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阅读篇章的语用视角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genes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阅读篇章教学中,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虽然能够帮助读者(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但是从语言的本质——语言的社会性和作为人类独有的行为来说,语用学为读者打开了新的思路。本文从语用视角分析了阅读篇章。
  关键词: 语用学阅读篇章新思路
  
  1.从语用学角度看作者的写作意图
  
  每篇文章的作者在写作时都不是单纯地有感而发,而是针对一定的事件、事态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读者在阅读时,应透过文字的表象看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郑树棠,2008),作者的写作意图在第一段就交待得很清楚,即作者想通过写这篇文章让读者了解到学好一门外语需要下苦功,而下苦功又不是徒劳的。读者在阅读第一段时应注意“most difficult”“rewarding”“frustrating”这几个词语。通过这三个英文词,读者不难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根据语用学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含义”中的“相关准则”(maxim of relation or relevance)(何兆熊,2000),我们在会话行为中总是说与事件发生相关的话语,所以,读者在体会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的时候应重视这一语用原则。
  
  2.从语用学角度看阅读篇章的结构
  
  作者在构思文章的结构时一定考虑到了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根据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含义”中的“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何兆熊,2000),人们在交际时的话语以使信息接收方清楚理解为目的,那么作者在安排文章的构架时就一定考虑到了思想的清楚表达。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Deep Concern”(郑树棠,2008),作者在安排文章结构时一定考虑到了怎样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把最能表现“父女冲突”的场景安排在文章第一自然段,读者一下子就会沉浸在文章的氛围中并有身临其境之感。接着,文章第二自然段至第二十自然段描写了父女和母女之间由于代沟而造成的“观点冲突”。第二十一自然段至第二十八自然段叙述了父母就女儿的问题产生的各自看法。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是母亲对女儿担忧的心理描写,说明了“可怜天下父母心”。
  
  3.从语用学角度看阅读篇章的含义
  
  作者在写文章时为了表达深刻的思想就要借助于一定的语言手段。根据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作者一般会遵循“质量准则”(maxim of quality)、“数量准则”(maxim of quality)、“相关准则”(maxim of relation or relevance)和“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何兆熊,2000)。然而,为了说明自己的思想,作者难免会忽视某一准则产生会话含义。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A Good Heart to Lean On”(郑树棠,2008),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写道:“If he ever noticed or was bothered,he never let on.”乍一看似乎是一种假设:“即使他曾经注意到了抑或有时感到不安,他也不表露出来。”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的父亲具有常人没有的生活勇气,他虽然身残但他把生活的重担勇敢地挑在自己肩上。”
  
  4.从语用学角度看阅读篇章的写作时代
  
  作者在写文章时,其字里行间一定渗透着那个时代的烙印。通过对文章言语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那个时代的某些特征。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郑树棠,2008),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一开始就这样写道:“Research shows we make up our minds about people through unspoken communication within seven seconds of meeting them.”从这句话中的“research”“shows”“within seven seconds of meeting them”,我们就可以判断出这篇文章的写作年代已经有了这样的科学发现,即“人们在见到一个人七秒钟之内通过无声交流就可以形成对这个人的看法”。根据语用学“言语行为理论”(何兆熊,2000),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整个社会的某种“行为”。
  
  5.从语用学角度看阅读篇章的社会意义
  
  作者在写文章时一定有自己的目的,文章的发表一定会引起读者的反响。所以,一篇文章从小的方面来讲会提高读者的知识水平;从大的方面来讲,它可能会引起社会的变革。根据语用学“言语行为理论”(何兆熊,2000),我们所说的话势必会造成某种后果,那么一篇文章如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反应,就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The Battle Against Aids”(郑树棠,2008),作者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就是因为艾滋病在现今世界已经泛滥到了非控制不可的地步,那么他的这篇文章的发表对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6.结语
  
  分析阅读篇章的语用视角可以帮助读者(学生) 从另类视角理解阅读材料,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对阅读材料有更深刻的把握。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2,154.
  [2]郑树棠等.新视野大学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2,28-30,54,78-80,102-104.
  基金項目:咸阳师范学院阅读重点课程建设项目(200612001)
其他文献
摘要: 元好问是金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创作,对社会现实多有反映。金亡之后,他力以斯文为己任,起衰救坏,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致书耶律楚材,保护众多文人学士;二是著述存史,传承文脉。元好问为元初文坛的建树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 元好问元初文坛    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蒙古统帅速不台进占汴京。之后,金朝百官及三教九流等随即被押解山东、河北等地,元好问亦在其中,次年金亡。
摘要: 提顿词除了起标示话题、停顿作用外,还有其他的咨询功能。提顿词“啊”可以引进各种类型的新话题,把听话人的行为拉到言语交际活动中,用在称呼后,还可以增加亲近感;“吧”可以推动话语进展,具有承前的话语功能;“嘛”所提示的话题是正处于激活状态的成分;“呢”一般处于刚激活的成分后,对听话者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信心。  关键词: 提顿词作用咨询功能    1.提顿词的标示话题,停顿作用    提顿词是徐烈
氟喹诺酮类药物(Fluoroquinolones,FQ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已被世界各国广泛用于畜禽和水生动物疾病的防治。由于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动物可食性组织中残留,除了本身
摘要: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及语言伦理学角度探讨了称谓语,指出了现代汉语称谓中的缺位,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 称谓语称谓缺位解决办法    一、不同角度看称谓    1.社会语言学  社会学家们和社会语言学家们特别关注使用语言来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G.Brown,2000:3)。称谓就是人们谈话时与之交谈的人所使用的词。在大多数的语言中,有两种称谓形式:名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称呼任何
肝巨噬细胞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机体内最大的吞噬细胞亚群。巨噬细胞不仅具有强大的非特异性吞噬功能,可以清除肝组织中的细胞碎片和各种抗原性物质,同时
肉鸡胫骨软骨发育不良(TD)是发生在快速生长的禽类中的一种重要的腿部疾病,主要发生在胫骨生长板近骺端。主要特征是软骨无血管化、生长板膨大、胫骨变性以及跛行。  1.Hsp9
摘要: 语言的程式化特点及其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已经引起了语言学界的重视。国内外学者用不同的术语,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的程式化特点进行了研究。本文对国内外有关程式化序列的研究现状作了综述,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  关键词: 程式化序列研究综述    1.引言    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语言学家往往把语言看成一个孤立的、按语法词汇规则组合的独立体,忽视了语言同时也是以记忆为基础的交际中短语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