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有学生说:“我上课都能听懂,可到做作业时就不知怎样下手。”究其原因,是此类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能用自己的思考来建立起自己的理解能力,也就是说,主要是这些学生缺乏解题的“悟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解题悟性。
一、创设情景,为学生的“悟”设置环境
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学生思维是遇到问题时才产生 的,教师讲课时,如果平铺直叙、照本宣读地把知识程序化地交给学生,学生即使知其然,也未必知其所以然.如果在课堂组织教学时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急切地“愿闻其详”的愤悱心理。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我没有直接将教材知识“奉献”给学生,而是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不慎被打成两块,若要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都带去?只带一块行吗?为什么?这样创设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了兴趣,也就促发了学生主动学习、质疑探究的劲头。
二、巧妙设疑,为学生的“悟”留下空间
孔子曰:“疑虑,思之始,学之知。”可见,疑是悟性的起点和动因。因此教师讲课时不宜将知识和盘托出,要留有余地,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空间,教师的启发要为学生自我启发留有回味领悟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判定”时,如果单靠教师的枯燥无味讲述,效果肯定不会好,不如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讨论与思考,教师适当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可这样设疑:在什么条件下两个三角形会全等?这里指与边或角大小有关的条件,同学们可分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去画图探索,比如两个三角形有一组边(或一对角)相等,是否一定全等?两对角呢?(教师画图引导)学生找到问题切入点,进入“愤悱”的探索状态.通过设疑,给学生的“悟”留有余地,教师最后可归纳,进一步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三、运用联想,为学生的“悟”插上翅膀
根据已给条件,联想已经掌握的新旧知识及解题经验,从多角度、多方位构思解题途径,对问题进行纵向挖掘,即通过开拓题型、题设和结论,挖掘问题内在联系,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获得有效解题途径和方法.联想过程就是悟性的产生、运用过程,也是思想的逐步深化过程。
例如,“当k为何值时,抛物线y=一2x2+3x-k与x轴相交”.解这道题,先要根据已知联想到抛物线与x轴相交的图形,由图知存在两个x的值使y=0,再聯想到一元二次方程-2x+3x-k=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的判定方法,得△:32一4×(一2)×(一k)>0,得k<。
又如,“已知a=++1,求+十的值”。本题可用直接代入求值,但运算繁琐,若启动联想,则会产生新的解法。结合题目特点注意到a=()2++1,联想立方差公式x3-1=(x一1)(x2十x十1)
的结构,则可化繁为简。
解:
两边立方,得
四、发散思维,为学生的“悟”开辟天地
固定单一思维模式,往往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解题悟性的形成,因此,转换角度,显得尤为重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考虑问题,能使学生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顿悟出题目的实质来,增强解题的悟性.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启发学生运用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在△ABC中,AD平分∠BAC,求证。
思路一: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证明.过B、D、C三点中的一点作平行线,一般学生都选用此方法。
思路二:从三角形相似考虑,可构造与△ABD相似的三角形,由∠BAD=∠CAD再作∠ACE=∠B,交AD(或延长线)于E,则△ABD∽△ACE,可得,再由∠CED=∠CAD+∠ACE=∠BAD十
∠B=∠CDE,得CE=CD,所以可证明。
思路三:由BD、DC在同线段上知△ABD中BD边上高等于△ADC中DC边上高,由面积计算公式有。又因为∠BAD=∠CAD,知D到AB,AC的距离相等,得,从而结论获证。从三条思路中可看到思路三更简洁,更具创新性。
五、积极反思,为学生的“悟”提供武器
波利亚说过,没有一道题是可以解决得十全十美的,总会剩下些工作要做,经过探讨总结,会有点滴发现,总能改进这个解答,而且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能提高自己对这个解答的理解水平。在解题教学中,如果注重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往往可以看透问题本质,发现一些意外的东西。许多创新灵感的获得,都来源于反思的自觉,因此,解题过程中应用好“反思”这一“悟”的武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和思维能力。
例如,今有一客船,逆水而行,船尾拖一救生艇,由于系得不牢,不知何时断绳,随水向下漂走,船上船员却未发现,继续前进,过了一段时间,船员发现了,立即调头追赶(船自速不变),经过20分钟追上救生艇,问从救生艇断开至船员发现经过了多少分钟?
