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有效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准确而深入地研读文本”已成为众多小语专家和教师的公认之一。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兑换的过程。”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依托。离开了文本,阅读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新一轮的课改之风重卷小学语文课堂,呼吁“关注文本”,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以文本为凭借,夯实文本阅读基础呢?本文通过人教版第十册第22课《临死前的严监生》的《人物描写一组》之二,节选自《儒林外史》。文中的主人公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以及严监生的定位展开讨论语文的文化研读。
关键词:语文阅读;文本研读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本研读是语文教师的首要基本功。这主要表现为:文本研读影响教学目标的制定,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影响课堂教学结构。这些是小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尽管如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关于文本研读的困惑和误区还是相当多的。有的教师不知道如何解读文本,有的教师不知道文本究竟应该解读到什么程度。我在教学实践中一直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其中结合原著来进行文本研读让我的语文课堂如同打开一扇扇明丽的窗,带领学生在文本内外穿梭、徜徉。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第十册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之二,节选自《儒林外史》。文中的主人公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诸亲六眷的一系列猜测更让这两个指头充满了神秘感,最后还是发妻王氏病故后立为正室的赵氏一语点破。这两个指头是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严监生不放心,恐费了油,待赵氏挑掉一茎灯草后,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就因这充满讽刺性的结局让后人对严监生留有深刻的印象。
严监生死后,赵氏掌管家务,他家钱过北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那么有钱的他还在乎那多余的一茎灯草,真可谓吝啬。正因为这两茎灯草我们顺理成章地将其定位为吝啬鬼,老师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严监生的神态、动作、语言甚至从心理上揣摩和体会严监生是如何吝啬,就连教学参考也是这样说明的。甚至教学参考中节选的一教学实录竟错误地将其列入世界四大吝啬鬼(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之中。这一实录更有推波助澜之势,所以问及知道严监生的学生,答案会惊人的相似——他是吝啬鬼。
看过原著的人也许对这个定位会有很多疑惑,我们不妨把严监生和葛朗台作一个简单对比,葛朗台和严监生一样都很有钱,葛朗台不舍得花一分钱,妻子冻得瑟瑟发抖,欧也妮的哀求也未能换得为其母点上炭火,临死前是为抓牧师胸前的银十字架而断气的。可见,他视金钱高于一切。严监生则不同,为平息哥哥严贡生的官司主动拿出几十两银子来换得耳根清静。王氏的两个哥哥多次得到严监生的银子,少则百两,多则几百两,就连王氏的首饰也送与两个舅母作为遗念。这与葛朗台截然不同,葛朗台是名副其实的吝啬鬼,而这样评价严监生颇为不妥。
我在细读原著后重新审视了严监生。他是个胆小有钱的人,和他道貌岸然的哥哥严贡生相比可谓天壤之别。严监生用“像生狼一般”评价自己的几个侄子,所以在临死前二侄子说:“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时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他是气愤之急,恨他只惦念自己的钱财。可怜监生膝下只有三岁的小儿无人和他分忧。在重病期间,还不放心乡下的租子,赵氏劝慰他,他说“我儿子又小,你叫我托那个?我在一日,少不得料理一日。”在病势沉重时不忘向两位舅爷托孤:“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生,终日受大房的气!”可见,他是一个多么顾家的人。可惜他死后不久,儿子得天花也死了,家业果真被其兄侄霸夺过去。
了解了严监生的经历,我想再读《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就不再只是讽刺而是更多的同情了吧。在教学时我出示原著中的相关资料提供学生阅读,讨论后小结:严监生是吝啬,但也是一个重情义的人,也关心自己的儿子,也希望儿子有出息,摆脱自己一生受气的命运,他是一个可怜的人物。学生了解了这些,严监生临死前不肯放下的那两个指头,那斤斤计较的一茎灯草都具有了一种悲剧性的色彩。这样的研读学生心目中严监生的形象是丰满的,令人同情而不是嗤之以鼻的吝啬鬼。课后学生对严监生这个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走近名著,走近经典人物,课下捧着《儒林外史》阅读的学生不在少数,可见语文教育是浸润、感染,而不是说教、灌输。
课堂教学的质量的取决于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低,教师在课前搜集阅读相关资料,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为课文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只要自己课前用足了心备课,查阅了一些相关文史资料有了一些底气,会让你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试问,教材中有那么多文质兼美份的名家名篇,有多少老师在研读文本前读了原著,了解了事情的始末。有的只是拿着教参照本宣科,“拿来主义”在课堂上一次又一次重演,教参只能作为教学的参考,应抓准文本研读的根,否则就是舍本逐末。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很多大师课上仅靠一支粉笔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纵观他们的课,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文本研读可真透彻。他们在备一节课时从不依赖参考书,课文可倒背如流,为了弄明一个问题甚至会翻阅大量资料。厚积才能薄发,正是长年的积淀才成就了一节节精彩的课。文本研读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要的一项基本功,可别因自己的误读误解而误导了学生呀!
一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是否教到点子上,能否让学生真正受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本研读的功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既然“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不仅要让学生爱读书,而且要让学生“善于读书”。一个自己都不太会读书的语文老师怎么可能教出“善于读书”的学生呢?
