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精神及英语语言教学的新要求,提出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场攻坚战,作为主体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教师。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讲授、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探索性,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常常很难形成。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英语教师应该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使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英语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因而教师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的心理、能力发展的需要,促使学生个性的形成;设计生动有趣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内容,组织有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活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只有乐学时,思维才会处于激活状态,学习效果才会更明显”。英语是一门语言,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敢想、敢读、能听、会说。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成功的教育则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学生的成绩、优点以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时鼓励。
那么,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该如何去做呢?结合成功的案例及个人的做法,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应当注意:1.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进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励,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反应。2.教师应该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注意对学生的尊重。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用亲近、微笑、点头予以表示;当学生回答正确时,给予积极的强化,如点头,重复学生的正确答案,等等;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该忽视或戏弄学生,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多使用这些语言,诸如:“Great”,“Good”,“Wonderful”,“Super”,“Cool”,“Clever boy/girl.Smart boy/girl.”。3.教师应该防止师生之间产生隔阂,不要只注意优秀学生或者个别要求关注的学生。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从而优化自己的认知活动,促进学习。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1.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教授指出: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之一。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要像相声演员那样,学会给学生“抖包袱”。根据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悬念吸学生;也可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抓住学生;还可以从直观教具和演示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室的人和物、直观教具——图片、挂图、简笔画等,设置情景。因为语言总是和情景连在一起的,没有情景的语言是枯燥的。有了情景,学生才会印象深刻,声形意有机结合,学生学得才有趣,掌握才准确。教师讲解忌繁、杂、难,要精讲,长则生厌,要变讲为提问,学生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应在学中用,用中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教师要注意在实践中满足学生的成功欲,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语言材料,要由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实践。这样,每个学生才能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情趣大振,热情倍增。一旦学生出了差错,教师不要埋怨训斥、责怪,要注意纠正错误的技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受挫折。临下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让学生总结,一方面起检查的作用,另一方面,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然,也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新的“悬念”,留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犹如精彩的电视剧,使学生期盼着下节课的到来。总之,一堂课,要让学生始终参与进来,真正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动机总是在一定情境下发生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通过设定为疑难、悬念、新奇等形式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燃起他们对知识追求的热情,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什么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
创新是人脑的机能,人人皆有创新能力。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认为学生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他们的想法提出后,我们往往认为很幼稚,不以为然,没有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有时甚至持否定态度,露出不屑之色,可以想象出这个学生的百般感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墨守成规而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敢提出疑问,把老师和教材的话当作绝对权威。渐渐地,他们在课堂上沉默了,他们的思路窄了,想法见解少了,质疑精神淡漠了。事实上,敢于提问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首要构件。有疑方能创新,创新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必须尽快改变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如,大胆陈述自己的思想,包括不成熟的思想,对教材提出异议,对实验大胆改进,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盲从于现在的结论,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品质。爱因斯坦就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奉行“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其核心是主体参与。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发展创造力。具体做法如下:
1.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
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能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总结名词复数规则时,以学生讨论的形式出现。再如,教材中出现了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时组织讨论。有时讨论会陷入困境,但学生经历了一番研究和思考,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有时学生可能会产生争论,但通过集思广益,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从发散到集中的训练,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做法。
实践证明,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参与面广,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勇气。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习惯。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教学中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习具有探究的性质。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授课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从中都可引出丰富的猜想。初中学生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正是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它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萌发创造性思维。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注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至关重要。英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语言幽默法、图示法、动漫演示法、游戏法、比赛竞争法、编顺口溜、讲故事、分角色演练等。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勤学习、多思考,多下功夫研究学生,钻研教材教法,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切教法科学、合理地运用在教学中,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永葆其美妙青春”。
总之,在高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已经拉开序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提上日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新观念,创设和谐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创造的天地,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和谐地发展,才是我们教育的目标。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从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质疑问难、积极评价等方面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创新思维 教学策略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交流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而具备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优化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英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培养高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亦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最佳、最新知识独创的思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学生步入残酷竞争社会的生存之道。高中阶段的学生是逻辑思维能力日趋完善的阶段,也是创造力旺盛的阶段。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还是课堂,即在日常学科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措施
1.改变旧的教学理念,适应时代的要求。
过去的英语教学只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只是为了升学,课堂上教师讲得口沫飞扬、汗流浃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无精打采,一堂课下来教师疲,学生倦,师生都一无所获,从表面看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因为学生既没有学到知识,也得不到能力发展。
