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es637120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提出问题的多元性,控制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提问时间,体现问题的创新性,从而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提问 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是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它能实时地反映学生的思维状况和理解程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而设计问题,并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尚存在着诸多弊端,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探索研究。
  一、课堂提问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1.从课文内容的关键处提问。所谓关键处,是指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关键引导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找出这篇课文的中心句,然后围绕中心句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杰出”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位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以上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中心句引发的,从而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2.从课文内容的空白处提问。作者在写作时,为了使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和行文简洁,通常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如《丰碑》一文,有三处可供读者思考的空间:(1)有人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后,将军愣住了,久久站在雪地里。他这时他在想什么呢?(2)军需处长牺牲前,坐在光秃秃的树干下想到了什么?(3)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时,他们可能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这些课文内容的空白之处提问。正是这些课文内容的空白之处,给学生留下了创新思维发展的有利空间,学生以此为源点,不断地辐射式展开,层层递进,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培养了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课堂提问应体现问题的多元性
  1.问题的来源应是多方面的。课堂问题可以由编者提出,可以由作者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还可以由学生提出。精读课文在“预习”和“思考、练习”中设计了不同程度的问题,独立阅读课文在“阅读提示”中也设计了问题。这些问题有涉及课文内容的,有涉及课文中心的,是课堂讨论的重要凭借。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问题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不可忽视。
  2.提问的对象应是多层次的。大多数教师喜欢把问题分配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的回答可以使老师满意。殊不知,这必然造成课堂互动的不平衡现象,使某些学生过多地受到老师的注意,而忽视其他学生。而提问对象的多层次决定了问题的多层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要。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知识水平,可对胆小、羞于回答问题的后进生设计一些简单、回顾性的问题,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中等生可设计一些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对先进生可设计一些有创造性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带动作用,让全班同学真正互动起来,体现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层次性。
  3.问题的解决应是多角度的。问题解决的多角度是指用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其答案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如对一个重点句子的理解,可以通过查字典、查重点词的意思来理解,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可以通过演绎来理解,这完全取决于问题本身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课堂提问应控制提问的“度”
  1.控制问题难易程“度”。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可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因此,教师提问应遵循这一规律,控制问题难易程“度”。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可设计三组问题。第一组:狐狸见到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后,对乌鸦讲了些什么话?乌鸦如何回答?这是一组记忆型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第二组:狐狸凭借什么骗到了乌鸦嘴里的肉?你觉得狐狸怎么样?这是一组理解型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组:当乌鸦发现被狐狸骗后,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一组问题是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这三组问题紧密联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2.控制提问时间的“度”。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把握住两个时间的“度”。第一个时间的“度”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不要马上指定学生回答,因为学生回答问题需要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第二个时间的“度”是指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不要立即评价,要有足够的一段时间才去评价学生的答案。心理学研究表明:延迟评价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过早评价,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会抑制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
  四、课堂提问应体现问题的创新性
  1.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系列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营造一种强烈的课堂求知气氛。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才能用自己的大脑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2.保护学生“幼稚”的思维。小学生常常有一些“幼稚”思维,因为他们没有成人那么多的生活经验和定向思维。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幼稚”思维,培养他们突破定型的提问能力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如教师提问:“雪化了,会是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雪化了,是春天。”再如“花儿为什么会开放?”“因为花儿睡醒了,想看看太阳。”这些稚嫩的回答成为创新的重要源头,教师应加以保护。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是当今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只要我们善于探索研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强化问题意识,学生就能够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身思考来得以解决,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其他文献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标还对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作了说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改的一个亮点,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谈的专制,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安静”的课堂也一下子“热闹”
摘 要: 语文情感教育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还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情感因素的作用,诱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以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已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如何强化学生的情感教育,值得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因素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
我们曾经对“精雕细刻、顺利流畅”的课堂教学羡慕不已,但慢慢地咀嚼,发觉这样的课堂只是表面的“完美”,实质上仅仅是学生适时“配合”教师完成教案而已,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感觉不到生命成长的气息和创造的欢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和教师。“动态生成”这个新名词频频出现。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具有高效、安全、快捷等特点的轨道交通发展迅猛。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飞跃发展和融合,代表城市轨道交通信号领域最前沿技术水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渐进入教育领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实施后,现代信息技术被更加广泛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不断整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正在不断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也使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受到强烈的冲击而发生极大的变化,课堂教学也因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对于语文学科乃至其他非信息技术学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一直走在各门学科前列,在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呈现出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态势。文章作者结合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经验,阐述了如何改进教学模式手段,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成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成效 提升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始终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注重教学理念、手段模式等方面的创新,立足小学生
语文既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全面训练,从而提升语文素养。而小学阶段又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起点,对提升学生各个方面语文能力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小学生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特点,不断激发小学生的说话
以往的教学把传承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现代社会,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探索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愿望要比其获得有限的知识更有价值。为了适应新世纪的发展,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们必须让教学活起来。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模式。  一、开放空间,开发资源  开放空间,开发与利用课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