案丰富多彩.题目内容跨越物理和语文两门学科,既考查同学们观察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用语言表述能力的同时,渗透出强烈的人文气息,一幅山水画,更增添了试卷的美感,让同学们体会到诗的意境,激发同学们热爱科学,关注自然的积极性.
4. 突出实验能力的考查,培养同学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力学实验是中考的热点,近几年对实验的考查越来越侧重于同学们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更要求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讨论和评价.因此,2012年中考必将继续强化这方面的新课改精神,加强中考对教师教学和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命题的方向强调同学们答卷的个性展示,杜绝原来的千人一面、固定答案的模式.同时兼顾“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中考对实验能力的考查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归纳总结实验结论;能够独立设计实验,使发散性思维和独创性思维得到发展;能真实再现实验的全过程,会撰写实验报告,能完成实验报告分析;能够将物理实验和其他学科知识综合,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科学结论的能力.中考实验试题从题型的分类上主要包括实验操作型、科学探究型、数据分析型、项目设计型、实验开放型以及实验测定型等几种.
例4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一些同学做了以下猜想:
猜想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B: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
猜想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个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有关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选用了一块底面与各个侧面粗糙程度均相同的长方体木块,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步骤1:把长方体木块平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如图3甲所示),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步骤2:在长方体木块上放上砝码(如图3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砝码与木块一起沿直线匀速滑动,比较“步骤2”与“步骤1”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
步骤3:在水平长木板上铺上一层棉布,把木块平放在棉布上(不加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如图3丙所示),比较“步骤3”与“步骤1”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
(1) 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示数,为什么?
(2) “步骤2”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检验上述猜想(A、B、C)中哪一个的正确与否?答:( )
(3) 为了检验猜想C是否正确,可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步骤,写出你所设计的这一实验步骤4_____ ;
(4) 在“步骤2”中,若木块上方的砝码重0.5N,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时,则砝码与木块间摩擦力的大小为( )
A. 大于0.5N
B. 大于零且小于0.5N
C. 等于0.5N
D. 等于零
点评 此题注重对同学们的科学探究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有利于改变偏重于知识的倾向,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素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类试题要求同学们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接触到的学习材料进行加工,得出其中的本质规律,不仅考查同学们提出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研究方法的选择,而且让同学们亲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培养了同学们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这将有利于督促同学们从根本上改变学习行为和方式,使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通过亲身探究实践,达到掌握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例5 现有两杯无色透明的不同液体,请你从以下提供的器材中选取部分器材,设计两种方法来比较它们密度的大小(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你比较的方法,其中一种方法必须用到托盘天平).可提供的器材有:托盘天平(已调平衡,不含砝码)、弹簧秤、两个相同的烧杯、拴着细线的小石块、长方体小木块.
方法一: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_______________.
点评 本题根据现有器材,设计一种或几种方法比较不同液体的密度,不仅考查了同学们是否熟悉各种器材的性能和使用规则,还考查了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开放性能力,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利用身边简单材料、器具探索科学道理的习惯.
5. 密切联系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突出“STS”意识的考查.
“STS”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一个热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物理试题的主流.试题来源表现在创设力同学们活物理情景上,命题特别重视联系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可能涉及社会热点、或者有关科技、生产、自然中的重大典型事件和有关现象,例如神舟八号、太阳能汽车、嫦娥工程、城市地铁、磁悬浮列车、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航天事业、交通规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新技术的发明与设计、城市热岛效应等都涉及力学知识,还有联系生活中的自行车、玩具、路标、水电费、电脑、消防设施等与同学们生活息息相关、符合同学们认识规律、能激发同学们热爱科学的兴趣,要求同学们能够灵活利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运用科学的原理或规律、方法,创造性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同学们在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真正体会物理就在自己身边,从而领悟科学知识的内在美.
例6 马铃薯中所含的淀粉的百分率与它的密度有关,其密度越大,所含淀粉的百分率越高,具体关系如下表:
马铃薯收购员在以质论价时,采取了这样简单的办法,先把洗净的马铃薯样品称一称,然后再将这些样品放在水中称一称,两次称量的结果差值越小,他评的收购价越高,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说明他这样做的道理.
点评 该题紧密结合考生生活,题目突出呈现给同学们的是收购员做法,也就是结果,要求考生验证和分析过程,自然符合目前新课程改革要求重视过程的导向,让同学们更好的领悟和理解方法过程的重要性,自觉地养成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不仅有知识技能的考查,也有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品质的贯穿,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例7 饺子是大家喜爱的食品,煮饺子时,从烧开水到饺子下锅再到煮熟后捞出来的过程中,有许多物理现象,请你说出其中的两个,并用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点评 在生活与自然中有许多现象都与物理有关,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可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培养联系实际的能力,在煮饺子的过程中,发生的众多物理现象里,只要同学们就自己熟悉的现象回答出两个,使问题答案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同学们发展.这类试题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的典型体现.
(二) 中考力学命题的新走向
中考物理力学题型的命题与设计将保持原有试题的长处,知识点的覆盖面仍然尽可能的广;试题的难度的控制保持在0.7左右,试题的难度的控制主要通过探究性、设计性的实验题型编制来实现.试题在题型的设计和编排上,注意不断创新和变化,主要表现在:联系生活实际的试题选材不断丰富、注意问题情景的创设,呈现出生动活泼、亲新鲜活的气息;继续加强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观察、设计、分析能力的考查,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和涉及面更广,题型更丰富;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在科学探究能力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仍做积极尝试;提供试题的材料内容更加新颖,内容有所拓展,体现出多学科的综合和渗透,反映出地方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积极关注和体现试题的价值取向,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突出人与自然、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着重对同学们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努力培养同学们“STS”意识.中考命题全面考查同学们多层次能力,强调从背景中发现物理问题和规律的能力;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接收、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运用语言表达科学的能力.命题将严肃的考试试题变成自然生活中流畅的情调,更加突现人性化、生活化.针对这一特点,预测2012年中考力学部分命题会有以下几个新走向:
1. 考查同学们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重在同学们熟悉的实际物理情景中将所学力学知识用准用好.
2. 力学部分试题会充分体现物理力学与现实生活、生产及高科技的联系,强调力学原理的实际应用.
3. 充分体现学科渗透与综合,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