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养老的客观必要性
发达国家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之提供了强健的“肠胃功能”,使它能够将人口老化带来的问题逐步“消化”。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社会经济条件的先天不足,解决养老问题,难以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由社会包揽、采取全面社会养老的模式。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国情继续提倡和弘扬家庭养老。虽然我国各城市都推行退休金制度,但这种养老保障的覆盖面是很小的,因此,养老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也必须适应这一形势,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模式,现实告诉我们,在现阶段乃至在今后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我们还必须弘扬家庭养老,发展家庭、集体和国家三结合的养老模式。另外,目前绝大多数城市老年人的经济赡养基本不成问题,但他们晚年生活的孤寂寞却是不容忽视的。可见,家对老年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倡家庭养老正是为满足老年人这一自身特点的需要。
家庭养老的现实可行性
在我国,历来有敬老、尊老的优良传统和家庭养老的制度与风尚。 “反哺”的习俗仍然是我国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在家庭中晚辈对长辈的赡养、照料是天经地义的事;多数老人仍以能同子孙一起生活为最大的幸福和享受;社会仍以孝敬长者、赡养老人为高尚品德。所以,家庭养老的存在与发展仍有思想基础。家庭的外在性质主要源于西方文化的渗入以及西方家庭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未使我们抛弃本知所固有的社会文化牲。因此,无论是传统大家庭,还是现代的核心家庭,只要家庭存在,家庭的养老功能就不会消失。
目前,我国的社区建设,充分发动各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及有关职能部门,把尊老、爱老、养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开展。我们潞安集团坚持 “三关心”、“三必到”、“零距离”走访,设立服务监督台等,尽可能地为离退休老年人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2011年4月份,漳村矿组织离退休老年人开展了首届“总是春”书法展,成立了“总是春”老年艺术团。5月份,为全矿900余名离退休职工进行了免费体检。这样,老年人就能在祥和的社会氛围中安度晚年,在他们最满意的家庭环境中享受天伦之乐。
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养老的两种新形式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家庭养老模式不仅有其存在的理由,而且也有现实可行性。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必须实行改革、使家庭养老在新时期内具有新的内涵、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形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养老模式的路子。
·分而不离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加强,享受退休金的老人将越来越多,老人在经济上越来越多地摆脱了对子女的依靠。目前,绝大多数城市老人基本上达到了自养的水平,代际间完全可以互不依赖地独立生活。这是子女与老年人分居独立生活的经济基础。从实际生活看,分居可以使老年人在生活起居、饮食娱乐等各方面随心所欲、自由选择,可避免代际之间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分成了使彼此间更加依恋,子女常看望、孝敬老人,见面倍觉亲热,可增进子女与老年父平的亲密和睦程度,保持良好的代际关系。中国人不会像西方社会那样代际关系变得“淡如水”,而仍能保持代际之间密切联系的传统模式。这种中国特色的分而不离的居住方式,在我国家庭养老中是比较协调、比较完美的家庭组合新形式。
·居家养老模式
目前,我国无论城乡,大多数老年人都生活在家庭里由家人照料日常生活,这也是多数老人所期望的。但是,老龄化的加剧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执行,对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养老模式提出了挑战,许多老人无法与子女同住享受子女的劳务养老。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其基本内容是:劳务养老由社会承担,精神生活养老由家庭承担,物质方面养老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这种模式能让老人充分享受家庭的温暖。让老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靠近他们的亲朋好友和睦邻,同时开展社区老年人服务工作,向家庭提供各种设施和劳务,这样能使老年人保持晚年生活的社会性、自立性,减少因环境变化而产和的消极影响。
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大批社会福利设施一安置老年人,即使今后社会保障有了很大的发展,也要考虑到多数老年人希望在家居住的愿望。因此,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对减轻国家负担,弥补传统家庭养老的不足,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潞安集团老干处)
发达国家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之提供了强健的“肠胃功能”,使它能够将人口老化带来的问题逐步“消化”。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社会经济条件的先天不足,解决养老问题,难以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由社会包揽、采取全面社会养老的模式。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国情继续提倡和弘扬家庭养老。虽然我国各城市都推行退休金制度,但这种养老保障的覆盖面是很小的,因此,养老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也必须适应这一形势,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模式,现实告诉我们,在现阶段乃至在今后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我们还必须弘扬家庭养老,发展家庭、集体和国家三结合的养老模式。另外,目前绝大多数城市老年人的经济赡养基本不成问题,但他们晚年生活的孤寂寞却是不容忽视的。可见,家对老年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倡家庭养老正是为满足老年人这一自身特点的需要。
家庭养老的现实可行性
在我国,历来有敬老、尊老的优良传统和家庭养老的制度与风尚。 “反哺”的习俗仍然是我国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在家庭中晚辈对长辈的赡养、照料是天经地义的事;多数老人仍以能同子孙一起生活为最大的幸福和享受;社会仍以孝敬长者、赡养老人为高尚品德。所以,家庭养老的存在与发展仍有思想基础。家庭的外在性质主要源于西方文化的渗入以及西方家庭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未使我们抛弃本知所固有的社会文化牲。因此,无论是传统大家庭,还是现代的核心家庭,只要家庭存在,家庭的养老功能就不会消失。
目前,我国的社区建设,充分发动各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及有关职能部门,把尊老、爱老、养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开展。我们潞安集团坚持 “三关心”、“三必到”、“零距离”走访,设立服务监督台等,尽可能地为离退休老年人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2011年4月份,漳村矿组织离退休老年人开展了首届“总是春”书法展,成立了“总是春”老年艺术团。5月份,为全矿900余名离退休职工进行了免费体检。这样,老年人就能在祥和的社会氛围中安度晚年,在他们最满意的家庭环境中享受天伦之乐。
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养老的两种新形式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家庭养老模式不仅有其存在的理由,而且也有现实可行性。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必须实行改革、使家庭养老在新时期内具有新的内涵、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形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养老模式的路子。
·分而不离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加强,享受退休金的老人将越来越多,老人在经济上越来越多地摆脱了对子女的依靠。目前,绝大多数城市老人基本上达到了自养的水平,代际间完全可以互不依赖地独立生活。这是子女与老年人分居独立生活的经济基础。从实际生活看,分居可以使老年人在生活起居、饮食娱乐等各方面随心所欲、自由选择,可避免代际之间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分成了使彼此间更加依恋,子女常看望、孝敬老人,见面倍觉亲热,可增进子女与老年父平的亲密和睦程度,保持良好的代际关系。中国人不会像西方社会那样代际关系变得“淡如水”,而仍能保持代际之间密切联系的传统模式。这种中国特色的分而不离的居住方式,在我国家庭养老中是比较协调、比较完美的家庭组合新形式。
·居家养老模式
目前,我国无论城乡,大多数老年人都生活在家庭里由家人照料日常生活,这也是多数老人所期望的。但是,老龄化的加剧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执行,对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养老模式提出了挑战,许多老人无法与子女同住享受子女的劳务养老。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其基本内容是:劳务养老由社会承担,精神生活养老由家庭承担,物质方面养老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这种模式能让老人充分享受家庭的温暖。让老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靠近他们的亲朋好友和睦邻,同时开展社区老年人服务工作,向家庭提供各种设施和劳务,这样能使老年人保持晚年生活的社会性、自立性,减少因环境变化而产和的消极影响。
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大批社会福利设施一安置老年人,即使今后社会保障有了很大的发展,也要考虑到多数老年人希望在家居住的愿望。因此,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对减轻国家负担,弥补传统家庭养老的不足,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潞安集团老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