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蓼,植物界励志的典范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1964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在乡村,随处可见红蓼,它对土壤没什么要求,庭院里、马路旁、水沟边,甚至一些贫瘠之地,都能看到其身影。
  红蓼植株高大,可达两米多,茎中略空,成节状,形似拐杖,因此得俗名“拄棍花”;其花朵为穗状,呈淡红或玫瑰红色,因而又得俗名“麦穗花”。红蓼植株茂盛,但因其体内流淌着一种辛辣的汁液,让家畜敬而远之,所以在乡下,它也仅仅是观赏性的花卉植物。
  其实,从远处看,红蓼并不漂亮,狗尾巴草似的,只不过红色吸引人罢了。但是,只要你走近了看,就会被它的花朵所惊艳。其穗状的花是由一粒粒饱满的花苞组成,每一个花苞在绽放后,都是一朵精致的小花,而每个花苞内又含有一粒小小的黑籽。就这样,一层又一层叠加,集结成了穗状的花。当所有花苞都盛开时,一穗花热闹而奔放、浓烈活泼而美丽,随风摇曳,可谓“簇簇复悠悠,年年拂漫流”。
  红蓼体内汁液辛辣,据传把它割断、晾干,可以驱蚊蝇。不过,在乡下,很少有人这么做。虽然村民们不懂得怜香惜玉,但还是知道一朵花的美好,绝不会在其最茂盛的时刻为了熏蚊蝇而砍掉它。或许在村民们心中,和赏心悦目比起来,蚊蝇根本不算什么。
  若追根溯源,红蓼还是植物界励志的典范。据《吴越春秋》记载,越国被吴国灭了,勾践被夫差释放回国后,不忘复国使命,立志要报仇。越王勾践从此“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又“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除了尝苦胆之外,在日夜操劳困顿之时,他还经常以红蓼的辛辣刺激眼睛,不让自己睡觉,以此磨砺身心,最终勾践打败了吴国,雪耻复仇。如此看来,在这场改写历史的事件中,红蓼也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在古代文人骚客的诗词或字画中,红蓼也是常见的题材。宋徽宗赵佶有幅作品《红蓼白鹅图》,一只白鹅在红蓼下安静地梳理自己的羽毛,一红一白的鲜明对比,让秋天少了些许的萧瑟;齐白石也曾多次以红蓼为创作题材,《红蓼鹌鹑》《红蓼彩蝶》等就是其中的佳作。在画家们的笔下,红蓼总是要和日常的家禽、动物搭配在一起,大俗即大雅,普通的植物也能活色生香。
  从仲夏到秋分,在万物萧瑟的秋季,当其他植物花卉渐渐结束花期之时,清瘦的红蓼却开得愈发兴高采烈。它以自己喜欢的姿态自由生长,随遇而安,不择地势,与世无争,爱怎么长就怎么长,美丽过这一季就好。
  “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在古人看来,红蓼与芦花都是秋天的美丽代表。陆游有诗“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人年纪大了,很多事情也都看淡了,悠闲垂钓时能有几株红蓼陪伴足矣。红蓼醉了清秋,也让一颗年迈疲惫的心找到了些许安慰。
  一年又一年,清秋时节,在乡村的角角落落,总能看见红蓼的影子。励志的植物典范也好,画家、诗人们青睐的题材也罢,或者乡间普通的花卉又如何,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不管世人如何评判,红蓼依然自顾自美丽。
  从古至今,人人都道寂寞红蓼,可谁又知晓红蓼的心意。红蓼一直都是以高姿态在生长,但花穗却总是谦卑地低头向着大地,或许它那清苦的内心随时都在提醒自己:生命从来都不是以高度或精彩来衡量的,最重要的是姿态。
其他文献
1837年3月,美国芝加哥镇改建为芝加哥市。那时,全市人口仅4000余人,人丁稀少,百业待兴。  虽然建市之初的芝加哥很不发达,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慢慢便成为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产品集散地。十年后,芝加哥密歇根运河开通,第一条铁路也开始修建。自此,芝加哥正式进入“飞”的时代。仅30年的时间,芝加哥就成为城区人口近四十万的超级城市。  与此同时,芝加哥的发展也迎来了严峻的现实问题:活跃与混乱并存、
那天,我们一行数人来到一个名叫玉笥山的凉爽之地。早就听说,一位老道士仙居此山,解签灵验,赛过神仙,求者云集。双脚刚一在山里落定,同伴们如决堤的洪水一般去求签求上上签,然后寻道士而去。  我不求什么,但因羡水慕山,就随同伴一起来到了这里。想到求,我不由地想起儿时父亲对我说过的话——  因为是家中的独苗,我小时候大受宠溺,于是,依赖心重,喜欢求人。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手不拈四两,分钱事不做。等到
