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为什么要做梦?有人这样说梦:例如有一种梦,只要高兴就能将它唤起,好像做实验一样。如果晚上吃了鱼、橄榄或其它一些太咸的食物,夜间就会因口渴而梦见自己正在开怀畅饮,那味道就似久渴后喝甘泉一般。口渴引起喝水的欲望,而梦则实现了自己的欲望。如果能通过梦见饮水来解渴,那么就不必醒来去解渴。这是梦学的先驱,奥地利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讲述的关于一个梦中喝水的故事。由此,他推而论之:梦可以被看作是欲望的实现,梦的动机力量无一例外是欲望求得满足。
原来,做梦就是为了获得欲望的替代性满足。比如,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羞于告人的性梦;再如,成人答应孩子周末带他去动物园看他最喜欢的熊猫,孩子往往就在梦中提前去了动物园,看到了熊猫……有人这样概括:我们之所以渴望睡眠,因为睡眠中有梦,而梦可以为我们提供渴望得到的东西。难怪匈牙利民谚云:鹅梦见什么?玉米。又有犹太谚语说:鸡梦见什么?小米。看来,动物如果有梦,也该是为了欲望的满足。
梦中实现的欲望来自哪里?其一,它可能在白天就已经被唤起并被承认,但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得到满足,于是,这个欲望便被留到睡梦中了。其二,它可能在白天便已产生却被排斥和压抑,于是,这个欲望也被留到睡梦中了。其三,它可能与白天的生活没有联系,仅仅是头脑中被压抑的潜在欲望,到了睡梦中才活跃起来。其四,它可能仅仅是晚上睡眠中机体自身产生的某种欲望,而在睡梦中表现出来。这些来源,往往又相互联系,共同作用。
不管你是高尚的人,还是卑微的人,我们心灵的深层,都收藏了太多能够说出口的或不能说出口的欲望。这些无穷无尽的欲望中,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及时满足或根本不能实现。现实生活中未能或不能获得满足的欲望,却可以在梦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原来,梦就是这样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灵,维护着我们的心理健康。
有的时候,欲望的满足不能带来快感,是因为梦者对自己的欲望的态度。比如内心深处潜在的与道德规范相违背的某些欲望,人对此讳莫如深,鄙视这些欲望,不愿意自己有这些欲望。于是,在梦中借助象征等作用,这些欲望被伪装了。欲望的满足不能给人带来愉快,恰恰相反会使人不愉快。
还有的时候,我们体验为焦虑痛苦的梦,甚至被惊醒,这表面看来并非欲望的满足,实质上梦的动机力量还是为了欲望的满足。产生焦虑的体验过程也是一个欲望的满足。
怎样读懂梦中的意象
梦中欲望的满足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公开地表现了欲望的满足,另一类是欲望的满足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行了伪装。因为后一种情况,就有了梦的显意与隐意。我们把梦中实际清晰地呈现给我们的东西叫做梦的显意,把它背后所隐藏只有通过做梦者的联想才能得到的东西叫做梦的隐意。很多的梦都在显意背后藏有隐意。比如让人体验到焦虑的跌落梦。几乎每个孩子在幼年时都曾有过跌落的经历。跌落的结果自然是被抱起来抚慰。
梦中的显意是隐意的代表,是隐意的形象化。就是说,一个思想在梦中总是蜕变为一种形象。这个形象叫做意象。我们的认知发展过程本来是从感觉到思维的,但在梦中正好相反。梦是一种逆向的方式,从思想开始,一直退回到鲜明的感觉。这种一个思想观念退回到感觉形象的心理现象,叫做回归作用。由于回归作用,体现为思想观念的梦的隐意,在梦中总是以形象的东西表现出来。由于这个转换过程中很多心理机制的作用,我们往往不能直接通过梦的意象来发现梦的隐意。所以,要借助自由联想来解析梦。
