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碳复合结构对锂离子电池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52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过程中的晶硅切削废料为原料、以壳聚糖(Chitosan,CTS)为碳源,通过液相包裹和低温热解工艺制备了具有较大孔隙的硅/硬碳复合材料(Si@CTS).对比研究了Si@CTS及Si@CTS混合石墨后(Si@CTS/G)分别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具有孔隙和互联结构的Si@CTS负极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到1672.8 mAh/g,首次库伦效率达到了84.45%;在循环100圈之后Si@CTS放电比容量保持在626.4 mAh/g.进一步,将Si@CTS作为高容量活性物质添加至石墨中,研磨混合后制得的Si@CTS/G复合负极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在循环100圈之后放电比容量为698.1 mAh/g,对高容量高稳定性硅碳负极批量化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报道了2种浙江省叶附生苔类植物新记录种:陈氏唇鳞苔(Cheilolejeunea chenii)和钝瓣唇鳞苔(Cheilolejeunea obtusilobula).标本采自浙江省庆元县淤上乡高山湾村,其中,陈氏唇鳞苔在中国分布区极为狭窄,是一种特别稀有并被认为最先应该进行保护的种类.对这2种叶附生苔的形态特征、分布及生境进行了简要描述和讨论.鉴于该2种叶附生苔并未处在保护区保护范围之内,还对叶附生苔类植物的就地保护措施提出了新的思考.
采用间苯二酚-甲醛为碳源,三聚氰胺为氮源,以NaOH为蚀刻剂,成功合成氮掺杂碳包覆的蛋黄壳结构硅(Si@void@N-C)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对样品进行XRD、SEM和X射线电子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电化学测试等表征及测试.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蛋黄壳结构的Si@void@N-C复合负极材料.同时,该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以0.1 A/g的电流密度进行充放电,首次容量可达1282.3 mAh/g,经过100次循环后,其比容量仍高达994.2 mAh/g,其容量保持率为77.5%,表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