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跟骨骨刺和小趾展神经走行的解剖学特点。方法:选取589具干燥完整的成人跟骨标本和10具以10%甲醛固定的下肢标本(范围包括小腿中段以下)。在跟骨标本上仔细观察是否存在骨刺,记录骨刺的形态、位置、数量,测量骨刺的长度和宽度,观察跖筋膜和趾短屈肌在跟骨的附着部位。从足背逐层解剖下肢标本,分离并观察小趾展神经走行及周围的结构。结果:589具跟骨标本中,左侧跟骨293具、右侧跟骨296具。119具跟骨骨刺位于跟骨结节内侧突前缘,部分跟骨骨刺还出现在跟骨结节内侧突后缘(2具)、跟骨结节外侧突(14具)、跟骨前结节和内外侧突之间(23具),有的甚至出现在跟骨前结节足底长韧带附着处周围(8具)。跟骨结节内侧突跖侧面存在一条骨嵴,将跟骨结节内侧突骨刺分为前后两部分;跟骨结节内侧突骨刺上表面光滑,下表面粗糙。119具跟骨结节内侧突存在骨刺的标本中,左侧跟骨62具、右侧跟骨57具,两侧跟骨结节内侧突骨刺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331,P=0. 565);两侧跟骨结节内侧突骨刺的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 396,P=0. 692);跟骨结节内侧突骨刺宽度(16. 42±5. 26) mm,其中左侧跟骨结节内侧突骨刺宽度(15. 72±5. 43) mm、右侧跟骨结节内侧突骨刺宽度(17. 19±5. 02) mm,两侧跟骨结节内侧突骨刺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 533,P=0. 128)。589具跟骨标本中,230具跟腱止点处存在骨刺,其发生率高于跟骨结节内侧突骨刺的发生率(χ~2=50. 166,P=0. 000)。小趾展神经在跟骨底面的行程中伴有相关的动静脉,在跟骨底面内侧缘转折到跟骨结节外侧突之间走行的一段都被紧密的结缔组织和骨性结构包围。结论:跟骨骨刺为片状骨赘,且并非仅发生在跟骨结节内侧突;跟骨结节内侧突骨刺上下两个面接触的软组织不同,并不是都在跖筋膜里,而应该是上面与趾短屈肌接触,下面与跖筋膜接触;小趾展神经在跟骨底面内侧缘转折到跟骨结节外侧突之间走行的一段存在卡压的解剖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