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 “大语文教育”的探讨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147852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两者在语文教学中同等重要,不可以机械割裂开来。两者应该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但近年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也颇有争议。
  关键词:工具性 人文性 大语文教育
  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是有充分根据的。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这就告诉我们,不但外部语言是交际工具,而且内部语言还是思维工具。语文学科既然以语言教学为主要内容,那么工具性当然是它的本质属性了。
  语文教学片面强调工具性训练的倾向有两方面的认识根源:一是在处理工具性与其他属性的关系时过分强调工具性的重要性,忽视了其他属性的存在;二是在理解语文工具性概念时彻底切断了工具属性与其他属性的密切联系,孤立机械狭隘地划定工具性的内涵外延,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实践的片面机械,语文工具性本身也成为僵死的概念。属性讨论是语文学科理论重建必过的关隘,概念理清又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科学全面地理解语文工具性概念,语文学科理论重建才能奠定坚实的基石。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吸收大讨论的成果,对工具性有了比较客观的说法。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文是各科教学的基础”(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这些话无疑都很正确,但都不是语文工具性丰富内涵的全面表述。小学生为什么要学语文,语文学习与小学生的人格成长、知识修养的发展,与小学生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究竟有怎样的联系,从这几句话中很难得出理想的答案,而这正是理解语文工具性概念最为重要的。语文教学的路子越走越窄,语文教学越来越枯燥机械,与我们对语文工具性的理解过分狭隘大有关系。只有真正科学全面地理解语文工具性的内涵,语文教学改革才能进一步拓宽思路,真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语文学科本来声名显赫的“工具性”这一性质,沦落到如今谈其色变之式呢?究其根源,标准化考试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一)标准化考试历史已久,其强大的生命力证明了它可取先进的一面,但时至今日其显现的弊端也越来越多。语文学科是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的,惟其模糊和多义,才更有韵味。可笑的是语文课居然有了统一的所谓的“标准答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更是内涵丰富,多词一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层出不穷,何来标准可言。“齐心协力”与“同心协力”何别之有?把“齐心协力”判错的那个小学语文老师大概是个什么都不懂的“文盲”吧?我真为他感到悲哀,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感到悲哀。由此可见,标准化考试中的诸多试题非但不见“人文性”的踪迹,反而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引入歧途,完全偏离了其本来的航向。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语文的工具性,而工具性本身就意味着灵活的,多变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计算机阅卷和所谓的标准化考试早已抹煞了“灵活、多变”,取而代之的只是僵化的所谓“唯一”的答案,可笑之至。有很多字、词、句,只要明白它们是什么意思,会用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将它弄得支离破碎,还企图弄清个“所以然”。除了语法,语文更注重的是语感、感觉,用统一的标准来对待语文,就没有感觉可言,整个教学自然是死气沉沉。语文不是数学、物理,不能用唯理性思维模式。语文教学没有什么标准,应该多渠道,多思维,多方向的,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焕发生机。
  那所坚持和强调的真正的工具性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二)按照叶老先生的说法:语文的“语”,就是指口头语,“文”就是指书面语。人们的交际,一般是通过口头语和书面语进行的,因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工具在于运用,能力重在训练。语文训练离不开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字、词、段、语法、修辞、逻辑等。但切忌零敲碎打,死记硬背,肢解文章、架空分析。要注重文章的整体性,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语文是一种工具,这在语文界已达成了共识。但对语文工具的特殊性,未必有多少人理解。这种特殊性至少是:语文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与。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语文的基本训练不单单是一种技术训练,而要联系人们的生活(这里的“生活”是广义的概念,包括生活状况,包括由生活产生的思想感情,也包括为生活服务的科学技术等等)。联系生活进行语文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
  那么何谓“大语文教育”呢?
  (三)“大语文教育”是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他所创立的“大语文教育”思想最根本的一句话就是:“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大语文教育不仅是大语文的教育,更是语文的大教育。如果说大语文的教育展示着宏阔的教育视野,语文的大教育则要揭示出既有现实性又具超越性的教育价值功能。大语文教育所追求的教育价值功能应是生存教育、终身教育和人生教育。质言之,大语文教育追求的是“以能力为核心、以发展为主线、以人格为目标”的完人教育。这也正是“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社会是语文教育的大课堂。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我们应该高举“大语文教育”的旗帜,努力做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坚定不移地进行语文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脱离了人文精神,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学就会因为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沦为简单的排列组合文字的游戏;没有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性就犹如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只是“看上去很美”罢了。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讨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究竟对错如何始终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两者各有优缺利弊,不论过于侧重于哪一方都是不科学的,在语文教学中,要相互调剂,互相弥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立波:《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
  2、《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8年1月
其他文献
因生产、销售“歼十飞机(单座)”模型,深圳市飞鹏达精品制造有限公司被北京中航智成科技有限公司以侵犯著作权为由诉至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于近日作出终审判决,责令深圳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实验初级中学,河南清丰457300)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课堂练习由于需要时间向学生详尽的介绍历史事实而经常被忽视,课下由于历史课经常被学生忽略,使得课堂上学到得知识得不到应有的巩固,这就严重影响了历史知识的掌握。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展望新课改,我想这将是一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革命。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次新的挑战。穿新鞋走老路肯定是不行的,是穿旧鞋走新路还是不行。新
期刊
我叫娜塔莎,从俄罗斯来的。去年我下决心到中国留学,可是中国那么大,好的地方很多,不知道去哪里。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能有便利的条件去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我们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一方面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另一方面解决了城乡统筹下存在的诸多问题.城乡统筹视野下乡村旅游发展中,笔者分析了其总体思路和对策,从中得
从默默无闻的山区小县到声名远扬的旅游胜地,从曾经“欠发达”到奔向“绿富美”……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的发展日新月异.rn景宁巨大变化,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对畲乡人民
期刊
开始参与家乡的公共事务是因为美浓反水库运动.1997年我上了大学,接到当时美浓爱乡协进会的志工来电,她以大学迎新名义邀请我到黄蝶翠谷参加活动,那时候才知道原来我们小时候
蛇年春节,在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美国、阿曼、卡塔尔、韩国、蒙古等7个国家,重庆2013年海外“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精彩上演,重庆歌舞、杂技、民乐、曲艺和铜梁龙舞等巴渝风情
期刊
案例:大学生过度锻炼,被下病危通知rn为了锻炼身体,大学生小赵从7月25号开始每天都在健身馆锻炼,第一天锻炼结束后就觉得胳膊没劲、疼痛,但是没有在意,以为是运动之后的正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