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顺应论在分析小说《傲慢与偏见》对话中的应用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sj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物之间的对话是整个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在某些方面揭示小说的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在阅读小说时,读者必须结合背景中的社会文化,心理与认知等因素来理解人物在对话时的语言选择。本文介绍了小说中对话的特点,并尝试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对话,阐述人物如何在选择话语时顺应心智维度、社交维度和物理维度,以及其语言组织如何融入了社会、心理、认知等特性。将顺应论应用在对话解释中,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为文学文本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关键词:顺应论;小说对话;语言选择;心智维度;社交维度;物理维度
  作者简介:徐梦雪(1993-),女,汉,江苏省仪征市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1
  顺应论是一种新的理论,目前很多研究者都将其应用于一些语言学现象的解释。然而将顺应论应用在解释文学作品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的研究目的即为论证将顺应论应用在解释小说中的对话时是否依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一、小说中对话的3个特点
  小说中的对话与人们生活中的对话也有着显著的不同点。第一,小说中的对话表达不清晰的话语往往比生活中少且受到文学写作惯例的控制;第二,小说中不同的人的话语会具有显著的特点,作者往往需要通过斟酌人物的语言来凸显出该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通过语言来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以此来塑造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第三,小说中的对话常具有一些社会文化特征,小说通常描写虚构人物之间的社交,而这种社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语言,尤其是对话。
  二、顺应论的关键概念
  顺应论是一种全新的语用学观点,它提出了一种关于语言交流的系统性的观点。它的关键概念如下:
  1.语言的选择
  个人可以在任何层面上进行语言的选择,如语法,词汇,语义等等。这些选择体现在以下细节中,包括说话的人实现其目标的策略,个人任何程度的意识,考虑听者的理解与想法以及满足当下交流的需求。
  2.语言的三个性质
  第一是“变异性”,语言表达是可变的,这点可以从翻译的角度说明,一方面翻译者可以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解释他听到的内容,另一方面,个人可以选择很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一种观点;第二是“商讨性”,即语言的选择是在高度自由和高度灵活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这点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变异性”;第三则是“顺应性”,它可以使人们在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中做出自己需要的选择。语言可以与环境相互影响,我们可以基于先前的经验来做出语言的选择,也可以根据已做出的语言选择来改变环境。顺应论中的相关关系可以划分为语言对心智维度,社交世界和物理维度的顺应性。
  三、顺应论在《傲慢与偏见》对话中的应用
  1.语言对心智维度的顺应性
  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彬格莱小姐把伊丽莎白当做她的情敌,她的出身比伊丽莎白富有,对伊丽莎白很看不起。但作为情敌她时常嫉妒伊丽莎白。一天晚上她邀请伊丽莎白和她一起走一走,实际目的却是在达西先生面前展示她优雅的身材,吸引他的注意力。在达西先生拒绝了加入她们的邀请后,她说:“真令人吃惊,我从来没听过这么讨厌的话,我们该怎么惩罚他呢?”。通过她的话可以看出彬格莱小姐在试图激起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矛盾,她对达西的解释提出了批评,打算让伊丽莎白也对达西说一些不好的话,这样的语言选择显然反映了她对制造矛盾这一动机的心理的顺应性。
  2.语言对社交维度的顺应性
  在《傲慢与偏见》中,凯瑟琳夫人是一个傲慢自大的女人,她坐拥大量财富和很高的社会地位,当凯瑟琳夫人知道伊丽莎白没有家庭教师的时候,她说:“什么?没有家庭教师?我从来没听说过没有家庭教师也能把五个女儿养大的事情,那你妈妈简直是做奴隶似的教育你们。”她选择了“奴隶”这个词来描述伊丽莎白的母亲,是因为她喜欢提醒别人她的优越的社会地位,该例子反映了语言的选择对社会地位与权力的顺应性。
  3.语言对物理维度的顺应性
  在达西先生彬格莱小姐尝试说服他在他们的第一次舞会上一起跳舞时,他说道:“当然不行,你知道我多讨厌这样,除非是一个特别熟悉我的伴侣,尤其是这种场合下。”这里达西先生因为不喜欢在不熟悉的场合下跳舞,因此拒绝了彬格莱小姐。“这种场合”代表了他所处的空间,在这里他找不到几个认识的熟人,而如果他不在这个舞会上,他不会选择这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这反映了语言选择对空间环境,也就是物理维度的顺应性。
  四、结语
  顺应论整合了社会、心理和物质要素,用它来分析小说的对话,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它也为文学评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拓宽了传统方法的范围。
  參考文献:
  [1]Austin Jane, Pride and Prejudic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2]李雅新,《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话风格分析-语用学应用探讨一例,解放军外语学院学吧(1997年第4期,18-27).
