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需要记住太多东西

来源 :中学生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ya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瑜,笔名愈之,90后写作者,广州某校经管类出身。“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典型人物。忙时读书写作,闲来旅行摄影,用看展览听讲座逛书店点缀生活。
  那天付洋姐说她忘记《三体》里面是不是提到过联合国的人坐在一起看《百家讲坛》了,问我记得不。我想了一会儿,也没想起来,于是我给她百度了一下,百度的结果显示:的确提到了《百家讲坛》,但讲的是主人公罗辑要去《百家讲坛》录节目。
  她说:“欸,你干吗去百度,要百度我自己不会呀?”
  “可我已经百度好了啊!要自己查干吗还问我?”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书是我一个月之前看的,可很多内容我都已经忘记了。记得的只有:这书挺好看的。好看之处也能说一两点:结构紧密相联,情节跌宕起伏,见解独到深刻。
  是不是有种泛泛而谈的感觉?
  是就对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越来越淡忘书里的内容,因此当一些人问我某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时,我只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比如《三体》讲的就是三体人入侵地球的故事。要是有人追问更详尽的内容,我只能告诉他:不可以,你自己去看书吧。
  因为我记不清楚了!
  类似的情况还会出现在:妈妈问我昨天中午吃了什么,我不记得了;编辑告知我稿子过了,可我几乎忘记了内容;读者说喜欢我某篇文章的一个情节,我如坠五里雾中……更要命的是,许久没联系的人跑出来突然询问:“你记得我吗?”别提这有多尴尬了,你说我这样的记忆力,得要花多大的力气才能想起你来啊?
  就是这样的一个我,每天都在看书,每天都在写稿子,每天都在遗忘看过的书和写过的文,想想就觉得挺呆的,然而,“只呆不萌”才更让人崩溃。
  为了改变,我实行了“不动笔墨不读书”计划,我有专门的本子做摘抄、画思维导图,还不时撰写书评,可是句子是喜欢的句子,导图是书中最基本的结构,书评表达的是我对它们的理解,书中的许多内容,我还是记不住。
  这事儿挺恼人的,读了这么多书,忘了那么多内容,有些甚至读了跟没读一样。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不讨好。
  有一天,我像柯南那样,脑袋后面忽然出现一道白光,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把书里面的东西都记住呢?
  我喜欢根据兴趣来阅读,涉及的范围很广,有文学有历史,有哲学有管理,有经济有科普,无论哪一种,都不外乎满足好奇心、消磨时间、提高思想深度和写作水平,它们之中没有一项以“记忆”的方式考察我的水平,尽管其中有一些需要我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下内容。可是你知道的,复述的时候,我已经把看过的东西转化掉了。它们不是文本的内容,而是我的内容。何况很多时候,当我提及我喜欢某个作家或者某一本书的时候,我喜欢的是他们给我的感觉,让我惊叹的文章结构(一般是精彩的反转),让我豁然开朗的观点(彼时会觉得这文章是为我写的,它解决了困惑我许久的问题),让我脑洞大开的新知识……
  我想,如果某一天,有人问我读了这么多书,是否能记住?我会坦然地告诉他,记不住,也不用去记住,因为用不着。你需要记住的事情,从来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
  编辑/付洋
其他文献
☆有一种生活叫高三☆  2016年7月的某一天,我的QQ里多了一条陌生人的好友申请,从此开始与小C结缘……  8月15日,小C突然发了一条消息说:“真难过,我们明天就要开学了。QAQ”  “呵呵。”我回复,紧接着又回了一句,“我们已经开学一个星期了。”  “啊?”她显得很吃惊的样子,“那你怎么每天还跟我聊到这么晚?高三了,不应该很忙吗?”  忙?呵,有什么关系,反正对一个书本上除了印刷字体外比脸都