教师的观念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时代的要求。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要通过点拨、启示、引导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联想、想象、反思、概括、类比、归纳、猜想、分析、综合等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形式去领会、内化知识。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跟上时代的要求,与新课改同步,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评价者。要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尊重他们的个性感情和才智能力,实行课堂教学结构的开放,进行平等的双向交流。使学生对课堂的创新活动采取积极的态度,产生强烈的参与需求,树立责任心,创造一种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堂学习气氛。
2.设疑启智,诱发创新兴趣。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主观世界的一种现象,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索某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习和活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英语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便主动,从而积极地思考、质疑。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英语课堂中适量灵活地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兴趣,营造创新思维。例如学习“Thomas Edison”时,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鼓励学生:1.When Tom was in school,was he a good student?2.If you were Tom’s teacher,what would you do with Tom?3.Could you tell something about him?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注重情景构建,给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空间。
有这样一句英语名言:“Tell me,I forget.Show me,I remember.Involve me,I understand.所以,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意义探索应该围绕某种职业或实际生活情景中的问题展开,而不是围绕学科本身进行。高中生都渴望真诚的交流和肯定,如果教学中不给学生展示实践创新能力的机会和舞台,学生的表现得不到认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困倦,创新的动机也会慢慢消失。比如,我请学生们关注在我们这个城市中的一个弱势群体——民工。让他们走近民工,和他们亲切交谈;走进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包括他们的衣食住行、娱乐休闲、工资水平。做好笔录,并且进行必要的图片、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要求他们做一期访谈或者讨论类型节目——“Focus on the Life of Migrant Workers”(关注民工),就改善民工的生活质量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向有关政府部门推荐。社会实践是一个很好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了将所学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的舞台,给了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4.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陶行知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教授学生进行语篇分析时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引导学生对某概念或问题的理解不应限制在某个既定的范围,而应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些拓宽或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如:在分析“At the Shop”一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1)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shop owner and his assistant?(2)What can we learn form the story?有些学生会就事论事地回答:“店主和店员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当老师再问及“Why did they change the attitude to the customer after he showed them the million-pound note?”时,这些学生便会无言以对。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社会那种以貌取人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来看问题,进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Money is everything.”的本质,从而给他们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能得以真正提高。
5.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关系、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作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新课标理念的精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创新性的教学,创新性教学的本质是要前进到教师事先预料不到的地方。欲要学生达到这一境界,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创新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用英语完成任务中不断习得,挖掘潜能,求得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傅道春,徐长江主编.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
[3]章志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第1版.
[4]高洪德.高中英语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M].北京:商务书馆,2005.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教师。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讲授、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探索性,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常常很难形成。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英语教师应该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使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英语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因而教师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的心理、能力发展的需要,促使学生个性的形成;设计生动有趣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内容,组织有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活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只有乐学时,思维才会处于激活状态,学习效果才会更明显”。英语是一门语言,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敢想、敢读、能听、会说。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成功的教育则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学生的成绩、优点以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时鼓励。
那么,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该如何去做呢?结合成功的案例及个人的做法,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应当注意:1.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进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励,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反应。2.教师应该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注意对学生的尊重。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用亲近、微笑、点头予以表示;当学生回答正确时,给予积极的强化,如点头,重复学生的正确答案,等等;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该忽视或戏弄学生,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多使用这些语言,诸如:“Great”,“Good”,“Wonderful”,“Super”,“Cool”,“Clever boy/girl.Smart boy/girl.”。3.教师应该防止师生之间产生隔阂,不要只注意优秀学生或者个别要求关注的学生。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从而优化自己的认知活动,促进学习。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1.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教授指出: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之一。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要像相声演员那样,学会给学生“抖包袱”。根据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悬念吸学生;也可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抓住学生;还可以从直观教具和演示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室的人和物、直观教具——图片、挂图、简笔画等,设置情景。因为语言总是和情景连在一起的,没有情景的语言是枯燥的。有了情景,学生才会印象深刻,声形意有机结合,学生学得才有趣,掌握才准确。教师讲解忌繁、杂、难,要精讲,长则生厌,要变讲为提问,学生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应在学中用,用中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教师要注意在实践中满足学生的成功欲,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语言材料,要由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实践。这样,每个学生才能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情趣大振,热情倍增。一旦学生出了差错,教师不要埋怨训斥、责怪,要注意纠正错误的技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受挫折。临下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让学生总结,一方面起检查的作用,另一方面,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然,也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新的“悬念”,留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犹如精彩的电视剧,使学生期盼着下节课的到来。总之,一堂课,要让学生始终参与进来,真正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动机总是在一定情境下发生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通过设定为疑难、悬念、新奇等形式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燃起他们对知识追求的热情,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什么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
