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许昌,书写代篇章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versandcg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称许昌为“古都”,实在名副其实。从太昊伏羲到轩辕黄帝,从隐士始祖许由到音乐始祖葛天氏,从大禹治水到夏启建都等,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在许昌留有许多闪光的足迹。具茨山上一处处的神秘符号,是人类祖先留下的文明脚印;逍遥观印证着轩辕黄帝问道的传奇;锁蛟井记录着大禹治水的功绩;古钧台则昭示着华夏第一都的辉煌。这里是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寻根问祖之地。有的历史,因为太久远而消散于无形,只成了书里的符号;有的人物因深埋于地下而被人遗忘。但直到如今,三国的历史典故仍会被人们反复提及。而一部120回的三国,就有51回发生在许昌,172处提到许昌。
  2007年,灵井出土的8-10万年的“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填补了东亚人类进化过程中现代智人化石的空白,被列为2007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首,这一重大发现更是让古都许昌名扬世界。
  
  让世界瞩目的“许昌人”
  
  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许昌市西北约15公里的许昌县灵井镇西侧,灵井1949年以前曾为许昌十景之一,被誉为“灵泉瑞溢”。
  灵井遗址处于嵩山南麓丘岗地貌向黄淮平原区过渡的边缘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地下水沿裂隙由西北向东南循环,在灵井一带形成多处泉眼。“降雨能迥造化功,还分余泽润三农。银床莫漫湿长绠,只恐深泉有蛰龙。”这是清乾隆年间许州知州甄汝舟为《灵泉瑞溢》题的七言诗,收藏在画家王治安所绘的“许昌十景”图中。知州笔下的“蛰龙”没有浮上来,“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却在这出土了。它的问世,让全世界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到河南许昌。
  其实,早在1964年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周国兴在许昌看到许多当地人捡一些白色的骨头,抹在伤口上,伤口就会好,职业的敏感让他联想到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考察时注意到了几小块石英石碎片,从而导致了著名的北京猿人遗址的发现。问清出处后,他兴奋地来到灵井泉水边的淤泥里捡拾石英碎片,共采集1353件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研究成果发表在《考古》杂志上,灵井遗址开始引起史前考古学界关注。但由于原始地层不露,又有泉水不歇地喷涌,使发掘无法进行。
  机会不期而至。2005年4月,因遗址西南约7公里的一家煤矿透水,致使包括灵井在内的几处泉水骤然断流,原生地层“浮出水面”,考古队发掘的化石陆续出土,有猪、鹿、马、牛、犀等。
  但是直到2007年12月,两年半的时间过去了,还是没有发现人头化石。就在准备停工的12月17日上午,一块圆圆的骨头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考古领队李占扬说,那一刻,像看到久违的老朋友,入梦之物。
  当今,世界上古人类学研究有两大热门课题,一为人类起源,另一为现代智人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已成共识,因非洲发现从距今400万年至几万年的人科标本达数百件。关于现代人类起源问题,目前一些学者提出世界各地的现代人都是非洲早期人类的后裔,根据这一现代人的“非洲起源说”,中国北京猿人的后代消失了。“许昌人”头盖骨的发现,填补了东亚现代人起源和演化过程中8-10万年人类化石的重要缺环,成为“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的重要依据,也使得古都许昌走向了世界。
  
