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没药甾酮经ERK/MAPK通路对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的祛腐生肌作用及机制

来源 :解放军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uallle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Z-没药甾酮(Z-GS)通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对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的祛腐生肌作用及机制.方法 65只大鼠留取10只作为健康组,其余大鼠建立糖尿病皮肤溃疡模型.将建模成功的4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抑制剂+Z-GS组、Z-GS组、阳性对照组(n=11).健康组不做任何干预,模型组予以凡士林纱条覆盖创面,抑制剂+Z-GS组外用PD98059+Z-GS制剂,Z-GS组外用Z-GS制剂,阳性对照组外用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剂,持续用药4周.记录模型组、抑制剂+Z-GS组、Z-GS组、阳性对照组干预后4周内皮肤溃疡愈合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变化;HE染色观察皮肤溃疡创面组织形态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Western blotting检测模型组、抑制剂+Z-GS组、Z-GS组大鼠ERK/MAPK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从模型组到抑制剂+Z-GS组、Z-GS组、阳性对照组,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率依次增高,呈时间依赖性(P<0.05),而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依次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新生皮肤结构近完整,炎性细胞浸润少见,毛细血管含量丰富,胶原纤维较粗;抑制剂+Z-GS组、Z-GS组表皮明显增厚,创面覆盖较厚痂皮,炎性细胞浸润减少,毛细血管含量丰富,胶原纤维细少;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抑制剂+Z-GS组、Z-GS组新生皮肤欠完整,炎性细胞浸润相对较多,毛细血管、胶原纤维欠丰富.从模型组到抑制剂+Z-GS组、Z-GS组,大鼠创面组织中磷酸化ERK1/2(p-ERK1/2)、磷酸化MAPK(p-MAPK)蛋白表达水平依次升高(P<0.05).结论 Z-GS可能通过激活ERK/MAPK通路对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发挥祛腐生肌的作用.
其他文献
循证医学是目前主导的医学模式,在科学化、精准化诊疗护理中具有优势,但对于患者主观体验关注不足,易弱化患者疾病背后的潜藏需求[1-2].2001年美国学者Rita[3]基于叙事与医学
目的分析外周1-去氨基-8-D-精氨酸血管加压素(DDAVP)刺激试验鉴别诊断库欣病与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综合征(EAS)的最佳截断点,探讨外周DDAVP刺激试验在ACTH依赖性库欣综合征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确诊的ACTH依赖性库欣综合征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库欣病组93例,EAS组9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刺激后血ACTH水平为检测变量,以是否为库欣病为状态变量,寻找诊断库欣病的最佳截断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