有人很快就知道答案是20分钟,这是为什么呢?先看常规解法:设救生艇断开至船员发现经过分钟,船在静水中速度为。a米/分,水流速度为b米/分,根据题意,得20(a+b)-(a-b)=(20+)b①,即20a+20b-a+b=20b+b②,a=20a③,=20.此题解完了,我们不妨回过头去审查解题过程:②中含b项可以全部相互抵消,③中的ac对也没影响,这说明所求时间与船速a和水速b无关,既然无关,可取b=0,即流水可看作静水,感悟了题目的本质,口算得到20分钟就不是难事了。
总之,在解题教学过程中,重视“悟性”的重要地位,着力培养“悟性”,将极大地发挥问题的教学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景,为学生的“悟”设置环境
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学生思维是遇到问题时才产生 的,教师讲课时,如果平铺直叙、照本宣读地把知识程序化地交给学生,学生即使知其然,也未必知其所以然.如果在课堂组织教学时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急切地“愿闻其详”的愤悱心理。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我没有直接将教材知识“奉献”给学生,而是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不慎被打成两块,若要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都带去?只带一块行吗?为什么?这样创设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了兴趣,也就促发了学生主动学习、质疑探究的劲头。
二、巧妙设疑,为学生的“悟”留下空间
孔子曰:“疑虑,思之始,学之知。”可见,疑是悟性的起点和动因。因此教师讲课时不宜将知识和盘托出,要留有余地,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空间,教师的启发要为学生自我启发留有回味领悟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判定”时,如果单靠教师的枯燥无味讲述,效果肯定不会好,不如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讨论与思考,教师适当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可这样设疑:在什么条件下两个三角形会全等?这里指与边或角大小有关的条件,同学们可分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去画图探索,比如两个三角形有一组边(或一对角)相等,是否一定全等?两对角呢?(教师画图引导)学生找到问题切入点,进入“愤悱”的探索状态.通过设疑,给学生的“悟”留有余地,教师最后可归纳,进一步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三、运用联想,为学生的“悟”插上翅膀
根据已给条件,联想已经掌握的新旧知识及解题经验,从多角度、多方位构思解题途径,对问题进行纵向挖掘,即通过开拓题型、题设和结论,挖掘问题内在联系,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获得有效解题途径和方法.联想过程就是悟性的产生、运用过程,也是思想的逐步深化过程。
例如,“当k为何值时,抛物线y=一2x2+3x-k与x轴相交”.解这道题,先要根据已知联想到抛物线与x轴相交的图形,由图知存在两个x的值使y=0,再聯想到一元二次方程-2x+3x-k=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的判定方法,得△:32一4×(一2)×(一k)>0,得k<。
又如,“已知a=++1,求+十的值”。本题可用直接代入求值,但运算繁琐,若启动联想,则会产生新的解法。结合题目特点注意到a=()2++1,联想立方差公式x3-1=(x一1)(x2十x十1)
的结构,则可化繁为简。
解:
两边立方,得
四、发散思维,为学生的“悟”开辟天地
固定单一思维模式,往往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解题悟性的形成,因此,转换角度,显得尤为重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考虑问题,能使学生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顿悟出题目的实质来,增强解题的悟性.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启发学生运用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在△ABC中,AD平分∠BAC,求证。
思路一: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证明.过B、D、C三点中的一点作平行线,一般学生都选用此方法。
思路二:从三角形相似考虑,可构造与△ABD相似的三角形,由∠BAD=∠CAD再作∠ACE=∠B,交AD(或延长线)于E,则△ABD∽△ACE,可得,再由∠CED=∠CAD+∠ACE=∠BAD十
∠B=∠CDE,得CE=CD,所以可证明。
思路三:由BD、DC在同线段上知△ABD中BD边上高等于△ADC中DC边上高,由面积计算公式有。又因为∠BAD=∠CAD,知D到AB,AC的距离相等,得,从而结论获证。从三条思路中可看到思路三更简洁,更具创新性。
五、积极反思,为学生的“悟”提供武器
波利亚说过,没有一道题是可以解决得十全十美的,总会剩下些工作要做,经过探讨总结,会有点滴发现,总能改进这个解答,而且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能提高自己对这个解答的理解水平。在解题教学中,如果注重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往往可以看透问题本质,发现一些意外的东西。许多创新灵感的获得,都来源于反思的自觉,因此,解题过程中应用好“反思”这一“悟”的武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和思维能力。
例如,今有一客船,逆水而行,船尾拖一救生艇,由于系得不牢,不知何时断绳,随水向下漂走,船上船员却未发现,继续前进,过了一段时间,船员发现了,立即调头追赶(船自速不变),经过20分钟追上救生艇,问从救生艇断开至船员发现经过了多少分钟?
有人很快就知道答案是20分钟,这是为什么呢?先看常规解法:设救生艇断开至船员发现经过分钟,船在静水中速度为。a米/分,水流速度为b米/分,根据题意,得20(a+b)-(a-b)=(20+)b①,即20a+20b-a+b=20b+b②,a=20a③,=20.此题解完了,我们不妨回过头去审查解题过程:②中含b项可以全部相互抵消,③中的ac对也没影响,这说明所求时间与船速a和水速b无关,既然无关,可取b=0,即流水可看作静水,感悟了题目的本质,口算得到20分钟就不是难事了。
总之,在解题教学过程中,重视“悟性”的重要地位,着力培养“悟性”,将极大地发挥问题的教学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