  汉魏兴衰的历史记忆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遗迹、遗址众多。“许昌”的名字虽然是曹丕登基称帝时取的,但许昌的地名还与另一位中国古人有关。他便是与尧、舜同一时代的高士许由。当时,贤明的尧要禅位于他,许由不受,于是尧让他做九州长,向他征求意见,许由不仅不受,还说这些话脏了他的耳朵,便蹲到河边,用水洗耳。洗完耳,许由就率领部族到现在许昌一带隐居牧耕,筑了城堡“许由寨”。后来,人们就把许由氏族开拓的土地叫“许田”,活动的地域叫“许地”。故寨的遗址和许由墓地都还在。中国的“许”姓就发源于此,许昌是天下所有“许”姓寻根祭祖的圣地。221年,曹丕在许昌登基称帝建魏。曹丕认为“魏基昌于许”就把“许地”改名为“许昌”,沿用至今。
  西汉的画卷画到最后,皇帝的朱红大笔指点不了江山了,于是,历史留了一点时间让群雄上场,尽管时间不长,那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悲喜剧,却是人们最爱翻看的片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踏上许昌这片土地,便如走进了三国故事里。魏都宾馆、建安大道、魏武帝广场……在这里,三国余韵浓抹,俯首皆是三国故事,历史传说。“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一到许昌,当地人首先要引领你去的地方,定是春秋楼景区。
  春秋楼坐落于许昌市城区中心,相传为关羽秉烛夜谈《春秋》的地方,是关帝庙的主体建筑。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相信每一个到春秋楼的人,不仅仅是为了来欣赏那园林建筑风格,更感兴趣的是在古人踏过的土地上,感受古人千年的气息,不灭的灵魂。
  春秋楼里彩塑的是关羽的坐像,关公傍烛拈髯观书,形态逼真。看到那已燃不起来的烛光,我想起了那段有趣的故事——“两院英风”。建安五年春,曹操东征刘备,刘备败奔袁绍,曹操俘关羽以及刘备的甘、糜二夫人。关羽归曹后,曹操待以上宾,拜为偏将军,封汉寿亭侯,赐一宅,使其与二位嫂嫂同居一处。关羽为了避嫌,将一宅分为两院,让二位嫂嫂居内院,自己住外院,晨夕问候。民间传说,关羽要夜读《春秋》,二位皇嫂要做针线,曹操却派人只给他们送去一根蜡烛,企图乱其礼数。关羽大义凛然,抽出宝剑,把蜡烛劈为两半,分开使用。从此,关羽“剑劈蜡烛”的故事就传为佳话。清代乾隆年间,许昌州官曾题诗赞颂关羽美德:
  秉烛中宵暂避嫌,宅分两院亦从权。依曹不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川。
  然而让我震撼的,是“关羽诗竹碑”。关羽在曹营,一心想着刘备,就画了一幅竹子图,挂在春秋楼内,表示他的忠贞。乍看,一株株的竹子,临风摇曳,再看,竹叶的交叉疏密,都像是着意安排的,仔细看,飘洒的竹叶竟组成了一个个的文字,顺着竹势念下去,是一首五言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谢。”有人说,当时的曹操未看出此诗,我想足智多谋的曹操肯定看出来了,人们只看到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忠义,却没有看到曹操爱惜人才的博大胸怀。
  挥手别兹去,而前去的地方和效忠的人,是自己的政敌,面对着用现代艺术手法制作的大型雕塑一一灞陵桥饯行图,我的心里竟如刀绞般地疼,这是不是当时曹操的心情啊!看着自己付出了那么多深爱的关羽,骑着自己送的赤兔马,用刀挑起自己送上的锦袍,渐行渐远。就要千里走单骑、长髯飘飘的 关羽,在我的眼里,远没有深情款款、双手抱拳、欲哭无泪的曹操让我感动。《三国演义》里把曹操描述成一个小肚鸡肠的人,实在是大相径庭。
  胡适先生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对于真正的历史,已隔了太多的岁月风尘,但每个人心中有一把尺子。
  在树影摇曳的青梅亭上,我和几个许昌朋友畅谈着英雄。当年,曹操与刘备也是这样喝着飘香的梅酒,而对刘备故作愚态的百般掩饰,曹操直言相告:“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闻听此言,匕箸落地,刚好雷声大作,暴雨倾盆,有人说是雷雨救了刘备,其实救刘备的是曹操博大的胸襟,包容天地的气概。
