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WC甚低频信号的日出效应的观测与分析

来源 :地球物理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lazy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频率在3~30 kHz的甚低频(VLF,Very Low Frequency)波具有较小的传播损耗和较高的趋肤深度,可以在地球-低电离层波导中实现长距离传输,广泛应用于航海导航、对潜通信等领域,且在电离层遥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武汉大学自主研发的VLF接收机在武汉接收的NWC(North West Cape)台站信号,本文通过分析2018年4月23日—2020年7月22日的观测数据研究了日出期间NWC信号的幅度响应及其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NWC信号日出期间的幅度响应主要包括两种极小值结构:2个幅度极小值(SR1、SR2)的Type I结构和3个幅度极小值(SR1、SR2、SR3)的TypeⅡ结构.在以SR1出现时间为时间零点进行时序叠加分析后发现,Type I结构比TypeⅡ具有更强的规律性和稳定性.在Type I结构下,SR2出现时间的波动范围、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43~65 min、54.2 min、4.4 min,而在TypeⅡ结构下,SR2和SR3出现时间的波动范围分别为48~93 min、80~120 min,平均值分别为64.7 min、96.4 min,标准差分别为10.2 min、11.7 min.在27个月的观测期内,3—7月份Type I结构的出现概率100%,未出现TypeⅡ结构,而在1—2月和8—12月Type I结构出现的概率明显下降,最低降至1月份的20.7%,而TypeⅡ在1月、2月、11月的出现概率均高于70%.按春秋分交替变化(周期1和周期2)的统计结果,在周期1内Type I和TypeⅡ结构出现的概率分别为91.5%、8.5%,而在周期2内Type I结构出现的概率降至41.9%,TypeⅡ结构出现概率则升至58.1%,这表示观测期间内TypeⅡ结构主要出现在秋冬季,春夏季发生概率较低.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C)基热熔压敏胶动态流变学行为和蠕变性质研究了热熔压敏胶初粘性、剥离力及持粘力与流变学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用温度扫描方法得到的流变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