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乞巧 机杼上的狂欢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5df45sd6546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陇南西和县长道镇一处院子里,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坐在纺车前娴熟地操作着,花白的头发一丝不苟地梳在脑后,面颊沟壑纵深却泛着红润的光。老人似乎并不在意我的到来,直到我跟她搭话:能让我试试吗?老人伸开盘着的腿,挪了一下,给我让出一个位子说,纺线看上去简单,其实可难了。的确,我左手捏着棉花团,右手摇动纺车,两边怎么都配合不起来,不是摇得太慢抽不出棉线,就是摇得太快总把棉线抻断。反复几次后实在怕给老人添乱便起身离开。老人依旧盘腿坐在纺车前,有条不紊地抻出长长的棉线。我站在她身后,忽然觉得她专注的神情好像这里家家户户供奉的织女。
  发源于天水的西汉水自东北向西南流淌,在西和县长道镇与支流漾水河交汇,绕西和西境而过。两千多年前,秦人在此牧马耕种,他们认为其始祖女修便是天上的织女星下凡。秦人后代在祭祖过程中不断强化“织女崇拜”这一信仰,逐渐将其演绎为一种盛大的民间活动“乞巧节”。每到农历六月中下旬,西和县各村庄的少女们早已按捺不住迎接“巧娘娘”(即织女)的兴奋,商定造像供奉场所、学唱迎送的歌谣、准备瓜果供品,忙得不亦乐乎。正式的“乞巧”从七月初一前夜开始,直到初七晚上结束,七天七夜的狂欢曾经是这里的少女们一年一度的期盼。
  然而,城市文明持续冲击着西和“乞巧”这一原生态的传统祭祀活动。一来受过教育的少女认为不需要乞求带有女红意味的“巧”,二来越来越多的少女背井离乡,与“乞巧”渐行渐远。如今,“乞巧”只靠各村庄中老年乞巧传承人来组织,对正在暑假中的少女们来说,这七天也只是可以暂且抛开老师和作业,痛痛快快地跟小伙伴玩闹一番的“好日子”。
  我再一次想起了纺线的老人,想起问她是否还有年轻人纺线,老人摇摇头说早就没人用纺车了。老人左手中长长的棉线在纺车轮子转动中没有丝毫中断的迹象,或者说,一个纺了几十年线的老人是不会让棉线中断的。我们常常用“不绝如缕”来形容一个事物长久的生命力,可是有一天西和的织女们和依附于织女传说的乞巧文化,悄无声息地淹没于时间之中,我们是否会感到惋惜?