  曹操不仅是文韬武略的英雄,还是一位温柔体贴的大丈夫。这青梅亭的由来就是最好的证明。曹操有位爱妻叫卞夫人,尤好青梅,她跟曹操来到许都之后,每逢春夏之交,就想起家乡毫州的梅子。当时,兵荒马乱,卞氏吃不到青梅,唉声叹气,曹操就派人从乡下移来梅树,种在丞相府附近的九曲河畔。每到梅子成熟季节,果实累累,卞氏眉开眼笑。有一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南阳,走到半路,将士们渴得走不动了,忽然,曹操想起夫人的梅林,用鞭一指说:“前面有片酸梅林。”一传十,十传百,将士闻之,口中生津,霎时,精神大振,一鼓作气,攻下南阳。为纪念“望梅止渴”取得的胜利,曹操在丞相府梅林里修建一座亭子,取名“青梅亭”。
  曹操不仅是位好丈夫,还是位好父亲,他25个子女,个个出类拔萃,终身陪伴汉献帝的两个女儿不可谓不贤惠。汉魏文章,唐诗宋词,而建安文学,继承大汉遗风,上袭春秋战国灵脉,下开隋唐文化先河,这建安风骨,其灵魂就是曹氏父子。令人难忘的绝唱是曹氏兄弟以诗相逼斗智斗勇的七步诗,乃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朵亭亭玉立的莲:“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身为皇帝的曹丕,潸然泪下,利剑被犀笔拿下,弟弟洒泪策马。
  其实,我倒觉得,做了皇帝的曹丕远不如曹植幸福,像《洛神赋》这样优秀的文章决不会出自皇帝之笔。曹丕被黄袍压抑了诗人的才华,而曹植却成了文学天空里的野马,撒落了一地皎洁的诗篇。
  既是好丈夫又是好父亲的曹操,同样是一个好的君王。任何一个朝代,能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唯一的评判。曹操至少在战争年代给老百姓保留了一片宁静的土地,因为他的囤田经济搞得好,使黄河中下游告别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荒凉,让众多的贤才聚集许昌,为许昌创建了25年的辉煌。可惜他只掌管着三分天下,还名不正言不顺。
  在许昌,还有颇让人感慨的张、潘二妃墓。相传,汉献帝刘协从长安返回洛阳途中,饥肠辘辘,见一棵桑树上挂满桑葚,却无力采摘,二村姑采桑葚济之,献帝来许都后,仍心念此二女,遂被召进宫封为妃。二女在宫御园中种桑养蚕,并帮助许都四郊家家植桑,户户养蚕,可惜二妃却在一个烟雨苍茫的日子因搭救一落水少年而双双殒命。站在墓前我感慨万千,如果她们不早逝又将如何呢?是不是也会像光绪皇帝的隆裕皇后和瑾妃一样,被冷落后,一个越来越佝偻越来越瘦,一个越来越多病越来越胖……宫里的生活,岂是两个农家女的天堂,也说不定她们是双双约好厌倦了红尘呢,灰姑娘的故事只能生存在童话中。
  在许昌,三国遗迹很多,需要你亲自触摸。
  
  大中原上的一幅丹青
  
  中原人爱说“中”,表示同意。许昌人更爱说“中”,“中”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文化,许昌的“中”主要体现之一就是:区域位于中原之中心,地处亚热带和北冷带的过渡区,四季分明,光亮充足,泉甘土肥,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是我国“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基地。所以到许昌,触目皆是绿树,道路被两边的大树编织成绿色的长廊,林涛似海,阳光如织,百鸟啁啾,彩蝶纷飞,平原的魅力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层层叠叠又姹紫嫣红的沃土,让我丝毫感觉不到这是在北方。
  许昌鄢陵花卉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自古就有“花都”“花县”之称。“鄢陵野色平于掌,也有江南此景无”,清代诗人汪婉和我的感觉应该是相同的吧。
  许昌是花卉苗木的暖房,鄢陵花卉苗木种植历史悠久。早在盛唐时代,鄢陵境内就出现了大型综合园林植物的栽培,北宋时期作为皇家园林专一供应宫廷用花,深受宫廷贵族的喜爱,素有“鄢陵蜡梅冠天下”、“江北花卉数鄢陵”之盛誉,以“花卉之乡”驰名全国。