[1]韩彥武.管窥语文教学中的“情”[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09年04期
[2]俞益娟.浅谈激情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成功(教育)2009年11期
[3]彭林宗.感悟语文课程改革[J].考试周刊2008年39期
[4]崇耀红.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才智2010年23期
[5]吴丽华.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与传递[J].教育导刊2007年08期
[6]桑哲.立足课堂,走进文本,建设语文——访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年11期
[7]苏历.论合作学习对语文教学的优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年02期
[8]俞祖平.新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J].中学语文2010年24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文本研读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本研读是语文教师的首要基本功。这主要表现为:文本研读影响教学目标的制定,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影响课堂教学结构。这些是小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尽管如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关于文本研读的困惑和误区还是相当多的。有的教师不知道如何解读文本,有的教师不知道文本究竟应该解读到什么程度。我在教学实践中一直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其中结合原著来进行文本研读让我的语文课堂如同打开一扇扇明丽的窗,带领学生在文本内外穿梭、徜徉。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第十册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之二,节选自《儒林外史》。文中的主人公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诸亲六眷的一系列猜测更让这两个指头充满了神秘感,最后还是发妻王氏病故后立为正室的赵氏一语点破。这两个指头是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严监生不放心,恐费了油,待赵氏挑掉一茎灯草后,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就因这充满讽刺性的结局让后人对严监生留有深刻的印象。
严监生死后,赵氏掌管家务,他家钱过北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那么有钱的他还在乎那多余的一茎灯草,真可谓吝啬。正因为这两茎灯草我们顺理成章地将其定位为吝啬鬼,老师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严监生的神态、动作、语言甚至从心理上揣摩和体会严监生是如何吝啬,就连教学参考也是这样说明的。甚至教学参考中节选的一教学实录竟错误地将其列入世界四大吝啬鬼(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之中。这一实录更有推波助澜之势,所以问及知道严监生的学生,答案会惊人的相似——他是吝啬鬼。
看过原著的人也许对这个定位会有很多疑惑,我们不妨把严监生和葛朗台作一个简单对比,葛朗台和严监生一样都很有钱,葛朗台不舍得花一分钱,妻子冻得瑟瑟发抖,欧也妮的哀求也未能换得为其母点上炭火,临死前是为抓牧师胸前的银十字架而断气的。可见,他视金钱高于一切。严监生则不同,为平息哥哥严贡生的官司主动拿出几十两银子来换得耳根清静。王氏的两个哥哥多次得到严监生的银子,少则百两,多则几百两,就连王氏的首饰也送与两个舅母作为遗念。这与葛朗台截然不同,葛朗台是名副其实的吝啬鬼,而这样评价严监生颇为不妥。
我在细读原著后重新审视了严监生。他是个胆小有钱的人,和他道貌岸然的哥哥严贡生相比可谓天壤之别。严监生用“像生狼一般”评价自己的几个侄子,所以在临死前二侄子说:“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时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他是气愤之急,恨他只惦念自己的钱财。可怜监生膝下只有三岁的小儿无人和他分忧。在重病期间,还不放心乡下的租子,赵氏劝慰他,他说“我儿子又小,你叫我托那个?我在一日,少不得料理一日。”在病势沉重时不忘向两位舅爷托孤:“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生,终日受大房的气!”可见,他是一个多么顾家的人。可惜他死后不久,儿子得天花也死了,家业果真被其兄侄霸夺过去。
了解了严监生的经历,我想再读《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就不再只是讽刺而是更多的同情了吧。在教学时我出示原著中的相关资料提供学生阅读,讨论后小结:严监生是吝啬,但也是一个重情义的人,也关心自己的儿子,也希望儿子有出息,摆脱自己一生受气的命运,他是一个可怜的人物。学生了解了这些,严监生临死前不肯放下的那两个指头,那斤斤计较的一茎灯草都具有了一种悲剧性的色彩。这样的研读学生心目中严监生的形象是丰满的,令人同情而不是嗤之以鼻的吝啬鬼。课后学生对严监生这个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走近名著,走近经典人物,课下捧着《儒林外史》阅读的学生不在少数,可见语文教育是浸润、感染,而不是说教、灌输。
课堂教学的质量的取决于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低,教师在课前搜集阅读相关资料,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为课文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只要自己课前用足了心备课,查阅了一些相关文史资料有了一些底气,会让你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试问,教材中有那么多文质兼美份的名家名篇,有多少老师在研读文本前读了原著,了解了事情的始末。有的只是拿着教参照本宣科,“拿来主义”在课堂上一次又一次重演,教参只能作为教学的参考,应抓准文本研读的根,否则就是舍本逐末。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很多大师课上仅靠一支粉笔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纵观他们的课,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文本研读可真透彻。他们在备一节课时从不依赖参考书,课文可倒背如流,为了弄明一个问题甚至会翻阅大量资料。厚积才能薄发,正是长年的积淀才成就了一节节精彩的课。文本研读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要的一项基本功,可别因自己的误读误解而误导了学生呀!
一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是否教到点子上,能否让学生真正受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本研读的功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既然“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不仅要让学生爱读书,而且要让学生“善于读书”。一个自己都不太会读书的语文老师怎么可能教出“善于读书”的学生呢?
[1]韩彥武.管窥语文教学中的“情”[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09年04期
[2]俞益娟.浅谈激情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成功(教育)2009年11期
[3]彭林宗.感悟语文课程改革[J].考试周刊2008年39期
[4]崇耀红.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才智2010年23期
[5]吴丽华.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与传递[J].教育导刊2007年08期
[6]桑哲.立足课堂,走进文本,建设语文——访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年11期
[7]苏历.论合作学习对语文教学的优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年02期
[8]俞祖平.新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J].中学语文2010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