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资料的一次暖区暴雨水汽特征分析

来源 :沙漠与绿洲气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89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逐6 h再分析资料(1°×1°)、微波辐射计资料以及HYSPLIT模式等,对2021年7月5日冀中平原一次暖区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应用HYSPLIT模式模拟分析后发现,本次过程中925和850 hPa降水开始前比湿在12 g/kg以上,是暴雨区的主要水汽贡献者,其主要水汽通道为西南路径,水汽贡献率分别占57.57%和63.64%。源自黄海或途径黄海、渤海等地的气块在东南转西南气流的引导下为暴雨区低层带来丰富的水汽,同时源自亚欧大陆中高层的气块,随着西风带长波槽脊的运动,为暴雨区上空500 hPa带来干空气,构成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降水开始前,925和850 hPa在相应引导气流的作用下,水汽不断向冀中平原输送,使得优良的水汽条件主要集中于低层大气,与HYSPLIT模式模拟结果一致。通过微波辐射计对降雨过程的水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降雨开始前,700 hPa以下高度的水汽含量有明显增加,水汽密度最大达到14 g/m~3。分析3种不同资料得到相似结论,但HYSPLIT模式和微波辐射计两种高时空分辨率资料的应用,可以及时且多方位分析水汽特征,为暖区暴雨落区、强度等精细化准确预报预警提供一定参考。
其他文献
坐标转换是实现不同基准下成果数据复用的重要途径。为了将大区域的历史数据更新到新的坐标基准下,更好地利用和管理已有成果,大区域坐标转换方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析国内外大区域坐标转换方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分区方法的适用性,提出了一种顾及坐标点几何分布的大区域坐标转换分区方法,编程实现了坐标转换程序。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能够在保证精度的条件下完成坐标转换,为大区域坐标转换提供了一种解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对急性胆红素脑病(acute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ABE神经核团及脑白质纤维束的研究价值。材料与方法 选取30例ABE足月新生儿作为病变组,对照组选取3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行常规MRI和DTI检查。测量双侧额叶运动皮层、额叶深部白质、侧脑室体上方白质、丘脑腹侧核、苍白球、内囊后肢、胼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地面区域气象站逐小时观测数据、FY-2G云顶亮温、喀什CR/CC雷达产品及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比分析南疆西部2020年4月17—24日和2021年6月15—17日(分别简称“过程1”、“过程2”)两次极端暴雨过程环流背景和短时强降水环境条件、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500 h Pa“东西夹攻”的有利环流背景下,100 hPa南亚高压分别呈东部型和双体型,低空急流
期刊
施肥是提高矿区复垦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矿区复垦土壤质量的提升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功能的稳定性、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根际是土壤养分进入植物体内的主要通道,决定着养分向植物根系的运输、植物吸收、运转以及降解代谢。目前针对施肥对煤矸石填埋复垦区不同时期轮作作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及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开展施肥对大豆玉米轮作及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
排涝泵站的水闸区域,进行基坑施工时主要的难点在于施工土层的含水量较大,并且大多为软土层,因此基坑大都存在稳定性不足以及支护难度较高的问题。在进行水闸的基坑施工时,一般需要同时采用钻孔灌桩以及钢筋混凝土的预制桩两种打桩模式实现支护目的。本文通过一工程的实际案例,对该工程如何进行施工设计、如何完成施工区域的降水控制以及如何进行打桩等该类型工程需要关注的重点以及难点内容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以作为该类型工
龙泉滘水闸(电排站)在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已严重阻碍了水闸(电排站)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为了能提高龙泉滘水闸(电排站)管理水平,亟须全面推进标准化管理,以期通过制定标准、编制管理规程来规范水闸(电排站)的管理行为,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平台,使水闸运行管理朝着标准化、智能化发展。
结合龙岩市永定区光坑水库工程实例,对比防洪水库滞洪削峰模式与传统泄洪模式的防洪效果。结果表明,滞洪削峰水库调洪后流量为98m~3/s,共削减洪峰流量67m~3/s,是传统水库洪峰削减效果的近10倍。此外,滞洪削峰水库发挥出较大的错峰效应。由于滞洪削峰水库泄洪底孔完全打开,水库在常规时间不进行蓄水,不会影响下游河道,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是一种生态水库。同时,库容要求小于常规防洪水库,对选址范围要
为了实现对棘洪滩水库供水调度、安全监测、综合安防、水质监测、泵站闸操控等内容进行远程实时可视化监控和管理,设计开发棘洪滩水库数字孪生平台。充分利用物理模型、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实体环境、建筑物、设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
防洪坝是一项关乎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项目,水库防洪堤坝的修建与设计应充分考虑,以达到最经济、最合理、最安全的目标。大坝是水库防洪的主要屏障,其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水库的安全。简述了当前水库防洪堤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水库堤坝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