  在花卉林海中心地带,有个“花丛中的香温泉”,所用泉水是神医华佗行医许昌时发现的珍珠泉。把森林浴、花卉浴、温泉浴巧妙自然结合起来的度假区,在花的海洋里泡温泉,让我想起《长恨歌》“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诗句。
  没有去莲花湾看“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莲,因为许昌市区穿过城市绵延几里的那条千年小河已让我震撼,这条宽不过数丈的小河,整个河面都被“接天莲叶”覆盖着,传说这“亭亭净植”的莲,是1800年前华佗为曹操治头痛时所用的药饵。1800年了,许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条小河依然清凌凌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那千年的荷花带给了许昌人多少如莲的喜悦啊。
  如果说曹操和钧瓷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那么“花都”和钧瓷总该有些联系吧。许昌的钧瓷,和花都一样,也是始于唐宋,从那时起,神垕镇的泥土和水,便摇身烧变成了陶瓷中独一无二的“中华之魂”、“国之瑰宝”。
  唐玄宗亲书“钧不能葬”以告诫子孙对钧瓷的理解。他赋予钧瓷四大特色:赏其精美,色彩绚丽,富而多变,景幻无穷,妙奇精绝;喻其峻险,江山如彼,英雄折腰,易欲知,易碎之,易覆之;示其独秀,钧不成对,巧匠难双,王者风范,唯我独尊;惊其异变,日夜进片,似有钵觉,萦耳思过,防微杜渐。
  进入中国陶瓷文化殿堂的钧瓷,自宋朝始,一直被皇室定为御用贡瓷,民间不能收藏,因此世间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金、木、水、火、土于其中经煅烧而成宇宙世界。天地即一大窑,世间万彩斑斓,正是钧瓷之窑变。
  据说抗日战争时期,曾有侵略者挖走数车神里之泥土,但终不能烧出中国的钧瓷,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有神垕的泥土和水,能把一个地域性的东西烧成千古绝唱。
  在一个大把大把阳光洒落神镇的下午,我淘到了一件瓷盘,想起曾在书中读到的姚雪垠老先生赞美的70年代的一件珍品“寒鸦归来”,“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晚霞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钧瓷这不能操纵掌握的美的艺术,需要你用所有的文化去想象,才能体会那如诗如画的美。
  今日之许昌,人们徜徉在绿荫小道,流连在霓虹灯下,漫步在清清河畔,驾车驶入宽阔的道路,会不由感慨,一座新型城市正在许昌人手中,漫铺在蓝天白云之下。它已不仅是一座古都,更是花卉之都、钧瓷之都、烟草之都、药材之都,一个个特色产业绽放着诱人的魅力。若参加每年6月的中国许昌三国文化节、9月的中原花博会、10月的药交会和钧瓷会,体味会更深。这些年,这座宜居、宜旅、宜商的城市通过创建和实行新闻发布会制度,使一句句口号变成了一个个可触摸的现实:“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一个个现代都市的光环落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呈现出许昌与众不同的无穷魅力。
  
  责编 张曼
其他文献
一个摄影节到底能走多远    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酝酿创办的2005年,国内摄影节已经呈现了一股子欣欣向荣的派头。  和名目繁杂的各种当代艺术展一样,摄影节在各地落地生根。只是略不同于当代艺术展的是,摄影节往往更能博得当地政府的青睐。因为时下国内庞大的摄影人群,能把摄影节引向娱乐性质的群众集会传统,这无疑既能增加人气,也能起到“促进旅游、搞活经济、招商引资”的目的。  段煜婷在萌生创办国际摄影节的想
23岁的小叶供职于北京的一家媒体。每天除了8小时工作时间要守在电脑前,下班回家后她还要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直至深夜。她并不喜欢这样每天与网络黏在一起,可是她觉得自己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这样的状态持续到了去年初才发生了转变。在朋友的带动下她关掉电脑,玩起了“桌游”:“这些游戏太令人着迷了。很多游戏取材于网络游戏,趣味性很强,整个游戏过程能和其他人一起真实互动,充满欢声笑语,这比一个人整晚对着冷冰
