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评价的五个“走向”

来源 :中学语文·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hu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习作评价提倡要回归指导学生的“学”,指导学生的“写”,指导学生的“改”。在中学作文教学评价中,要关注习作主题要素,靶向教学支架,设计结构化任务,让习作评价指向习作内容与学习内容的“互证”,实现习作评价序列化,评价方法结构化,评价思维进阶化,从而提高中学生习作能力。
   关键词 习作评价;习作教学;写出人物精神
  随着统编版教材使用的不断深入,广大一线教师已经初步达成了作文评价要回顾学生的学作文、写作文、改作文。作文评价是在单元学习基础上,对写作要素的不断回环运用,基于单元习作目标进行的习作教学过程之一。但聚焦当下中学习作课堂,依然还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一是过于关注“方法”而忽视“内容”。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常常从提高分数的角度进行习作技巧的传授,忽视习作内容的甄别与选择,造成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景象;二是过于关注“辅导”,而忽视“体会”。写作是学生个性化的言语转换过程,不同学生通过对“象”的感受不同,表達的“言”也不同,最终达到的“意”也不一样。教学中,教师过多从“言”的角度进行辅导,忽视了学生言意转换之间的个体体会,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由“此”及“彼”的能力必然得到削弱;三是过于注重习作评价的“过程”而忽视“生长”。不少教师将习作评价的“书面形式”作为评价的主要目标,这样就失去了习作评价的原意。
  中学生习作评价需要减少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根据单元课文学习中获取的写作要素,结合单元习作主题,先自行进行写作。当学生作文完成后,教师需要根据单元习作目标,围绕学生习作中已有的水平能力,设计出指向学生习作思维进阶的讲评内容,从学生已有水平出发,提高学生习作能力。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习作讲评为例,在讲评中需要关注五个“走向”。
  一、走向习作内容的精准表达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习作一般都具有明确的习作主题。当学生作文完成后,教师要关注习作内容表达。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习作内容中,由于精神是隐性的,就需要显性的描写在将精神内核层层剥开,揭示在读者面前。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有的通过外貌描写彰显精神,有的通过语言描写刻画精神,有的通过动作描写暗示精神,有的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精神,有的通过反面描写衬托精神。在作文评价中,学生想表达的精神一般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表达的内容可能是不全面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补充素材,拓宽思路,进行内容表达的评价指导。
  如有的学生以《我的好朋友》为题进行习作表达。进入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写出人物的外在特征的能力。但是对于如何通过对人的描写突出人的精神,还需要回到单元学习中,从中找到写作源头。在单元导语中,编者旗帜鲜明的指出:“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在第一课《邓稼先》中,课后作业第一题,安排了“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复细读,再想一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思考探究内容;在第二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中,从题目就明确指向了“言”和“行”,课后习题安排了“本文在叙说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第三课《回忆鲁迅先先生》则是通过批注的形式,从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角度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孙权劝学》是通过人物的前后变化对比表现人物品质的。姜树华在《言意共生:指向人的语文学习》一书中指出,写作内容的精准表达,是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对这些课文中蕴含的写作要素的分析,在教学中,就需要回到文本,找到写作的具体指向,实现写作内容的精准有度。
  二、走向习作评价的结构序列
  习作评价一般发生在习作完成中与完成后,如果习作评价过程过于“碎片”,则影响学生的整体言语思维发展。习作评价环节多,讲评细,学生用于写作文的时间就少。基于此,在习作评价的过程中要走向结构化。
  如在“写出人物的精神”习作评价中,主要抓好三个要素。一是抓住典型细节,主要评价习作中是否有指向人物精神的细节描写,如通过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来凸显人物的精神品质;二是要看是否借助写作手法表现精神品质。如通过强调、对比、衬托等方式,将人物的精神品质烘托出来;三是看是否运用抒情、议论的方法对人物品质进行评价。紧紧扣住这样的评价要素,一般就能够准确判断出习作的表达水平了。