我们从睡梦中醒来,几乎是不由自主地要解释自己的梦:为什么做这样的梦呢?自己也可以借助自由联想来探究其梦。问题是自由联想虽然源源不断,但我们并不愿意完全承认它们,而是对它们有所批判和选择。这种似乎无意的选择,干扰了自由联想的结果。我们所做的这种批判选择,无意之中已经有了另外的一个动机,我们在告诫自己:这个想法太令人难堪了,我不能承认更不能告诉别人。于是,难于看清梦的真面目。对自己的梦,如果少一些批判和阻抑,就会多一些认识和把握,从而,心灵也就会少一些负担和压力,多一些愉悦和健康。
梦是睡眠的守护人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梦是大脑皮层活动的一种内容和方式,是暂时神经联系在无意识状态下的活跃与改组,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研究发现,做梦多出现在深睡阶段。一般人睡醒后,立即受到日常生活中各种刺激信息的作用,所以把梦境忘了。有的时候,人直接从梦境中醒来,或者梦境引起的情绪体验很强烈,对梦境就记忆犹新。因此,即使是常说从来无梦的人,如果注意自我观察,也会发现经常做梦。
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看,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欲望的满足,排除了干扰睡眠的心理刺激,让人得以做梦与安睡两不误。如果没有梦,那么大大小小的欲望就会让人无法安睡了。由于有了梦,即使在梦中感到不安和焦虑,也一样可以让做梦和睡眠两不误。因此,可以说,梦是睡眠的守护人,使人的睡眠不受到干扰。
即使因为梦醒使夜间睡眠中断,但做梦和睡眠仍然可以和谐共处。
迎接来自梦中的创造
心理学家认为,做梦是大脑的一种工作程序,是对白天所接受的信息进行筛选。梦境可以洗刷并抛弃无用的记忆。美国加州索克研究院的弗兰西斯·克里克曾经这样指出:“梦不仅形成一幅幅图画,而且冲刷掉人脑中荒诞无用的记忆。”因为梦的这一作用,就能为新记忆准备储存空间,从而维持大脑正常的功能活动。
心理学家还发现,做梦有时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能诱发人的创造发明。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就是受梦境启发解决了化学难题。1865年,有机化学结构上最紧迫需要解决但又是迷惑不解的问题,是苯分子结构形式。几种简单有机物分子结构,已从它们的性质中推断了出来:所有这些结构都是直链的,其组成原子相互连接在一条直链上。可是苯分子结构形式却不是这样。为了探求苯分子结构形式,凯库勒冥思苦想。按照凯库勒本人的描述,一天,他在一辆马车上打瞌睡时做了一个梦,梦见排列在直链上的原子在跳动,突然原子链的首尾相连,慢慢地形成了一个转旋着的环。醒后他回忆了这场梦的片断,意识到苯的结构不是直链,而是碳原子六角环形。音乐家瓦格纳的《莱茵河的黄金》三部曲的开场调,也是在梦境中受到启发创作而成的。据他的《自传》说,三部曲已完成,但开场调还没想出,他乘船过海,昼夜不能安眠。一天午后,他微睡了一会儿。在梦境中,他仿佛觉得自己沉在急流里面,听到流水往复澎湃的声音自成一种乐调。醒后,他根据梦境很快谱成三部曲的开场调。著名哲学家罗素说:“当我著书的时候,我几乎每夜都梦见书的内容。我不知道在此是否产生新思想或是旧思想新生,我常常梦见整页整页的书,并在梦中通读它们。”笛卡尔在1619年的一天夜里,从3个不连贯的梦境中,构想出了关于方法论、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在文学史上,这样的实例也很多。法国文学家伏尔泰,就是在睡眠中完成了一首诗的构想。我国词人刘后村的《沁园春》词序也说:“癸卯佛生之翼日,梦中有作。既醒,但易数字。”一首词也是这样诞生于睡梦中。
剑桥大学胡钦逊教授对各学科有创造性思想的科学家的工作习惯进行了调查,发现有70%的科学家回答说从梦中得到帮助。难怪科学家们要风趣地说:“先生们,让我们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睡大觉吧!”为此,美国的杜克大学,还专门开设了一个研究班,在该研究班的教学大纲上,明确指出要“帮助听课者学会有效地利用梦境”。
