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好“角度”。 一道例题的教学,切入的角度很多,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是十分重要的。
例38.4mg铜跟适量的浓HNO3反应,铜全部作用,共收集到22.4mL(标准状况)气体,反应消耗的HNO3物质的量是 ()
A、1.0×10-3mol B、1.2×10-3molC、1.6×10-3mol D、2.2×10-3mol
此题是一道各位教师都很熟悉的高考题,解题方法很多,可是,我们是否研究过我们的学生。他们会怎么想呢?
角度一学生首先会想到: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然后通过计算,得出38.4mg铜能产生的NO2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为26.88 mL,与题目所给的条件不符,那么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呢,再想想,原来随着反应的进行,HNO3的浓度在逐渐降低,还会发生这样一个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这就和我们在平时练习过的Cu与浓硫酸的反应这一类题目相似了。于是我们能够确定该题中存在Cu与HNO3(浓),Cu与HNO3(稀)这两个反应。
安排好“密度”。(1)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心理特点设计课堂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应使有序性和层次性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结构的有序性要求师生信息交流有程序有步骤,环环相扣,但这会减少信息对学生的刺激,抑制学生情绪的振奋,因此需要用波动性来调节,使课堂由直线直入曲线,由平衡到不平衡,从沉闷走向活跃。教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寻找结构的突破点,使教学从一个高潮过渡到另一个高潮。(2)从信息学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筛选、贮存、输出信息的过程,教师输出信息要精,尽量把知识分布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去,要加大训练的密度,使学生自己有丰富的活动内容,实实在在地学。
控制好“难度”。化学教学中,难度过低,学生容易滋生懒惰情绪,过高,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同样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有老师提出“跳摘法”,其神韵在于一个“跳”字,学生的能力在一跳一摘中获得了提高,学生跳起摸高的位置就是我们教学难度的上限。
处理好“引申度”。教学中的引申要注意分寸,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要通过引申开拓主题,强化学生的思维。
比如,【例】铜和镁的合金4.6g完全溶于浓硝酸,若反应中硝酸被还原只产生4480mL的NO2气体和336mL的N2O4气体(都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 )
A.9.02g B.8.51g C.8.26gD.7.04g
方法一:(这是我们很容易想到的)设原混合物中含Cux mol,含Mgy mol
根据题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得下面的方程组:
64x+24y=4.6 2x+2y=0.23
解之得 x=0.046moly=0.069mol
最后得到的沉淀Cu(OH)2和Mg(OH)2的总质量为:0.046mol×98g/mol+0.069mol×58g/mol=8.51g
方法二: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 想想看, 最后得到的沉淀Cu(OH)2和Mg(OH)2总质量表达式为: x×(64+17×2)+y×(24+17×2)=(64x+24y)+(2x+2y) ×17=8.51g,可以看出不需要花费时间去解x y 的值,就可以算出沉淀的质量。
方法三:再想想看, 最后生成沉淀是Cu(OH)2和Mg(OH)2 ,依题意,根据电子得失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沉淀的质量是在原合金质量的基础是引入了OH-,能算出OH-的质量就可以求出最后沉淀的质量,在整个反应过程中Cu和Mg失去多少电子就引入多少OH-(这一结论的得出需要有扎实的化学基本功),失去的电子全部由HNO3得到,在反应中硝酸得到的电子为,
所以,最后沉淀的总质量为4.6g+0.23mol×17g/mol=8.51g,更快捷,更方便。
化学教学从来就没有现成的“度”。也没有不变的“度”。对于“度”的把握和操作,可以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句话概括,教师只有不断调整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在教学中驾轻就熟,讲出合情、合理、合度的课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例38.4mg铜跟适量的浓HNO3反应,铜全部作用,共收集到22.4mL(标准状况)气体,反应消耗的HNO3物质的量是 ()
A、1.0×10-3mol B、1.2×10-3molC、1.6×10-3mol D、2.2×10-3mol
此题是一道各位教师都很熟悉的高考题,解题方法很多,可是,我们是否研究过我们的学生。他们会怎么想呢?
角度一学生首先会想到: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然后通过计算,得出38.4mg铜能产生的NO2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为26.88 mL,与题目所给的条件不符,那么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呢,再想想,原来随着反应的进行,HNO3的浓度在逐渐降低,还会发生这样一个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这就和我们在平时练习过的Cu与浓硫酸的反应这一类题目相似了。于是我们能够确定该题中存在Cu与HNO3(浓),Cu与HNO3(稀)这两个反应。
安排好“密度”。(1)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心理特点设计课堂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应使有序性和层次性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结构的有序性要求师生信息交流有程序有步骤,环环相扣,但这会减少信息对学生的刺激,抑制学生情绪的振奋,因此需要用波动性来调节,使课堂由直线直入曲线,由平衡到不平衡,从沉闷走向活跃。教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寻找结构的突破点,使教学从一个高潮过渡到另一个高潮。(2)从信息学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筛选、贮存、输出信息的过程,教师输出信息要精,尽量把知识分布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去,要加大训练的密度,使学生自己有丰富的活动内容,实实在在地学。
控制好“难度”。化学教学中,难度过低,学生容易滋生懒惰情绪,过高,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同样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有老师提出“跳摘法”,其神韵在于一个“跳”字,学生的能力在一跳一摘中获得了提高,学生跳起摸高的位置就是我们教学难度的上限。
处理好“引申度”。教学中的引申要注意分寸,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要通过引申开拓主题,强化学生的思维。
比如,【例】铜和镁的合金4.6g完全溶于浓硝酸,若反应中硝酸被还原只产生4480mL的NO2气体和336mL的N2O4气体(都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 )
A.9.02g B.8.51g C.8.26gD.7.04g
方法一:(这是我们很容易想到的)设原混合物中含Cux mol,含Mgy mol
根据题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得下面的方程组:
64x+24y=4.6 2x+2y=0.23
解之得 x=0.046moly=0.069mol
最后得到的沉淀Cu(OH)2和Mg(OH)2的总质量为:0.046mol×98g/mol+0.069mol×58g/mol=8.51g
方法二: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 想想看, 最后得到的沉淀Cu(OH)2和Mg(OH)2总质量表达式为: x×(64+17×2)+y×(24+17×2)=(64x+24y)+(2x+2y) ×17=8.51g,可以看出不需要花费时间去解x y 的值,就可以算出沉淀的质量。
方法三:再想想看, 最后生成沉淀是Cu(OH)2和Mg(OH)2 ,依题意,根据电子得失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沉淀的质量是在原合金质量的基础是引入了OH-,能算出OH-的质量就可以求出最后沉淀的质量,在整个反应过程中Cu和Mg失去多少电子就引入多少OH-(这一结论的得出需要有扎实的化学基本功),失去的电子全部由HNO3得到,在反应中硝酸得到的电子为,
所以,最后沉淀的总质量为4.6g+0.23mol×17g/mol=8.51g,更快捷,更方便。
化学教学从来就没有现成的“度”。也没有不变的“度”。对于“度”的把握和操作,可以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句话概括,教师只有不断调整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在教学中驾轻就熟,讲出合情、合理、合度的课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