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实施以来,数学教学发生巨大地转变,学生们逐渐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了主动学习,开始慢慢的主导课堂,成为主角,这样的转变为优化数学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有如下体会。
提高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对课堂的热情,也是数学新课标中的重点。其中,优化情境是提高学生兴趣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所设置的课堂情境需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数学课堂的优化得以实现。
例如,在“量角器的认识”教学中,让很多学生感到模糊的是内、外的刻度,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认清量角器的内、外的刻度,笔者结合“翻线绳”游戏进行教学,因为学生非常熟悉这个游戏,操作起来也相对简单。在课堂上,先请一位学生到讲台上配合我,在量角器的中心将线引过,让学生帮我拉住一根线并将线与量角器上的0刻度重合,然后量出一个1度角;接下来,需要在量角器的外刻度线量出一个150度的角,在此之前,学生需要将手上的线与0刻度重合;之后,学生需再重复一次将线与0刻度重合的操作;然后,在量角器的内刻度线里量出一个30度的角;学生保持以上操作,而笔者用线拉出一个刻度指向30度和150度的角,然后提出问题:这个角的度数是多少?判断标准是什么?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并解答,经过一阵激烈地讨论与分析后,许多学生都观察出了量角器上内、外刻度线的差别,都深刻体会到了只要观察好角的一条边重合于哪个圈的刻度线就能准确的量角。学生们明白这个方法后,接下来就是动手实践,按照小组形式开展,由两个学生用线的两端拉出一个角,小组其他同学帮忙测量,之后再换两个同学进行验证,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量角准确的方法。
由于这堂课结合了游戲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规律并掌握了准确的量角方法,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生活经验与数学结合
教师需要时刻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数学的本质离不开生活经验,所以,教学时要尽可能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并用心体会,用心感受数学带来的便利,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按比例分配”这一课时,笔者将提前带来的牛奶和橙汁拿出来,让学生们思考:一盒牛奶中,水和牛奶的比例为多少,这个比例说明了什么?再问:这瓶饮料中含橙汁的量为多少,指的是什么?牛奶和橙汁饮料都是学生平时爱喝的,所以学生们对这个问题津津乐道。然后,笔者又拿出了另一种品牌的橙汁,告诉他们两个不同品牌的橙汁中的含糖量,接着进行提问:这两瓶橙汁,哪一瓶喝起来更甜?为什么?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两种品牌的橙汁中橙汁和水的比例完全不同,一个比例为7:2,而另一个比例则为8:3,橙汁的含量与比值的前一个数不一定成正比,经过观察与思考后,学生们又发现,只看一个比值是无法判断出两瓶橙汁哪一瓶比较甜,必须要全面考虑问题。很快,学生们就将比例中的两个要素把握到位,将“按比例分配”理解得很透彻,体验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结合生活经验来教学,提高了学生们掌握知识的速度,同时数学体验也得到了增强,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通过优化操作拓展思维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受年龄及周围环境影响,基本上以形象思维为主,无法接受太过抽象的思维,都说操作与思维不可分割,所以在教学中要多加入一些优质的操作环节,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不断地探索中能更直观、更形象的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向度和知识面,使数学课堂更具生动性。
如在讲到“认识几分之一”这一课时,笔者带领学生进行了一个操作活动,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向度,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操作为:学生们可运用自己手边的学习用具来创造几分之一,看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最多,在课堂上巡视一圈后,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利用圆规在草稿上画出一个圆,并将其平分为四分、八分不等,为其中一部分打上阴影,即可得到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有的学生撕下一张草稿纸,分别对折了3次,立刻得出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并提出只要将手中的纸一直平均对折,就能得出很多个几分之一;后又有学生观察后提出,将纸对折几次后,可看出四分之一、八分之二以及十六分之四的大小都一样,因为纸张大小相同,经过三次对折后发现,八份中的两份与四份中的一份相等,依次以此类推。学生们在这次课堂上亲自动手完成了简单的操作,通过分析与讨论,感受了几分之一形成的过程,对分数的概念掌握得更直观了,思维的向度也得到了有效地拓展。
创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极为重要,除此之外,教师也需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如优化情境、优化生活、优化操作等。只要教师敢于创新、敢于尝试,就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数学课堂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操作机会,使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其学习能力,实现教学的价值。