  黄厚江老师指出,习作教学不仅要看到老师的“教”,还要看到学生的“学”。习作评价,就是“看到”学生的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结构化的形式呈现的。习作评价结构化,首先要从习作目标中发现目标层次,作为结构的基础。在本次习作中,所写内容指向“人物的精神”是基础,即本单元的习作内容要围绕反映“人物精神”作为表现载体;其次,要从学生的能力水平中发现习作进阶的目标层次,作为结构的逻辑起点。进入中学,学生对于一般的写作方法都基本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学生言语发展能力,进行能力的整合;最后,要从评价的效度出发,设计出直接指向单元习作核心要素的内容,围绕习作内容,厘清写作要素,设计核心的习作目标,让学生自由表达,充分表达,这样再来评价,必然是环环相衬,实现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走向习作的学生自主评价
  学生进行习作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言”和“意”再次发生的过程。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从“言”到“意”的过程,中间建构的桥梁是“象”。即学生读到文本中的“言”,如描写邓稼先、鲁迅、闻一多的,学生读到这些语言的时候,头脑当中就建构了“象”。“象”可以是人象、物象、景象、事象,在本单元中,以“人象”为主,学生通过对这些“象”的建构,产生了“意”,即人物的精神品质。而习作的过程与阅读正好相反,是一个从“意”到“言”的过程。如学生以“我的好朋友”为题,首先学生确立的“意”有好朋友的诚实、好朋友的有爱心、好朋友的爱劳动等;有了这些“意”,学生就需要去“成象”。有哪些画面、哪些镜头、哪些场景、哪些细节能够表现这些“意”,当学生头脑当中逐渐清晰了这些“象”,最后用“言”去表达。这样的思维过程是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基本逻辑结果。   走向习作的学生自主评价,就是要回到这种逻辑结构,让学生清晰“言”“象”“意”三者的存在意义与价值,让学生围绕这些意义与价值进行自我评价,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打通后,习作就能够基本符合写作要素了。当然,学生的自主评价除了自我评价,也包含同伴的评价;可以是言语的描述,也可以的结构的推论;可以是正面的点评,也可以是不足的探讨。对于初中学生,如何正确评价一篇文本,还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帮助。教师可以设计出指向习作能力表达的表格,根据不同项目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有据可依,有标可循,不断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如在《我的好朋友》为题的习作自主评价中,教师首先出示评价目标:一是习作表达的“意”是什么,即能否读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二是习作内容中的“象”是什么,即所列举的事例,进行的描写,呈现的细节,是否都指向了“意”的表达;最后看习作内容中的“言”,言语是否准确,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结构是否合理,议论与抒情是否到位,让学生根据这些要求来评价。在习作评价中,教师是评价的设计者,学生的评价的参与者,通过自主评价,能够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四、前置习作讲评的基本练习
  常态的中学习作课堂,习作讲评是在学生习作完成后进行的,优点在于能够针对学生习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点拨、提醒。不足是学生原有的习作认知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讲评是对学生习作进行一个“复盘”的过程,教师需要将讲评的过程前置,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提高习作水平。
  如在“这样的人让我 ”为题的习作中,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回忆在社会生活当中,遇到了哪些人,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由于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对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都有着基本的价值判断。这就需要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结合书本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前置的习作讲评练习。在学习《邓稼先》的时候,围绕回忆性散文的文体属性,从人物传记角度入手,让学生结合张爱萍将军的挽联了解邓稼先的品质。然后让学生回忆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哪些人具有这样品质。可以引导学生从抗击疫情的角度,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英雄,英雄也是身边的平凡人。让学生尝试找到身边的普通人与邓稼先先生的品质相同点,然后再去找到不同事迹表达的路径,然后写一个习作小片段。有了之前的读写链接的经验,学生在单元习作中,自然就“有米下炊”。在学习《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作者臧克家运用了很多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教师也可以将习作要求中的“细节衬托品质”的习作要素学习前置,在本课学习中,让学生找出文本中的细节描写,通过反复阅读这些细节描写,感受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做了就说,言行一致”的英雄本色。教师还可以通过补充阅读梁晓声《我的母亲》中细节描写等阅读文本,让学生了解细节描写的方法,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细节刻画,去表达人物的精神品质。