为什么睡梦会有这样奇妙的作用呢?做梦的时候,人们不像清醒状态那样按通常的逻辑程序思考。这正好为我们提供了思想自由驰骋的机会。在梦中,储存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不受自觉意识的制约,而自由地组合成各种形象。这里面也许99%是荒唐的,但也可能有1%是打破常规的逻辑程序,带独创性的新的形象和信息的组合,从而给人以有益的创造性的启示。对于做梦,不必担心害怕,而应坦然处之。
原来,做梦就是为了获得欲望的替代性满足。比如,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羞于告人的性梦;再如,成人答应孩子周末带他去动物园看他最喜欢的熊猫,孩子往往就在梦中提前去了动物园,看到了熊猫……有人这样概括:我们之所以渴望睡眠,因为睡眠中有梦,而梦可以为我们提供渴望得到的东西。难怪匈牙利民谚云:鹅梦见什么?玉米。又有犹太谚语说:鸡梦见什么?小米。看来,动物如果有梦,也该是为了欲望的满足。
梦中实现的欲望来自哪里?其一,它可能在白天就已经被唤起并被承认,但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得到满足,于是,这个欲望便被留到睡梦中了。其二,它可能在白天便已产生却被排斥和压抑,于是,这个欲望也被留到睡梦中了。其三,它可能与白天的生活没有联系,仅仅是头脑中被压抑的潜在欲望,到了睡梦中才活跃起来。其四,它可能仅仅是晚上睡眠中机体自身产生的某种欲望,而在睡梦中表现出来。这些来源,往往又相互联系,共同作用。
不管你是高尚的人,还是卑微的人,我们心灵的深层,都收藏了太多能够说出口的或不能说出口的欲望。这些无穷无尽的欲望中,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及时满足或根本不能实现。现实生活中未能或不能获得满足的欲望,却可以在梦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原来,梦就是这样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灵,维护着我们的心理健康。
有的时候,欲望的满足不能带来快感,是因为梦者对自己的欲望的态度。比如内心深处潜在的与道德规范相违背的某些欲望,人对此讳莫如深,鄙视这些欲望,不愿意自己有这些欲望。于是,在梦中借助象征等作用,这些欲望被伪装了。欲望的满足不能给人带来愉快,恰恰相反会使人不愉快。
还有的时候,我们体验为焦虑痛苦的梦,甚至被惊醒,这表面看来并非欲望的满足,实质上梦的动机力量还是为了欲望的满足。产生焦虑的体验过程也是一个欲望的满足。
怎样读懂梦中的意象
梦中欲望的满足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公开地表现了欲望的满足,另一类是欲望的满足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行了伪装。因为后一种情况,就有了梦的显意与隐意。我们把梦中实际清晰地呈现给我们的东西叫做梦的显意,把它背后所隐藏只有通过做梦者的联想才能得到的东西叫做梦的隐意。很多的梦都在显意背后藏有隐意。比如让人体验到焦虑的跌落梦。几乎每个孩子在幼年时都曾有过跌落的经历。跌落的结果自然是被抱起来抚慰。
梦中的显意是隐意的代表,是隐意的形象化。就是说,一个思想在梦中总是蜕变为一种形象。这个形象叫做意象。我们的认知发展过程本来是从感觉到思维的,但在梦中正好相反。梦是一种逆向的方式,从思想开始,一直退回到鲜明的感觉。这种一个思想观念退回到感觉形象的心理现象,叫做回归作用。由于回归作用,体现为思想观念的梦的隐意,在梦中总是以形象的东西表现出来。由于这个转换过程中很多心理机制的作用,我们往往不能直接通过梦的意象来发现梦的隐意。所以,要借助自由联想来解析梦。
我们从睡梦中醒来,几乎是不由自主地要解释自己的梦:为什么做这样的梦呢?自己也可以借助自由联想来探究其梦。问题是自由联想虽然源源不断,但我们并不愿意完全承认它们,而是对它们有所批判和选择。这种似乎无意的选择,干扰了自由联想的结果。我们所做的这种批判选择,无意之中已经有了另外的一个动机,我们在告诫自己:这个想法太令人难堪了,我不能承认更不能告诉别人。于是,难于看清梦的真面目。对自己的梦,如果少一些批判和阻抑,就会多一些认识和把握,从而,心灵也就会少一些负担和压力,多一些愉悦和健康。