唱一曲失落的乞巧歌谣


  农历六月三十日下午,西和的少女们将端午节时系在手腕上的手襻解下,相互连接在一起绾成一条长绳,由两人各执一端,分别站在村外河流的两岸,其余少女开始点蜡、炷香、焚表,祭祀跪拜。唱完《搭桥歌》,站在河两岸的少女同时松手,长绳落入河水中,标志着这一年的乞巧活动拉开帷幕。当天晚上9点左右,穿着一新的少女们列队迎接“巧娘娘”,鞭炮声响彻寂静的村庄。对我来说,穿新衣、放鞭炮是正月的专属,跟在队伍中,我发现周围的少女们脸上洋溢着胜过除夕夜的欢乐。迎巧的队伍抬着巧娘娘的造像一路从河边走回村子,纸扎的巧娘娘像被安放在坐巧人家的正厅里。桌上摆着各种献器,供有糕点、水果和油炸的面食,与古时“以香花水果为供”的记述吻合。祭祀活动由一位叫张月兰的乞巧传承人主持,约莫五六十岁年纪,穿一件花衬衫,面容慈祥地站在供桌前,指点祭祀的少女如何焚香、点蜡,院子里众少女跟着跪地叩首。我只是一个旁观者,无从体会少女们此时此刻的心境,只是屏息凝神地坐在正厅的炕上,看着这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的一切,恍然如回到古时。
  院子里的少女们唱起了各式祭巧的歌谣,张月兰挨着炕边坐下,给我倒了一口罐罐茶,冲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你能看懂这些不?我点点头,问她以前的乞巧什么样,张月兰笑得眯起的眼睛里泛着光,说自己一辈子都在主持乞巧的活动,对“巧娘娘”敬重得不得了,年轻的时候就盼着过乞巧节,恨不得六月三十一大早就起床候着,夜里舍不得睡,七月初一天还未亮浑身就不由地紧张起来。因为巧娘娘被请来供奉到坐巧人家之后,在七天的时间里,每个少女都要单独祭拜两次,一次是七月初一凌晨,一次是七月初七凌晨,谁起得早、拜得早谁就越吉利,俗称抢头香。张月兰见我盯着巧娘娘的纸扎像,告诉我说纸扎像是从店铺买来的,可是衣服都是众人做的,绸子做的大红上衣绿褶裙,红鞋白袜头戴花,做衣服的时候也热闹着哩。来供桌前跪拜的少女们络绎不绝,我不知道她们抬头时是否会特别注意眼前的这尊造像,也不知道她们心里究竟有何想法,是否许下了一些小小的心愿,只是看到她们三三两两地拜过之后,看到我这个外乡人便羞涩地跑开了。人少的时候我也会端详巧娘娘的造像,虽说是纸简单扎成,但是看上去依然祥和,眉眼间竟也有几分奕奕的神采。据说西和制作巧娘娘的纸活铺有十多家,最有名的要数姬氏纸活铺,从清代末年第一代传人姬风翎算起,至今已相传四代,历经百年了。
  我问张月兰现在的乞巧和以往相比有什么变化,她略显无奈地说,主要是歌不会唱了,我得教给她们,以前我们会唱的可多了,一般是即兴的,看见啥唱啥,现在的娃娃们不会了。不过,这也没有办法,现在的娃娃们过乞巧节就是玩耍一样,正好赶上放暑假,让她们放松放松也挺好。唱巧是乞巧节贯穿始终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巧娘娘被接进门起,少女们便要按照一定的程式,在巧娘娘面前载歌载舞,或祈求祝福,或赞美巧娘娘。我请张月兰教我唱了一小段,“七月里,七月七,天上的牛郎配织女”,“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旋律极为简单,只是唱词内容不同。张月兰所唱巧歌中有一首我认为与乞巧节最为贴合:“乞手巧,乞命好,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姐妹万万年。”唱词质朴,唱者动容,我似乎想象到古时怀揣美好心愿前来祭拜的少女们的神情。这些乞巧歌都是张月兰根据儿时的记忆整理出来的,曾经自古至今口耳相传。   其实,关于乞巧歌的整理,早在1936年,西和当地学者赵子贤就曾与学生将流传于西和城乡各村的乞巧歌汇集成册,20世纪50年代土改时被烧毁。后经其子赵逵夫追忆整理,共辑录出59首,成为西和乞巧文化传承中的珍贵资料。我们在采访中也见到了这位衣着朴素的学者,言谈中满是对乞巧文化传承的担忧。

花瓣照出锦绣前程


  乞巧节的高潮是七月初七,也是乞巧活动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举行祈神迎水、针线卜巧、照瓣卜巧、送巧等多项仪式。举行祈神迎水仪式的早晨,少女们都会很早起床,穿戴一新,在主持者的指挥下站成一支迎水的队伍。小杨所在的姜席乡一般在晚霞湖迎神水,我跟小杨站在队伍的末尾,从坐巧人家开始,向晚霞湖走去。队伍最前排的是两个年龄稍微大一些的少女,她们小心翼翼地手捧香盘,香盘内放着各种祭品和供献水神的巧芽(粮食的嫩芽)。排成两排的少女们高唱着乞巧歌,轻快地向村头走去,道路两边、田埂上都站满了观众,有的翘首张望,有的面露喜色,穿着开裆裤的小孩儿在队伍中间窜来窜去,咯咯地笑着。小杨说迎神水走的路最长,也是展示自己的好机会,况且路上还可能会遇到其他迎神水的队伍,输人不输阵,人人都得精心打扮起来。别看现在多数村民聚集在道路两边只是为了看热闹,过去也有不少人是专门为了婚姻大事而来。旧社会未提亲的少年在父母的陪同下,来此物色心仪的女孩,提过亲却没见面的顺着媒人的指点偷偷看看女孩的模样。听少女们唱着和牛郎织女有关的歌谣,我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多少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在此相遇,多少段美好的姻缘在此成就。