创新是人脑的机能,人人皆有创新能力。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认为学生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他们的想法提出后,我们往往认为很幼稚,不以为然,没有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有时甚至持否定态度,露出不屑之色,可以想象出这个学生的百般感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墨守成规而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敢提出疑问,把老师和教材的话当作绝对权威。渐渐地,他们在课堂上沉默了,他们的思路窄了,想法见解少了,质疑精神淡漠了。事实上,敢于提问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首要构件。有疑方能创新,创新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必须尽快改变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如,大胆陈述自己的思想,包括不成熟的思想,对教材提出异议,对实验大胆改进,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盲从于现在的结论,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品质。爱因斯坦就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奉行“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其核心是主体参与。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发展创造力。具体做法如下:
1.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
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能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总结名词复数规则时,以学生讨论的形式出现。再如,教材中出现了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时组织讨论。有时讨论会陷入困境,但学生经历了一番研究和思考,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有时学生可能会产生争论,但通过集思广益,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从发散到集中的训练,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做法。
实践证明,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参与面广,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勇气。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习惯。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教学中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习具有探究的性质。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授课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从中都可引出丰富的猜想。初中学生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正是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它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萌发创造性思维。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注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至关重要。英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语言幽默法、图示法、动漫演示法、游戏法、比赛竞争法、编顺口溜、讲故事、分角色演练等。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勤学习、多思考,多下功夫研究学生,钻研教材教法,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切教法科学、合理地运用在教学中,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永葆其美妙青春”。
总之,在高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已经拉开序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提上日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新观念,创设和谐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创造的天地,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和谐地发展,才是我们教育的目标。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从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质疑问难、积极评价等方面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创新思维 教学策略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交流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而具备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优化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英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培养高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亦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最佳、最新知识独创的思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学生步入残酷竞争社会的生存之道。高中阶段的学生是逻辑思维能力日趋完善的阶段,也是创造力旺盛的阶段。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还是课堂,即在日常学科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措施
1.改变旧的教学理念,适应时代的要求。
过去的英语教学只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只是为了升学,课堂上教师讲得口沫飞扬、汗流浃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无精打采,一堂课下来教师疲,学生倦,师生都一无所获,从表面看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因为学生既没有学到知识,也得不到能力发展。
教师的观念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时代的要求。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要通过点拨、启示、引导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联想、想象、反思、概括、类比、归纳、猜想、分析、综合等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形式去领会、内化知识。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跟上时代的要求,与新课改同步,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评价者。要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尊重他们的个性感情和才智能力,实行课堂教学结构的开放,进行平等的双向交流。使学生对课堂的创新活动采取积极的态度,产生强烈的参与需求,树立责任心,创造一种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堂学习气氛。
2.设疑启智,诱发创新兴趣。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主观世界的一种现象,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索某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习和活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英语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便主动,从而积极地思考、质疑。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英语课堂中适量灵活地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兴趣,营造创新思维。例如学习“Thomas Edison”时,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鼓励学生:1.When Tom was in school,was he a good student?2.If you were Tom’s teacher,what would you do with Tom?3.Could you tell something about him?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注重情景构建,给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空间。
有这样一句英语名言:“Tell me,I forget.Show me,I remember.Involve me,I understand.所以,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意义探索应该围绕某种职业或实际生活情景中的问题展开,而不是围绕学科本身进行。高中生都渴望真诚的交流和肯定,如果教学中不给学生展示实践创新能力的机会和舞台,学生的表现得不到认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困倦,创新的动机也会慢慢消失。比如,我请学生们关注在我们这个城市中的一个弱势群体——民工。让他们走近民工,和他们亲切交谈;走进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包括他们的衣食住行、娱乐休闲、工资水平。做好笔录,并且进行必要的图片、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要求他们做一期访谈或者讨论类型节目——“Focus on the Life of Migrant Workers”(关注民工),就改善民工的生活质量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向有关政府部门推荐。社会实践是一个很好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了将所学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的舞台,给了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4.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陶行知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教授学生进行语篇分析时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引导学生对某概念或问题的理解不应限制在某个既定的范围,而应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些拓宽或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如:在分析“At the Shop”一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1)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shop owner and his assistant?(2)What can we learn form the story?有些学生会就事论事地回答:“店主和店员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当老师再问及“Why did they change the attitude to the customer after he showed them the million-pound note?”时,这些学生便会无言以对。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社会那种以貌取人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来看问题,进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Money is everything.”的本质,从而给他们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能得以真正提高。
5.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关系、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作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新课标理念的精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创新性的教学,创新性教学的本质是要前进到教师事先预料不到的地方。欲要学生达到这一境界,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创新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用英语完成任务中不断习得,挖掘潜能,求得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傅道春,徐长江主编.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
[3]章志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第1版.
[4]高洪德.高中英语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M].北京:商务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