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与报复:成本形式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

来源 :心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alz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方惩罚不仅对惩罚成本的数量敏感,也对成本形式敏感。在保持成本数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形式的惩罚成本会对第三方惩罚的频率产生不同影响。相较支付形式,当惩罚成本采取报复形式时,被试的第三方惩罚频率显著下降。进一步的实验表明,惩罚频率的变化并非因为不同的成本形式所隐含的风险水平有所差异,而是因为被试对不同的成本形式赋予了不同的主观价值。进一步探索更多形式的惩罚成本及其对惩罚的影响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其他文献
近年来,网络欺负现象逐渐成为网络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发生率约为60.8%,且每年都在呈增长的趋势,这对青少年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故本研究主要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影响,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和性别起到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447名青少年作为被试(男生205人,女生242人,被试年龄范围为11~17岁,平均年龄为14.17±1.35岁),采用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网络欺负问卷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运用SPSS 22.0及AMO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Harm
本研究基于有限自制力理论考察闯入性思维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和认知重评的调节作用。以37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闯入性思维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认知重评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闯入性思维和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控制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闯入性思维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3)“闯入性思维—自我控制—网络成瘾”这一中介效应的前半段受到认知重评的影响;与低认知重评的个体相比,闯入性思维对高认知重评个体自我控制的影响更小。表达抑
通过3个行为实验考察了社会排斥对青少年自伤的影响。实验1发现,社会排斥和自伤经历能明显增加青少年的自伤时长(假设1);实验2进一步验证假设1,并验证了羞耻感的中介作用(假设2);实验3验证了认知重评对羞耻感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假设3)。结果表明,社会排斥通过诱发羞耻感影响青少年自伤,但采用认知重评的情绪管理策略能够有效阻断羞耻感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为青少年自伤的认知干预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
本研究以487名幼儿为被试,探讨害羞与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母亲教养方式在害羞与社会适应之间的调节作用。幼儿母亲完成儿童社会偏好量表和教养方式问卷,幼儿教师完成对幼儿社会适应的评价。结果表明:(1)害羞与不合群和同伴排斥显著正相关;(2)母亲教养方式在害羞与社会适应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具体来说,母亲温暖、说理和鼓励自主的教养方式可减弱害羞幼儿的消极适应,而体罚和指令型的教养方式会加剧害羞幼儿的消极适应。研究结果对于害羞幼儿的干预具有重要价值。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对社交信息的内隐认知特点,三个实验分别通过GNAT、IRAP、IAT范式探讨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对社交活动、社交关系的内隐态度和内隐社交自我评价的内隐加工特点。结果发现:①社会性发展迟滞组对群体活动的反应时更短;②社会性发展迟滞组对师生关系持消极的内隐态度,对同学关系持积极的内隐态度;③社会性发展迟滞组存在社交自我评价积极偏向,但对积极评价他人/消极评价自我的反应时更短,对评价的整体反应时更短。结论:迟滞个体对社交活动较敏感,对师生关系持消极态度和对同学关系持积极态度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4372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核心自我评价和心理需求网络满足在亲子间科技干扰与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亲子间科技干扰可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2)在控制了性别、年龄之后,科技干扰可分别通过核心自我评价和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间接地影响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
为探讨网络受欺负、压力感、抑郁和青少年睡眠问题的关系,采用网络受欺负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自评量表和传统受欺负量表对68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网络受欺负、压力感、抑郁以及睡眠问题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2)网络受欺负不仅直接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睡眠问题,还可以通过压力感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压力感与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来间接影响睡眠问题。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网络受欺负对睡眠问题的作用机制,能为减少网络受欺负对青少年情绪健康和睡眠质量的消极影响提供有益建议。
类比推理这一重要认知能力能够帮助儿童在未经历过的复杂情况下进行推断和学习。近年来研究者主要从行为研究、计算机模型和眼动技术的角度探究了儿童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在类比推理中的交互作用模式及类比推理策略对类比推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围绕语言标签和物理表征两方面对儿童类比推理进行了干预研究。儿童类比推理的未来研究应着眼于改进研究方法、关注类比推理各加工阶段影响因素及加强儿童类比推理策略的干预应用研究。
本研究从文化--社会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事件相关电位的方法来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具有进化和社会文化代表性的正性刺激—奖赏刺激的脑电反应特征是否具有差异。本研究采用the Door Task实验范式考察了26名中国人和24名高加索白人对不同反馈反应的脑电特征跨文化差异。结果显示,负性反馈条件下诱发的FRN平均波幅比正性反馈条件诱发的平均脑电波幅更负,这种正负反馈的波幅差异只在中国被试中有体现。在P3成分上,在正性反馈条件下,中国被试诱发的脑电波幅大于西方被试,负性反馈条件下,两组无显著差异。研究结
领导表达愤怒情绪一定不好吗?最近研究发现,领导表达愤怒情绪对领导绩效(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存在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的不一致结论。文章尝试使用双阈限模型揭示领导的愤怒情绪产生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的边界条件。进一步明确领导表达愤怒情绪的阈限是影响领导绩效的关键因素,拓展了双阈限模型对领导愤怒情绪影响其领导绩效的理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