  神水的作用自然是占卜少女们的未来。七月初七夜晚9时许,照瓣卜巧开始了。我不能参加,只能在旁边看着,所有的少女都手捧白釉碗站在神桌两旁,主持者祭祀跪拜并带领众人唱完《照花瓣歌》后,将迎来的神水分别倒入每个姑娘的碗中。照瓣卜巧又叫照花瓣,就是将巧芽一段一段地投入碗中,放在灯光下看投在水底的阴影,由经验丰富的妇女解读其中的寓意。小杨掐下一段扁豆芽扔在水里,我凑过去看了看,觉得影子这种东西可以有无数种解读的方法,这时一位年长的妇女兴奋地说,哎呀,你这是个飞机啊,肯定能考上大学,还得坐飞机哩。小杨掩着嘴笑了笑,也没多说话,端起碗仰头喝下一口,抹抹嘴跑开了。或许古时人们对于未来的恐惧和不确定性让照花瓣这一环节显得极为重要,可是如今看来,围在桌前的少女们互相鼓励或者调侃,更多的是一种交流,也许平时不甚来往的两人由此成了形影不离的小姐妹,也许一阵哄堂大笑化解了多年的一场误会。
  两三个小时的照花瓣环节很快过去,深夜12点左右,少女们手牵手齐唱《送巧歌》,意味着7天8夜的狂欢即将结束。最后,主持者用蜡烛点燃巧娘娘的造像,熊熊烈火将其送回天宫。据说早几十年前送巧娘娘走的时候,在场的少女们都会放声痛哭,场面十分悲壮。我虽然无法体会那是一种怎样的心境,但是当火光将纸扎的巧娘娘瞬间吞噬的时候,我心底确实涌起一股悲伤:庇佑自己的神灵就这样离去,再见面又得来年,何况这一年之中不知会发生多少与离别有关的事情,或许从此远嫁他乡,或许为了学业与故土暂别,更重要的是不得不暂时放下与亲友的情感,所有的温馨和不愉快都将成为记忆。巧娘娘的灰烬散去,夜空中繁星点点,村庄重新恢复到一片寂静。

