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后進生”是客观存在的。所谓“体育后进生”是指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教师怎样对“体育后进生”进行转化教育,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体育后进生”的“个性”心理特点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要求进步,但组织纪律性差,自控能力也较差;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少艰苦奋斗精神;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实干精神。“体育后进生”除了具有同年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个性”心理特点。
1.体育学习动力不足。
他们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对体育的兴趣仅停留在对结果的需求上。
2.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
由于体型较胖、力量较差等原因,他们体育成绩较低,体验不到肌肉活动带来的积极感受,因而主动进行锻炼的努力不够,体育成绩提高较慢。
3.意志品质薄弱。
他们意志品质比较薄弱,缺乏毅力,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项目(如长跑)难以坚持。缺乏勇气,担心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练习时束手束脚。
4.性格内向,缺乏自信。
他们大都性格内向,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有时手足无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往往知难而退。
5.心理矛盾,情绪不稳。
他们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并时时处于矛盾之中,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而畏缩不前。
二、如何来转化“体育后进生”
1.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并认识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
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才能逐渐培养出学习体育的兴趣来。我们要使学生建立起“学好体育光荣,学不好可耻”的思想观点。在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的同时,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家长和其他任课老师也能充分体会到这一点,真正从思想的深处接受和认同体育的重要性,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有力后盾和积极拥护者。
2.加大素质教育的改革力度,真正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中心任务。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现行的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进行学习的主要依据选拔制度,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主要标准,使学生和教师把课余时间主要用在对文化课的学习上,学生没有充足的锻炼时间。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评价制度才能切实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选拔人才的方式上应出台更多的制度和方法支持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转化“体育后进生”在实现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首先,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伸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练习技术动作,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
2.增强学生的体质。
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体育教师应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并且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
3.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机会相等的条件下,谁的节奏更快些,竞争意识更强些,谁就有可能占据优势。
综上所述,转化体育“后进生”,不但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学生的智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意义深远。
一、“体育后进生”的“个性”心理特点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要求进步,但组织纪律性差,自控能力也较差;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少艰苦奋斗精神;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实干精神。“体育后进生”除了具有同年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个性”心理特点。
1.体育学习动力不足。
他们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对体育的兴趣仅停留在对结果的需求上。
2.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
由于体型较胖、力量较差等原因,他们体育成绩较低,体验不到肌肉活动带来的积极感受,因而主动进行锻炼的努力不够,体育成绩提高较慢。
3.意志品质薄弱。
他们意志品质比较薄弱,缺乏毅力,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项目(如长跑)难以坚持。缺乏勇气,担心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练习时束手束脚。
4.性格内向,缺乏自信。
他们大都性格内向,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有时手足无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往往知难而退。
5.心理矛盾,情绪不稳。
他们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并时时处于矛盾之中,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而畏缩不前。
二、如何来转化“体育后进生”
1.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并认识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
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才能逐渐培养出学习体育的兴趣来。我们要使学生建立起“学好体育光荣,学不好可耻”的思想观点。在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的同时,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家长和其他任课老师也能充分体会到这一点,真正从思想的深处接受和认同体育的重要性,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有力后盾和积极拥护者。
2.加大素质教育的改革力度,真正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中心任务。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现行的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进行学习的主要依据选拔制度,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主要标准,使学生和教师把课余时间主要用在对文化课的学习上,学生没有充足的锻炼时间。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评价制度才能切实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选拔人才的方式上应出台更多的制度和方法支持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转化“体育后进生”在实现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首先,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伸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练习技术动作,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
2.增强学生的体质。
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体育教师应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并且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
3.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机会相等的条件下,谁的节奏更快些,竞争意识更强些,谁就有可能占据优势。
综上所述,转化体育“后进生”,不但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学生的智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