20世纪以来中国画艺术思潮波澜起伏,颇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研究。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之后,虽有一些文化界先驱大力提倡以西画的写实方法改造国画,以促进国画的革新,并得到不少负笈海外学习绘画的学子们的拥护,但传统文人画的文脉仍连绵不绝。陈师曾为文人画所作的辩护文字,影响深远。1949年之前,传统文人画与“中西融合”型的国画两种格体并存,后者在舆论上略占优势。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传统文人画的艺术主张屡
这zhè个ɡe夹jiā子zi,是shì设shè计jì师shīCheng-Kuei Fan等děnɡ人rén设shè计jì的de多duō功ɡōnɡ能nénɡ充chōnɡ电diàn夹jiā。充chōnɡ电diàn夹jiā内nèi部bù有yǒu锂lǐ电diàn池chí和héLED灯dēnɡ,将jiānɡ它tā夹jiā在zài自zì行xínɡ车chē车chē轮lún的de钢ɡānɡ丝sī上shɑnɡ,便b
在当代中国画坛上,霍春阳是一位有影响的中年实力派画家,他的实力是全方位的,尤以讲求境界的小写意花鸟为胜。  “文革”后的小写意花鸟,有两个引人瞩目的现象:一是改变了传统的折枝布局,画林间花草的原生态,层次丰富,茂密繁盛;二是改变传统的水墨为尚,推进晚清近代以来对色彩的发挥,追求不同于前人的视觉效果。而霍春阳的小写意花鸟,却以简静的特色卓然自立,不但形简神具,笔精墨妙,尤擅淡墨干笔,而且简约疏淡,或
三月的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万木早苏。环雨山湖修筑的四条繁华的城市街道上,香樟、银杏、迎春花和悬铃木郁郁葱葱,生机盎然。随着晨练者阵阵脚步声踏破雨山湖公园的宁静,这个城区渐渐喧嚣起来。  雨山区是马鞍山的城市中心区,因风景秀丽的雨山坐落在境内而得名。雨山与其山麓的城市建筑、绿荫融为一体,犹如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黄金水道长江下游的南岸,镶嵌在六朝古都南京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黄山之间。    生活在这
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很重要,也很尴尬。  说孔子重要,是因为后人谈论中国文化,总离不开一个“儒”字。既说到“儒”,就离不开孔子。从儒家文化内部的演变来看,无论是所谓的“原儒”,还是后来标榜儒家文化理念却与“原儒”渐行渐远的理学家们,也都离不开孔子这位儒家文化的祖师爷。  说孔子在中国文化中尴尬,是因为孔子有心“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但却不为政治领袖和政治实践所接纳。尴尬的另一重
金大姐(金仲华女儿金立勤)很关照我们,去年送来《走近金仲华》一书;今年春节后又惠赠新出版的《铁笔丹心——金仲华画传》。前者是故乡浙江桐乡市金仲华纪念馆建馆十周年出版的征文集;后者是由上海市政府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上海现代文化名人画传系列之一。传主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和新闻界的泰斗,又是我们尊敬的首任社长。拜读后,我深为感动,对老前辈的细怀之情倍增。  画传用宋庆龄的纪念文章代序
历时130天的全球火炬接力开始以来,圣火点燃的激情在海外同胞中一路延烧,奥运圣火所到之处都有华侨华人、中国留学生为之欢呼祝福!这其中既有对中国人举办奥运的自豪,也有对祖籍国不变的深深眷恋。
麦祖 小朋友的《冰淇淋》很有夏天的感觉哟,画面很萌!梁芸嘉小朋友的《苗乡舞韵》充满了浓浓的民族风情,每一位舞者的服装和动作都不一样,很棒哟!欧栩臣小朋友的《感恩祖国》画面完整、内容丰富。郑宇茜小朋友的《和桃花比美的孔雀》构图不錯,色彩搭配也和谐舒服,真是“雀比花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