乞巧最终为了融合


  “跳麻姐姐”是乞巧节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环节,是一种请神附体、祈祷问事的活动,带有神秘性和一定的风险性,一般不轻易举行。我所在的村镇也不再进行这种活动,取而代之的是原地跳跃的舞蹈,以求神灵庇护。尽管麻姐姐作为沟通神灵与凡人的媒介受到众人祭拜,但是这个环节的本质仍然是一种人与人的沟通,换句话说,或许人们期望通过这样一个身份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西和县与相邻的礼县的女孩子性格顺从,更受男人青睐,但是乞巧歌中也有不少描述婆媳关系、夫妻关系的歌谣,透露出女人在婚姻生活中的苦恼。她们一方面极力维护家庭,一方面忍耐下许多辛酸,一年一度的乞巧节或许成为她们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当麻姐姐被神附体后,给予众人各种各样的“指示”,乞求庇护的女性据此或解决了家庭矛盾,或卸下了思想包袱,在长达7天8夜的狂欢中整理好自己的情绪,从而满怀希望与憧憬地投入到一个又一个365天当中。
  陈斐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青年学者,尽管离乡多年,但每年七夕他都会回来,同样是参加乞巧节,我和他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一个外乡人,我参加乞巧节并非出于文化认同,因此,无论我如何紧跟应送巧的队伍,如何与她们一同歌舞狂欢,都没有办法产生一种由衷的共鸣;而陈斐则是土生土长的西和人,即便他只是站在道路两旁看那些如花的少女们载歌载舞,那种故乡的气息足以让他陶醉。他不在队伍当中却认同这样的仪式,我唱着跳着也只是远远地感受。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每天坐同样的地铁,吃同样的快餐,彼此不会发现这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不同,文化就成了我们判断自己归属唯一的途径。就像从西和走出去的少女,从她们相约回家过乞巧节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在心中把对方划入了自己的族群。
  归根结底,乞巧是什么?是像旧时那样乞求女娃做针线活时心灵手巧?还是预测女娃婚姻生活的凶吉?抑或是成为女性传统手工艺的代名词?都不是,不同的时代赋予乞巧不同的内涵。整个乞巧过程中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的女性分工协作,用歌舞的方式充分地沟通,分享和化解生活中诸多的愉快和不如意,乞巧节最终成为女性加深彼此感情的平台,让乞巧节回归“女儿节”的本义,或许这才是乞巧文化得以传承的关键所在。
其他文献
彭 路 1989年10月生,江西抚州人。景德镇陶瓷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现供职于景德镇古月轩工作室。2012年,青花瓷作品《梅鸟争春》被景德镇陶瓷美术家学会授予银奖。青花瓷作品《南瓜之乐》被江西中山艺术馆收藏。诗歌入选《诗潮》“江西诗群作品展”、《天津诗人》“江西诗群”等专辑。作品荣获“中国联通·沃派杯”2012江西高校诗歌大赛三等奖。2013年、2014年受邀参加江西省谷雨诗
我和齐心在学校聊天室里认识,算是“网恋”。大学毕业那年国庆节,23岁的我和24岁的他举行了婚礼。婚礼上,爸爸既是祝福又是提醒,对我们说:“你们都是家里的独苗,从现在开始,你们就要一起生活了,希望能相互扶持与包容。”新婚的甜蜜让我俩如胶似漆,一天不见就要打几个电话,恨不能把对方装进自己的口袋里,时刻都不分离。    1    我和齐心婚后的第一场战争爆发在一个晴朗的早晨。齐心准备去参加一个很重要的会
【摘要】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一种有声的语言,它主要是依靠口语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小学生应当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有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促进智力、发展思维,有助于学生良好气质的形成。  【关键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对策  
她是在男人世界里“卧底”28年的妩媚女人,是真人秀节目《中国好舞蹈》《舞林大会》里犀利的“毒舌”评委,是《金星秀》《奇葩说》等脱口秀节目中标杆性的主持人……她就是金星。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金星永远站在浪尖上”。很多人眼中的传奇人物金星最在乎的,却是自己的母亲身份。她誓与育儿潮流相抗衡,是个不折不扣的“教子守旧派”。2015年7月,在东方卫视《金星秀》节目中,她自信地说:“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
遇上“出轨”这枚炸弹  2018年开年不久,一部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成了“朋友圈”的热门话题。  故事发生在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麦瑟尔夫人本名米琪,“麦瑟尔”是她婚后被冠以的夫姓。两人结婚四年,育有一男一女。幽默而且聪明的米琪几乎是个“完美主妇”。为了保持身材,她每天量三围,结婚4年来从没让丈夫见到她素颜的形象,不仅能独自一人搞定复杂装修,还能做丰盛的赎罪日晚宴。  米琪的丈夫乔尔·麦瑟尔
【摘要】随着互联网 、物联网及AI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目前各行业都在加快升级互联网接入方案,以便搭乘信息化时代的东风,促进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本文以广州市白云区石湖小学(以下简称石湖小学)的校园网升级改造工程为案例,分析POL全光校园网对石湖小学、乃至乡村学校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意义,为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更深入融合,有效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供参考与依据。   一、背景分析  
1  沙宝是我妈和她前夫的女儿。那年,沙宝的生父给她续娶了后妈。妈妈担心她受欺负,常常趁周末带我去学校看她。那时候,她已经比妈妈高出半个头,体形丰满,看着像个大姑娘了。我感觉称呼她为姐姐很别扭,所以直呼她的名字“沙宝”。  沙宝胖乎乎的右手捏着吸管小心地搅动着草莓沙冰,低下头一小口一小口地啜饮。妈妈小心翼翼地问:“缺钱不?妈妈给你留一些?”  “不用,不用。”沙宝埋着头,连连摆手,宽松的衬衫袖子从
本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 单项选择题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年11月3日11时2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專项高分七号卫星,并搭载发射了精致高分试验卫星、苏丹科学实验卫星一号、天怡十五号卫星等三颗卫星。读图,完成1~3题。  1.
人头部的发际、眼、耳、鼻、舌等部位聚集有大量血管、神经、经络、穴位,故素有“诸阳之首”的称号,它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而五官均位于头部,较少运动,如果“从头做起”,也许可能让你的养生运动“事半功倍”。  头发“发为血之余”,经常梳发有益于促进头部血液循环,还是治疗失眠、眩晕、中风后遗症的辅助手段。方法是:先搓手掌至掌心发热,再以手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梳时手指要紧贴头皮,每次5~8分钟
我也是读者,张开逊教授的这本书我很早就看了,而且我也写过一篇评论文章。另外,我也是这次中国科普作协评奖的评委。关于这本书,我想用最短的语言讲3点:  第一,这是一部发明家写的发明史。张开逊本人就是一位发明家,他自己的发明就有很多。这本书是他花了7?年的心血写成的。他用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就是发明家的视角审视人类历史上的各种发明。这个评价是我们要格外注意的。比如说,他讲到人类开始写字是伟大发明。在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