  [3]唐璇, 言语行为理论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应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4月,第4期,404-407).
  [4]黄成夫,“顺应论在中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长沙大学学报第三期(2008年5月).
其他文献
摘 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经发表就传播至很多国家。肖洛霍夫没有表现大规模,大集团作战的场景,而是关注战争中的个人命运和情感,本文试着从叙事语层角度分析作品,旨在让大家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体会这部战争题材作品的凄和美。  关键词: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语层结构;叙述人语言;人物语言  作者簡介:吕丽丽(1991-),女,汉族,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5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爱伦·坡作为美国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诗歌多为人们所关注。本文拟分析他的《毛格街血案》的召唤性,从而揭示它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召唤性;审美;延长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1  萧伯纳曾说:“美国出了两个伟大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1]爱伦·坡一生多产,写了大量短篇小说、诗歌及文学评论。
摘 要:亨利·菲尔丁是18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剧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汤姆·琼斯》也常被视作英国18世纪小说的最杰出巨著。而他的最后一本小说《阿米莉亚》却被认为是菲尔丁“最不讨人喜欢”的作品。在《阿米莉亚》中,菲尔丁揭露了早期城市化带来的种种问题,批判了腐败堕落的城市生活。本文将从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公共生活三个方面分析小說中的城市生活景观,探寻菲尔丁对堕落的城市生活的批判。  关键词:亨利·菲
摘 要:《四朝代》是泰国著名作家克立.巴莫的杰出作品。这部小说通过描写一个贵族女子帕洛伊的一生来展现泰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制时期(曼谷五世王到八世王时期)的贵族上层社会生活画面。《四朝代》中涉及的人物大大小小有70多个,其中主要女性形象有帕洛伊、妩恩、翠伊、曹伊、贵妃、赛伊、布拉俳、蔡姆、娥阿姆、婵等。这些女性形象是当时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女性的典型代表,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领会
摘 要:受英美文化差异的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角度与方法是不同的,只有通过研究英美文学的特点与历史,才能找出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本文围绕着英美文化差异,阐述英美文学发展的趋势,着力探讨英美文化差异如何通过文学评价把其价值观念渗透到英美文学创作中去。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学评论;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
摘 要:《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欧也妮·葛朗台》都向大众展示了一段美好、凄凉的爱情悲剧。虽然两部作品的创作环境大相径庭,但其中的两对恋人最终都是因为金钱的缘故而分手,其中又有很多的相同点,本文重点分析权力话语下《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女性的悲剧人生。  关键詞:权力话语;《了不起的盖茨比》;《欧也妮·葛朗台》;女性人物;悲剧人生  作者简介:王丹,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外国语
摘 要:纵观安娜·卡列尼娜和弗朗西斯卡两者的相似命运,不难发现,改变她们命运的节点是出轨。有了出轨,才改变了两者的生活,才有了对婚姻和爱情的选择,决定了两者的结局。因此,本文以出轨为出发点,探究安娜·卡列尼娜与弗兰西斯卡出轨的渊源。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弗朗西斯卡;出轨;渊源  指导教师:林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