你我之间,不能破镜重圆也没关系,但我希望你在未来的路上可以真心替朋友分担,这样才能走得幸福和长久……  [1]  遇见K小姐正值我自卑又孤单的15岁,喜欢写字,却被老师嘲讽永远不会发表;明明没有朋友,却要在喜欢的男生面前假装忙碌,“你看,我不是人緣差,是我真的很忙。”  所以当K小姐坐到我身边时,我仿佛搭上了救命稻草。  “哎,你有自动铅笔吗?”K小姐捣捣我。  我无比殷勤地“嗖”一下从笔袋里掏出
爷爷是我的童谣  “小八狗,上南山,砍菁条,编竹篮,买大米,做干饭……”  念着这首童谣,我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温暖的午后,掉毛的老黄狗安静地躺在地上,尾巴在地上扫来扫去,细细的尘埃,在阳光里缓缓上升。爷爷靠坐在墙角,声音低沉地,一句一句念着童谣,我在旁边捏着泥人儿,声音清脆地重复着。  捏好了一个泥人儿,拿给他看,他笑着问:“这捏的是谁啊?”  我说:“是爷爷。”  “捏得真像啊。”  “是糖捏的呢
走了很远的路,遇见了许多的人,听了很多首歌,却始终没有找到源自心灵深处的那份安宁。最终,带上行李,携上父亲,我来到了Y中,离家很远,却终究收获了一份宁静。  看到Y中的第一眼并没有想象中的烟雨濛濛,亦没有梦境中的安乐祥和,便忍不住有些失落,难道我还是错了吗?  偶遇了老乡,一同住进了学校旁的宾馆,一同去打着家乡菜馆名号的小店吃饭,却吃不出一丝家乡味儿,当真是离家太远了吧。想和父亲去风景区看看,看了
昨天晚上睡前,我还是照例刷了一下微博。在一条大V下边众多的评论里,有一条格外扎眼。微博内容是一个小故事,说一个女孩子因为自己喜欢的男孩要结婚,心里难过,在楼道里哭。这个人评论说:“我不会难过了,因为我就要去死了。”  我点开她的微博首页,里边一条一条全是满满的矛盾的负能量。之所以说是矛盾,是因为她在她的微博中,一次又一次地劝自己好好活着,但一次又一次无法说服自己坚持下去。而最近更新的一条是:“决定
? 不一样的面包树  陆远辰第一次知道面包树是在小学时读过的一本课外书上,这种据说能结出像面包一样果实的奇怪树种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站在超市里望着货架上花花绿绿的面包经常会想,它们都是从哪些形态各异的面包树上来到这里的呢?  多年过去,陆远辰品尝过很多不同品种、口味的面包,却没有见过一棵传说中的面包树。直到遇到吴晓兮。  大一刚入学没多久,吴晓兮便在全校出了名。她凭借一副天生的好嗓
鹏修出没:“女汉纸”看来可不是90后、00后的专属,70后、80后早已有之。虽然那时候大学没扩招,没有课后班的昏天暗地,但在昏黄的台灯下,依然有学霸孜孜以求的身影。  提起老妈的中学时代,那时绝对是一枚奇女子。  那时候她一直是短短的头发,笑起来特别好看,非常灿烂的,就是这个笑容,让老爸一见钟情的。(反正他们都是互相吹牛当年的事情,我就不介意地继续听了)老妈喜欢养小动物,青蛙、小鸡、小猫什么的都不
看了老干部霍建华的《真相禁区》,他在电影里一人分饰正反派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继《武十郎》以后再次演技大爆发。然而看完电影后我却对区鉴印象最为深刻,倒不是因为他是韩国男神,而是因为贯穿始终一直在他身上体现的巴纳姆效应,臆想、被害妄想,在他的演绎下让真相如抽丝剥茧层层展开。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
我一直是个慢热的人,反射弧长得可以绕地球一圈。  从小我就不会叫什么“叔叔”“阿姨”,除非我妈提醒我:“快叫表叔啊!”我才会从木讷状态醒过来,喊道:“表叔!”我妈每次带我去谁谁谁家之前都要大声地提醒我:“去了以后要叫人。”可我依旧想不起来这位笑得满脸皱纹像菊花一样的大妈是哪位。  有次在同家开的店里正聊着呢,突然进来一位大妈,我觉得这人脸熟却又想不起在哪见过,我这个人脸盲又有强迫症,想破脑袋也要想
我自小就是一个自卑的人。  小学时的自卑是因为我长着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随着年龄增长这口牙越发丑陋,而且不知何因牙齿上还长了一些斑点。  在我的整个童年以及初中时代我都是捂着嘴笑的。他们以为我淑女,其实根本不是,我只是自卑,尤其当我看见别人露出整齐洁白的牙齿时,我都会不自觉地抿抿嘴巴。  初中时闺蜜介绍她关系很好的一个男生给我。那个男生在见过我一面之后和我闺蜜说:  你不是说要给我介绍美女吗,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