一台春晚让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传唱大江南北,一句“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更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沧海桑田,岁月蹉跎,本觉漫长的迢迢光阴,回首起来也不过是刹那芳华。“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这般写实的歌词,悠扬的曲调,自是让那些为人父母,经历过岁月涤荡、人生洗礼的长辈们唏嘘不已,他们的青春自是奉献给了家庭,他们的时间自是埋葬在了生活,而他们的付出,也自会得到家庭和子
在黑海,曾有大量海豚连续数天搁浅海滩“自杀”。当地居民都认为海洋环境恶化是罪魁祸首。然而,有着二十多年观察研究海豚自杀现象经验的科学家们表示,这其实是感染麻疹病毒的结果。感染后,海豚会丧失导航能力,并且体能也会严重衰竭。看来,我们对动物王国的了解并不深,下面列举了10个最常见的误区:  老鼠并不喜欢吃奶酪  美国麻州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如果不是饥不择食,啮齿类动物并不喜欢吃奶酪,而是喜欢吃含糖
也许在很多人心中,“不谙世事”的年纪里都曾经有过一些“狂妄”的梦想,比如“环游世界”,出生于1977年的北京小伙张昕宇就是这么一位。“不安分”的他小学时就开始研究航模、地图,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  长大后的张昕宇和大多数人一样 ,把赚钱当成了生活的唯一目标。改装摩托车、卖羊肉串、开饭馆……几乎想到的能赚钱的行业都做过了。  2008年汶川地震,张昕宇带领“北京希望救援队”赶赴重灾一线。在灾区呆
1.  我急着回到H市,因为我害怕像忘记自己一样忘记叶秋的脸。我曾经以为很多事情一辈子都不会忘却,但是时间很可怕,会冲淡一切。四五年的光景,我已经忘记了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忘记在一起做过的很多事情……或许有些细节我已经好好地将它们安放在黑白的文档里,但那好像已经和我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关系了。我现在能清晰回忆起的只有很深很深的怀念,但或许有一天,我会连这一点脆弱的怀念也失去,而后叶秋于我而言和每一
五年过去了,耗尽心血小心呵护,赤楠终于成活,小林正雄莫名激动,从最开始决定做一名盆艺师开始,他露出五年来的第一次笑容。  左边那根枝是第三年生长,顶上那片叶是今年才出芽,每一抹绿,每一分成长,格外艰难。从拜入清香园开始,小林正雄此后的十年时间,就是照顾这棵赤楠。  这绝非什么天下唯一的国宝级植物,赤楠枝条稠密韧柔,叶片细,浓绿而有光,四季苍翠,特别适合做盆栽。这只是一棵普通的赤楠,但小林正雄会为此
她绝对是个小人物,她在历史上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她本来会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但她却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坚强而伟大的身影,因为她有一个懂得感恩,又长于文墨的好兄弟。  公元18世纪后期的某一天,在广西柳州的柳江县(当时叫马平县),一户王姓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孩,她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刘王氏,之所以这样称呼她,是因为她后来嫁给了一户姓刘的人家。刘王氏来到丈夫家后,夫妻感情很好,可谓举案齐眉,琴瑟和鸣,更值得人们赞
嗜极生物,或称为嗜极端菌,多属古菌,通常为单细胞生物,可以在“极端”环境中生长繁殖,或嗜热、嗜压、嗜酸(pH值小于等于3的环境)、嗜碱(pH值大于等于9)、嗜盐(需要最少0.2M盐浓度生活的生物),或者喜旱、耐金属(可以忍受高浓度重金属如铜、镉、砷、锌的浸泡)等。  2013年9月,英国科学家于南极冰下湖的泥浆里发现了距今10万年的生命迹象。南极冰下湖封闭、营养贫乏,这些前所未见的生命形式潜伏在南
在中国南京工作的意大利青年劳伦斯说,有次坐出租车,司机和他攀谈的几句话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当时劳伦斯一上车,出租车司机就一脸羡慕:“我很佩服你们老外。你们从这么远的地方跑到中国来,就为了追梦,为了实现梦想。”  劳伦斯于是问出租车司机:“那么,你也有梦想吗?”  司机回答:“我也有梦想,我的梦想就是环游世界。”  劳伦斯饶有兴趣地继续追问:“那你为什么不去实现你的梦想?你没有出过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