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好的阅读能力和习惯会使人受益终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阅读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阅读兴趣和自主阅读的好习惯。这样不仅在现阶段能大大提升其自身素质,更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高;体验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灵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就如何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激发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自身表情、形体动作以及直观教具等,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多感官地感知和理解语言,从而调动起阅读的热情。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和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又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学生受到了教师的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了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二、比较阅读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又如,《小音乐家扬科》和《凡卡》都是小说,都是通过描写旧时代儿童的悲惨遭遇来揭露旧制度的罪恶的,但选材不同。围绕选材的问题,学生反复通读两篇小说,便可以找到答案:《小音乐家扬科》选材于波兰,小扬科有音乐天才,却因为喜爱音乐而受到死亡的威胁;《凡卡》选材于俄国,以凡卡从农村来到城里当学徒,但仍然过着苦难的生活为材料。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了辨别,在比较中抓住了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可谓收益不少。
三、迁移阅读经验,拓宽阅读视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信息,还要引导学生与作品中展示的人、事进行互动沟通,让学生积极地去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如,在学生用比较法阅读完《小音乐家扬科》之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小扬科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他的结局会是怎样呢?学生联系课文,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展开创造性思维:有的会说他会自学成才;有的说会读音乐学院;有的说他会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发问一句:小扬科生活在他那个时代的结局和生活和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结局会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据此再次阅读课文并进行对比联想,不难得出新时代好过旧时代,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剥削制度的结论。
古人读书贵在“自得”,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作者简介:高彩虹,男,就职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教场小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班主任管理。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高;体验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灵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就如何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激发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自身表情、形体动作以及直观教具等,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多感官地感知和理解语言,从而调动起阅读的热情。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和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又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学生受到了教师的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了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二、比较阅读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又如,《小音乐家扬科》和《凡卡》都是小说,都是通过描写旧时代儿童的悲惨遭遇来揭露旧制度的罪恶的,但选材不同。围绕选材的问题,学生反复通读两篇小说,便可以找到答案:《小音乐家扬科》选材于波兰,小扬科有音乐天才,却因为喜爱音乐而受到死亡的威胁;《凡卡》选材于俄国,以凡卡从农村来到城里当学徒,但仍然过着苦难的生活为材料。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了辨别,在比较中抓住了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可谓收益不少。
三、迁移阅读经验,拓宽阅读视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信息,还要引导学生与作品中展示的人、事进行互动沟通,让学生积极地去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如,在学生用比较法阅读完《小音乐家扬科》之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小扬科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他的结局会是怎样呢?学生联系课文,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展开创造性思维:有的会说他会自学成才;有的说会读音乐学院;有的说他会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发问一句:小扬科生活在他那个时代的结局和生活和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结局会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据此再次阅读课文并进行对比联想,不难得出新时代好过旧时代,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剥削制度的结论。
古人读书贵在“自得”,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作者简介:高彩虹,男,就职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教场小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班主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