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业服务公共卫生安全的历史经验与深化改革对策

来源 :盐业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good1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的制盐活动已有数千年,诸多品类的盐在调味、提鲜、防腐、治病、养生等领域发挥着独特的功效.近现代以来,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提高了盐的产量和品质,使得食盐的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有了保障.食盐加碘的做法有效预防和消除碘缺乏病,盐业在改革创新中持续拓展保障民生和服务公共卫生安全的新领域及新功能.但在盐产品的供给侧结构、盐业的市场化程度、盐行业的集中度和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改革发展空间.文章总结历史经验,分析问题和不足,就深化改革推动盐业高质量服务公共卫生安全,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提高检测能力,以精准补碘;研发生产减盐、代盐产品;加强应急管理和柔性化生产;提升产业集中度并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发展盐与大健康结合的新业态.
其他文献
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下,数量众多、建设于上世纪城市发展初期的老城区火车站从发展的增长极变成了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和堵点,有效提升老城区火车站的集疏运品质成为当务之急.在深入剖析老城区火车站集疏运布局模式特点和问题及全面总结国内老城区火车站集疏运品质提升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老城区火车站集疏运品质提升理念,并以阜阳站为例进行实践研究.研究表明,老城区火车站的集疏运多数存在交通需求构成复杂、周边交通环境欠佳、设施空间布局局促等问题,采用“按需定供、资源整合、外畅内达、立体交通、以人为本、碳中和”的理念优化空间布局并
城市环湖区域环湖道路功能复合,兼具交通、景观、旅游和生态等功能.从环湖道路定位与环湖区域空间开发的互动耦合、环湖区域特色慢行交通衔接和环湖道路街道一体化等方面,提出环湖空间开发与交通规划策略.以成都市天府国际生物城为例,结合实践经验,统筹考虑用地开发、生态、景观、交通等影响因素,对类环湖道路的规划策略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交通运输是社会的基本需求.在大城市中,现有交通基础设施及其发展将要达到极限.对此,缆车系统可以在城市交通中弥补和完善现有交通系统的不足.缆车具有较高的客运能力,能够通过悬浮和几乎无噪的运行方式跨越公园、工业区、铁路、道路以及河流,实现无平面交叉的连接模式.在法兰克福莱茵美因城市群公共交通方案中,对缆车使用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核心问题包括缆车能否代替或者补充现有的公共交通、如何将缆车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以及缆车系统和传统公交系统优缺点比较三个方面.分析得到最符合未来交通发展的一条线路是从法兰克福机场3号航站楼(
当前,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该文在各类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内涵和内在功能,分析了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现状基础和存在的短板不足,并提出了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思路和路径举措.
城市客运是交通运输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城市低碳出行体系发展对于实现“碳达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低碳出行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从规划引领、设施改造、智慧赋能、政策引导、强化治理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低碳出行体系发展总体策略.
乡村手工业是中国农家经济的半边天,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近现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长期存续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学者们争论的重点是手工业延续和发展的动力问题,本文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对此问题予以回应.文章通过考察近代以来四川省南部县乡村传统制盐业状况,分析了专卖制度对盐的生产、运销和盐税方面的影响,以及1949年之后因国家政策的调整导致的南部县盐业的变迁及其终结的命运.在近现代乡村传统手工行业中,盐、茶、烟、糖业是较为特殊的由国家专卖政策控制的手工行业,因国家财政及税收与其密切相关,这类手工行业获得了国
空铁联运是大型机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高速铁路扩大航空运输的辐射效应,实现航空腹地的拓展,与铁路形成客流优势互补,提高枢纽旅客空铁联运的市场竞争力.该文对空铁联运的模式、枢纽的具体布置形式进行总结分析.对白云机场的现状特征和问题进行分析总结,通过机场T3站内高铁、城际、地铁及其他交通方式无缝衔接,构建了多方式融合的空铁联运枢纽.
道路红线承载道路线形、等级、宽度、坐标等信息,是规划编制和审批的依据.目前仍有部分城市、地区存在道路红线系统尚不完善、红线数据没有动态更新等问题,严重影响规划审批时效和质量.该文提出“补充-优化-动态维护”的道路红线系统优化思路,明确了道路红线系统深化路径,建立了道路红线控制标准,制定了道路红线系统动态维护机制,并结合增城区内控路网进行了补充、优化、动态维护的具体实践.
市政基础设施的地下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马路反复开挖等),但随着城市开发体量、密度的不断增大,对市政基础设施的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城市核心区,其土地资源紧缺,如何集约化布置市政基础设施已成为摆在眼前的问题.文章从城市核心区地下道路与综合管廊的建设需求与建设条件出发,探讨二者集约化共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从空间关系上提出了二者存在竖向共建和水平共建两种模式,通过对两种模式下二者功能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不同模式的工程适用性.研究成果可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在前
为解决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建设发展破冰,以佛山为例,从用地保障、建设补贴两个方面提出改善思路和措施,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公共停车设施,坚持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停车产业化发展路线,有效促进资源合理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