梦是睡眠的守护人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梦是大脑皮层活动的一种内容和方式,是暂时神经联系在无意识状态下的活跃与改组,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研究发现,做梦多出现在深睡阶段。一般人睡醒后,立即受到日常生活中各种刺激信息的作用,所以把梦境忘了。有的时候,人直接从梦境中醒来,或者梦境引起的情绪体验很强烈,对梦境就记忆犹新。因此,即使是常说从来无梦的人,如果注意自我观察,也会发现经常做梦。
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看,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欲望的满足,排除了干扰睡眠的心理刺激,让人得以做梦与安睡两不误。如果没有梦,那么大大小小的欲望就会让人无法安睡了。由于有了梦,即使在梦中感到不安和焦虑,也一样可以让做梦和睡眠两不误。因此,可以说,梦是睡眠的守护人,使人的睡眠不受到干扰。
即使因为梦醒使夜间睡眠中断,但做梦和睡眠仍然可以和谐共处。
迎接来自梦中的创造
心理学家认为,做梦是大脑的一种工作程序,是对白天所接受的信息进行筛选。梦境可以洗刷并抛弃无用的记忆。美国加州索克研究院的弗兰西斯·克里克曾经这样指出:“梦不仅形成一幅幅图画,而且冲刷掉人脑中荒诞无用的记忆。”因为梦的这一作用,就能为新记忆准备储存空间,从而维持大脑正常的功能活动。
心理学家还发现,做梦有时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能诱发人的创造发明。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就是受梦境启发解决了化学难题。1865年,有机化学结构上最紧迫需要解决但又是迷惑不解的问题,是苯分子结构形式。几种简单有机物分子结构,已从它们的性质中推断了出来:所有这些结构都是直链的,其组成原子相互连接在一条直链上。可是苯分子结构形式却不是这样。为了探求苯分子结构形式,凯库勒冥思苦想。按照凯库勒本人的描述,一天,他在一辆马车上打瞌睡时做了一个梦,梦见排列在直链上的原子在跳动,突然原子链的首尾相连,慢慢地形成了一个转旋着的环。醒后他回忆了这场梦的片断,意识到苯的结构不是直链,而是碳原子六角环形。音乐家瓦格纳的《莱茵河的黄金》三部曲的开场调,也是在梦境中受到启发创作而成的。据他的《自传》说,三部曲已完成,但开场调还没想出,他乘船过海,昼夜不能安眠。一天午后,他微睡了一会儿。在梦境中,他仿佛觉得自己沉在急流里面,听到流水往复澎湃的声音自成一种乐调。醒后,他根据梦境很快谱成三部曲的开场调。著名哲学家罗素说:“当我著书的时候,我几乎每夜都梦见书的内容。我不知道在此是否产生新思想或是旧思想新生,我常常梦见整页整页的书,并在梦中通读它们。”笛卡尔在1619年的一天夜里,从3个不连贯的梦境中,构想出了关于方法论、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在文学史上,这样的实例也很多。法国文学家伏尔泰,就是在睡眠中完成了一首诗的构想。我国词人刘后村的《沁园春》词序也说:“癸卯佛生之翼日,梦中有作。既醒,但易数字。”一首词也是这样诞生于睡梦中。
剑桥大学胡钦逊教授对各学科有创造性思想的科学家的工作习惯进行了调查,发现有70%的科学家回答说从梦中得到帮助。难怪科学家们要风趣地说:“先生们,让我们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睡大觉吧!”为此,美国的杜克大学,还专门开设了一个研究班,在该研究班的教学大纲上,明确指出要“帮助听课者学会有效地利用梦境”。
为什么睡梦会有这样奇妙的作用呢?做梦的时候,人们不像清醒状态那样按通常的逻辑程序思考。这正好为我们提供了思想自由驰骋的机会。在梦中,储存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不受自觉意识的制约,而自由地组合成各种形象。这里面也许99%是荒唐的,但也可能有1%是打破常规的逻辑程序,带独创性的新的形象和信息的组合,从而给人以有益的创造性的启示。对于做梦,不必担心害怕,而应坦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