  前置讲评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建立在文本学习基础上的读写结合,是依托于学生言意共生的言语表达,是从“言”到“意”的思维进阶。当前置的学习完成后,在单元习作的时候,学生自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从而走向自由表达。当学生在整个习作完成后,教師要再次回到习作评价的过程中,就需要再次回到课文,用课文中的写作“例子”作为习作能力的发起点。讲评结束后,学生会对照自己的习作,结合讲评要点,对标修改。这个时候,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修改,只有经历了修改后的前后对比,才能够发现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
  五、走向对学生写作本体的夸赞
  在通常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注重对习作的表扬。这样的表扬指向了习作本体,学生能够发现习作当中的恰当表达,准确定位,精准用词,运用各种方法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但我们也需要注意,在习作评价中还需要走向对学生写作本体的表扬。
  习作的过程需要兴趣的激发,需要写作对象本身得到激励。在习作评价中,教师除了做好对习作本体的评价之外,还需要对写作本体进行评价。如在《我的好朋友》习作完成后,教师根据习作内容,让作者和他的好朋友走到讲台前,让他们再次分享好朋友的二三事,在讲述中,很多细节得到补充,很多素材得以挖掘,很多场景得以再线,很多精神得以弘扬。这样的评价,既关注到了习作内容,更关注到了作者的表达思维,也关注到了写作对象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再如《争论》为题的习作中,教师预设了“核酸检测排队中,不戴口罩的排队者与志愿服务人员争论”的场景,教师通过视频,让学生根据当时争论对象的不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了志愿服务人员坚持原则的精神品质。在评价中,教师就可以围绕写作本体进行评价。如“通过你的作文,在对比、衬托中我们感受到了志愿服务人员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坚持原则的精神。我想,你在生活中一定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才能把这样的场面写清楚、写具体、写生动”。在这一评价过程中,教师除了从“方法”的角度进行了简单的评价,更是从“素养”的角度着眼于评价中的立德树人。
  学生习作兴致勃勃,喜欢习作讲评课,就需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与认知特点,从习作本身出发,让学生在不断对习作认知中获得新的动力,从习作写作本体出发,让学生自我获得成就感、喜悦感,不断正面强化写作兴趣。刘祥老师曾对语文老师说过:写作,为了记录我们的思想;写作,为了反思我们的行为;写作,为了提升我们的能力;写作,为了提炼我们的精神。学生习作和老师写作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从中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夸赞学生的语言组织,夸赞学生的课外观察,夸赞学生的读写结合,夸赞学生的语文生活,让学生在“各美其美”中养成写作、修改的习惯。
  总之,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学段、不同单元、不同学习对象的习作评价方式各不相同,重视在习作评价中回归学生的“学”,回顾到单元文本的学习,是评价的前提;在习作评价中,回到单元写作要求,根据“写作实践”的要求,关注单元写作主题要素,靶向教学支架,设计结构化人物,以五个“走向”为纽带,不断促进学生习作内容的优化,习作主题的聚焦,习作能力的发展,靶向学生写作素养的高阶发展。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仪征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写作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定要紧扣核心素养,统筹安排教学。在教学策略上,以论述文写作为主线,以其文体为副线,双线并抓,整体推进,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双重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 选择性必修;写作教学;实施路径  关于语文选择性必修课文应该怎么教?许多人都在研究,而且成果也较多,有的直接就可以借鉴。而关于写作教学,研究的人却非常
期刊
摘 要 语文作为母语教学学科承载了“立德树人”的使命。高中生在自媒体来临、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当下,思维明显呈现情绪化、浅显化、片面化、简单化的倾向,理性精神的缺失成为了这代学生的显著特征,而理性精神又恰是现代公民应当具有的一种基本公民素养。尤其在疫情期间,学生们更是被真假难辨的信息裹挟。本文立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结合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媒介”单元,设计基于互联
