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传统运行模式向数字化模式转型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面对数字图书馆带来的冲击和挑战,高职院校图书馆要积极进行技术革新,丰富数字化资源,培养适应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积极适应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图书馆; 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58.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20-0043-0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的新时代,通讯和网络技术、存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多媒体等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统图书馆日益朝数字化方向发展。这是21世纪世界各国图书馆网络化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必备条件之一。数字图书馆发展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适应这一形势,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加快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步伐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与特征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新生事物,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于是,数字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通过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为读者提供有效服务。主要特征表现在:
1.信息储存空间小、不易损坏。
传统图书馆在管理中常常遇到的难题就是:纸制资料储存空间大,占地面积也多,而且资料多次查阅后就会磨损,因此,一些原始的比较珍贵的资料,图书馆一般不愿外借,读者很难看到。数字图书馆就避免了这一问题。数字图书馆是把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非常便于长期保存。
2.信息查阅检索方便。
传统图书馆图书资料的查阅,需要经过检索、找书库、按检索号寻找图书等多道工序,繁琐而不便。而数字图书馆都配备在电脑查阅系统,读者通过检索一些关键词,就可以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不必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见面,而只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联系,图书馆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用户也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登录至数字图书馆的主页,随意浏览、查询、下载、打印有用的信息。
3.远程迅速传递信息。
传统型图书馆位置固定,读者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去图书馆的路上。数字图书馆则可以利用互联网迅速传递信息,读者只要登录网站,轻点鼠标,即使和图书馆所在地相隔千山万水,也可以在几秒钟内看到自己想要查阅的信息,这种便捷是传统图书馆所不能比拟的。
4.同一信息可多人同时使用。
众所周知,普通图书馆因为读者对象与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为少数人服务,一本书一次只可以借给一个人使用。数字图书馆则可以突破这一限制,一本“书”通过服务器可以同时借给多个人查阅,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数字图书馆扩大了读者的范围,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以任何身份进入图书馆自由查询。
二、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及探索
高职院校在我国发展不过20多年的历史,其图书馆起点低,文献收藏有限,以手工化操作为主,难以适应数字化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尽快实现其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模式的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革新是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以技术革新为前提,否则要实现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句空话。因而,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技术含量,促进管理的现代化和数字化。具体来说,数字图书馆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等。提高图书馆硬件的技术含量很重要,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建立多媒体阅览室和电子化期刊阅览室,为数字化建设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人力资源开发是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这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图书馆只有培养出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数字图书馆顺利运行。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必须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引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条件,离开数字化资源建设,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就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社会资源馆藏化。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职院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读者使用。图书馆馆藏资源包括大量印刷型图书和缩微资料、视听资料、机读资料等非印刷型文献。面对海量的文献信息,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网罗所有的文献信息资料,因此,高职院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要求在文献资源共建时,摒弃“大而全”的建设观念,取消某些不必要的购书支出,保证藏书质量,建立特色馆藏,构建区域性文献资源体系。根据学校的学科特色,选择重点学科作为特色资源建设对象,尽可能搜集有关该学科的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力保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走文献资源建设特色化、专业化的道路。
总之,高职院校图书馆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充分运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结合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作者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史小今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图书馆; 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58.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20-0043-0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的新时代,通讯和网络技术、存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多媒体等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统图书馆日益朝数字化方向发展。这是21世纪世界各国图书馆网络化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必备条件之一。数字图书馆发展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适应这一形势,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加快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步伐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与特征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新生事物,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于是,数字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通过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为读者提供有效服务。主要特征表现在:
1.信息储存空间小、不易损坏。
传统图书馆在管理中常常遇到的难题就是:纸制资料储存空间大,占地面积也多,而且资料多次查阅后就会磨损,因此,一些原始的比较珍贵的资料,图书馆一般不愿外借,读者很难看到。数字图书馆就避免了这一问题。数字图书馆是把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非常便于长期保存。
2.信息查阅检索方便。
传统图书馆图书资料的查阅,需要经过检索、找书库、按检索号寻找图书等多道工序,繁琐而不便。而数字图书馆都配备在电脑查阅系统,读者通过检索一些关键词,就可以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不必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见面,而只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联系,图书馆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用户也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登录至数字图书馆的主页,随意浏览、查询、下载、打印有用的信息。
3.远程迅速传递信息。
传统型图书馆位置固定,读者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去图书馆的路上。数字图书馆则可以利用互联网迅速传递信息,读者只要登录网站,轻点鼠标,即使和图书馆所在地相隔千山万水,也可以在几秒钟内看到自己想要查阅的信息,这种便捷是传统图书馆所不能比拟的。
4.同一信息可多人同时使用。
众所周知,普通图书馆因为读者对象与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为少数人服务,一本书一次只可以借给一个人使用。数字图书馆则可以突破这一限制,一本“书”通过服务器可以同时借给多个人查阅,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数字图书馆扩大了读者的范围,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以任何身份进入图书馆自由查询。
二、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及探索
高职院校在我国发展不过20多年的历史,其图书馆起点低,文献收藏有限,以手工化操作为主,难以适应数字化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尽快实现其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模式的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革新是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以技术革新为前提,否则要实现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句空话。因而,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技术含量,促进管理的现代化和数字化。具体来说,数字图书馆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等。提高图书馆硬件的技术含量很重要,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建立多媒体阅览室和电子化期刊阅览室,为数字化建设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人力资源开发是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这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图书馆只有培养出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数字图书馆顺利运行。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必须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引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条件,离开数字化资源建设,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就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社会资源馆藏化。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职院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读者使用。图书馆馆藏资源包括大量印刷型图书和缩微资料、视听资料、机读资料等非印刷型文献。面对海量的文献信息,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网罗所有的文献信息资料,因此,高职院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要求在文献资源共建时,摒弃“大而全”的建设观念,取消某些不必要的购书支出,保证藏书质量,建立特色馆藏,构建区域性文献资源体系。根据学校的学科特色,选择重点学科作为特色资源建设对象,尽可能搜集有关该学科的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力保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走文献资源建设特色化、专业化的道路。
总之,高职院校图书馆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充分运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结合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作者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史小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