(作者单位: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小平阳镇中心小学)
提高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对课堂的热情,也是数学新课标中的重点。其中,优化情境是提高学生兴趣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所设置的课堂情境需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数学课堂的优化得以实现。
例如,在“量角器的认识”教学中,让很多学生感到模糊的是内、外的刻度,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认清量角器的内、外的刻度,笔者结合“翻线绳”游戏进行教学,因为学生非常熟悉这个游戏,操作起来也相对简单。在课堂上,先请一位学生到讲台上配合我,在量角器的中心将线引过,让学生帮我拉住一根线并将线与量角器上的0刻度重合,然后量出一个1度角;接下来,需要在量角器的外刻度线量出一个150度的角,在此之前,学生需要将手上的线与0刻度重合;之后,学生需再重复一次将线与0刻度重合的操作;然后,在量角器的内刻度线里量出一个30度的角;学生保持以上操作,而笔者用线拉出一个刻度指向30度和150度的角,然后提出问题:这个角的度数是多少?判断标准是什么?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并解答,经过一阵激烈地讨论与分析后,许多学生都观察出了量角器上内、外刻度线的差别,都深刻体会到了只要观察好角的一条边重合于哪个圈的刻度线就能准确的量角。学生们明白这个方法后,接下来就是动手实践,按照小组形式开展,由两个学生用线的两端拉出一个角,小组其他同学帮忙测量,之后再换两个同学进行验证,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量角准确的方法。
由于这堂课结合了游戲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规律并掌握了准确的量角方法,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生活经验与数学结合
教师需要时刻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数学的本质离不开生活经验,所以,教学时要尽可能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并用心体会,用心感受数学带来的便利,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按比例分配”这一课时,笔者将提前带来的牛奶和橙汁拿出来,让学生们思考:一盒牛奶中,水和牛奶的比例为多少,这个比例说明了什么?再问:这瓶饮料中含橙汁的量为多少,指的是什么?牛奶和橙汁饮料都是学生平时爱喝的,所以学生们对这个问题津津乐道。然后,笔者又拿出了另一种品牌的橙汁,告诉他们两个不同品牌的橙汁中的含糖量,接着进行提问:这两瓶橙汁,哪一瓶喝起来更甜?为什么?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两种品牌的橙汁中橙汁和水的比例完全不同,一个比例为7:2,而另一个比例则为8:3,橙汁的含量与比值的前一个数不一定成正比,经过观察与思考后,学生们又发现,只看一个比值是无法判断出两瓶橙汁哪一瓶比较甜,必须要全面考虑问题。很快,学生们就将比例中的两个要素把握到位,将“按比例分配”理解得很透彻,体验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结合生活经验来教学,提高了学生们掌握知识的速度,同时数学体验也得到了增强,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通过优化操作拓展思维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受年龄及周围环境影响,基本上以形象思维为主,无法接受太过抽象的思维,都说操作与思维不可分割,所以在教学中要多加入一些优质的操作环节,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不断地探索中能更直观、更形象的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向度和知识面,使数学课堂更具生动性。
如在讲到“认识几分之一”这一课时,笔者带领学生进行了一个操作活动,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向度,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操作为:学生们可运用自己手边的学习用具来创造几分之一,看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最多,在课堂上巡视一圈后,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利用圆规在草稿上画出一个圆,并将其平分为四分、八分不等,为其中一部分打上阴影,即可得到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有的学生撕下一张草稿纸,分别对折了3次,立刻得出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并提出只要将手中的纸一直平均对折,就能得出很多个几分之一;后又有学生观察后提出,将纸对折几次后,可看出四分之一、八分之二以及十六分之四的大小都一样,因为纸张大小相同,经过三次对折后发现,八份中的两份与四份中的一份相等,依次以此类推。学生们在这次课堂上亲自动手完成了简单的操作,通过分析与讨论,感受了几分之一形成的过程,对分数的概念掌握得更直观了,思维的向度也得到了有效地拓展。
创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极为重要,除此之外,教师也需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如优化情境、优化生活、优化操作等。只要教师敢于创新、敢于尝试,就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数学课堂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操作机会,使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其学习能力,实现教学的价值。
(作者单位: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小平阳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