期刊
摘 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通过语言的运用,获得思维的发展及思维品质的提升,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指归。近年来宜昌市中考试题开始注重考查思维能力,并寓学于考,以考试为载体发展思维素养。本文以近三年宜昌中考试题为例,从打破惯性,发展创造思维;解构矛盾,发展辩证思维;勾连生活,发展形象思维等三个方面对指向思维素养的中考试题进行述评。   关键词 宜昌语文中考;创造思维;辩证思
期刊
摘 要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三单元中,有四部外国小说作品的节选。《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的是作品的第十一章“独自谋生”,如何通过这一章的细读了解人物形象,又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把握小说的主题。本文试图通过绘制人生轨迹、填充图表、编写词条、拓展阅读等情景任务的设置来驱动学生完成专章精读和整本书联读。   关键词 《大卫·科波菲尔》;文本细读;主题辐射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三
期刊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教育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虚拟学习社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虚拟学习社区不同于其他网络平台,它更加注重于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生态环境,使社区成员间相互合作、共同学习,从而构成一个具有自我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学习共同体。那么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评价体系,促进学习者更好的学习,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现状,本文采用了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根据虚拟学习社区的特点和已有的学
摘 要 大单元视域下要求“教”“学”“评”做到一致性。因此,基于这三个教学过程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的要求,作为教学环节中重要一环的“评”必须与教师教、学生学的向度和维度保持高度一致性、关联性,才能真正落实大单元教学的理念,才能保证“教”“学”“评”的有效,更好地达成单元教学目标,正确深入理解大概念,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大单元教学;教学评;一致性;向度与维度  当前,大单
期刊
摘 要 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是学生考场上极易失分的题目,很多学生解题时由于文本阅读能力不强,只能过度依靠选择题的文字信息来读诗,做题时极易掉入出题老师的设误陷阱。要纠正学生这种粗陋的解题方式,必须切实提升他们阅读古代诗歌的能力,指导他们根据选项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指向性阅读,借助解题所需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切实提升解题的准确率。   关键词 文化传承;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必备知识;关键能力  诗歌
期刊
摘 要 《壶口瀑布》作为一篇典型的游记散文,游踪明确,文脉清晰,语言典雅,文章通过极具表现力的词语的反复出现以强化借物喻人的表达效果。据此,笔者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要求学生围绕“关键词”通过圈画、归纳、整合的方式来完成梳理文脉、概括特点和感悟精神三个课堂任务。这样既让学生明确了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和阅读方法,又对简洁典雅的文学语言进行了扎实有效地咀嚼品析,实现了游记散文单元从“这一篇”到“这一类”的
期刊
摘 要 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标准、统编教材、课堂教学、考试评价体系,凸显了整本书阅读在新时代语文教育的重要地位,标志着阅读时代的全新开始。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师应当依据课标教材、文本特点和学情诊断,统整课程教学设计,提供多种阅读策略引导师生从自然意义的阅读主动走向课程意义的阅读,在思辨中体悟“这”本书的精神内核与现实意义,汲取做人的养料。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价值旨归;实现路径;《骆
期刊
摘 要 《谏逐客书》作为一篇随事谏诤、议论政务的奏疏,是交际语境写作的典范之作,充分展示了李斯于危难中力挽狂澜,成功劝服秦王收回成命的“善说”之才。   关键词 交际语境;《谏逐客书》;善說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文中曾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1]他的《谏逐客书》不仅代表了其个人文学成就,更在秦王朝的文学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芒。作为一篇随事谏诤、议论政务的奏疏,该文写于外有秦宗族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