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村正月十三迎灯会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qi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日,开平水口镇泮村的邝氏家族都要举办舞灯会。灯会之日,由各村选出的青壮年组成舞灯队伍,簇拥着用竹、木和各色彩纸制成的3米多高的精致华美大花灯,伴以瑞狮,游行到各个自然村,沿途锣鼓喧天,鞭炮不断。这天,邝氏海内外的乡民都会云集泮村,人山人海;村村场场彩旗招展,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男女老幼穿上新衣服,到处是一派节日的热烈气氛,村里村外的人群似潮水一样涌来看热闹。
  泮村是由48个自然村组成的乡村社区,是邝氏家族的聚居地。邝姓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安徽迁入此地,发展到今天形成以泮村为中心,辐射到周边的大古村群落,邝氏乡亲有近两万人。灯会就是邝氏家族的民俗活动之一。
  相传在明朝天顺初年,泮村一带灾害频繁,盗寇横行,民不聊生。邝氏十三世祖邝健斋前往新会请教素有交情的岭南大儒陈白沙先生,如何祛灾保平安。白沙先生受邀游历泮村,授业教学。他认为,泮村有五座黑石兽山,即狮山、虎山、象山、马山、牛山,五兽坐镇,本应该保乡安宁,但是因为五兽之王的狮子昏睡未醒,其余四兽顽皮捣乱,才弄得鸡犬不宁。他建议,各家各户敲锣打鼓,鸣炮挂灯,唤醒沉睡的狮子,管束四兽,则可恢复宁静,民得平安。邝健斋回来后,说服族中耆老和乡亲,发动各家各户于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三日清晨,挂上灯笼,鸣放鞭炮,敲锣打鼓,惊醒睡狮。据说这一举动果然灵验,从此四兽不再为害,泮村恢复了太平。灯会也就相沿成俗。
  邝氏乡亲年年扎彩灯,办灯会,普通年份抬一个花灯巡游;六十花甲一次大庆,三个花灯出巡,龙狮随舞。舞灯的程序分为:冲灯——送灯——奉灯——起灯——接灯——舞灯——打灯。花灯工有三个,分别代表龙王庙中的头王、龙母庙中的二王和三王庙中的三王。头王灯工由圣堂村、向北村、木棉村、金龙村等抽签决定,二王灯工由塘唇村、龙田村、书厦村三村轮流起灯,三王灯工则由大塘村专责。
  正月十二下午5时左右就开始送灯,把花灯抬去祠堂(即泮村墟)。花灯送到祠堂后,放在祠堂里至正月十三起灯,这时花灯可以供任何人去供奉、拜祭,叫做奉灯。
  正月十三早上8时,负责起灯的村民就会到祠堂来接灯。接灯时会进行一系列的拜祭、祝贺等活动,场面颇为壮观。早上8时至10时择良时进行起灯,当三响礼炮鸣响时,花灯随即升起,起灯正式开始,这时还有贺龙伴舞,舞灯活动掀起了第一个高潮。
  花灯离开祠堂后按设定的路线到各村去舞灯,每个花灯的路线各不相同,每处都是按照社坛、门楼、村巷的顺序进行拜祭,贺龙和醒狮时刻伴随花灯左右。
  通常要到傍晚时分才舞完56处地方,最后一个环节是打灯。打灯时,村民一拥而上争抢花灯的竹、木、彩纸,相传把抢到花灯的竹、木、彩纸放在家里的神台上,该年就会得到保佑,风调雨顺,家庭幸福。打灯场面极为壮观,把舞灯盛会推向高潮,也降下了舞灯盛会的帷幕。
  这一延续了五百多年的邝氏家族的节庆,已经成为岭南的重大民俗活动。
其他文献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当前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异质性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家制定生态补偿政策的基础,但不易对其进
随着近期国内柴、汽油价格再次上调,有车一族的用车成本也随之上升。经济、实用的车型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新桑塔纳凭借其高效发动机以及多项节油配置所创造的出色燃油经济性,为众多车主打造经济的用车生活。  高效发动机 驱动经济生活  高油价时期,车主要节省开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减少油耗,而发动机是汽车的驱动中心,对整车油耗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上海工作的陈先生每周末都要携妻带子回江苏老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