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丹参素通过血眼屏障的能力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方法实验研究。72只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6只) 、血浆组 (6只,再分为10个亚组,每亚组6只,对应给药后10个时间点) 及房水组 (60只) 。对照组0.85%生理盐水20 ml静脉注射,其余两组静脉注射不同浓度的丹参素,于注射后不同时间取血浆和房水,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丹参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采用DAS2.0版药物代谢动力学
【机 构】
:
150001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150001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150001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150001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丹参素通过血眼屏障的能力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方法实验研究。72只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6只) 、血浆组 (6只,再分为10个亚组,每亚组6只,对应给药后10个时间点) 及房水组 (60只) 。对照组0.85%生理盐水20 ml静脉注射,其余两组静脉注射不同浓度的丹参素,于注射后不同时间取血浆和房水,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丹参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采用DAS2.0版药物代谢动力学软件进行房室拟合,并计算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结果丹参素血浆质量浓度符合三室模型。消除半衰期为5.661 min,峰浓度为727.29 mg/L,达峰时间为0 min,清除率为0.797 L·min-1·kg-1。房水质量浓度符合二室模型,消除半衰期为147.663 min,峰浓度为38.62 mg/L;达峰时间为25 min,清除率为3.476 L·min-1·kg-1。对照组血浆、房水中未检测到丹参素。
结论丹参素静脉注射后可以通过血眼屏障,在房水中消除较慢,并且能长时间在房水中保持一定浓度。 (中华眼科杂志,2013,49:835-840)
其他文献
目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 (IOL) 植入术已成为治疗白内障的主流技术。为了进一步提高白内障术后的视觉质量,散光型IOL (Toric IOL) 已经应用于临床。Toric IOL为角膜散光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提供了机会。而在临床应用时,眼科医师只有关注更多细节之处,才能改善术后视觉质量,不断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中华眼科杂志,2013,49:392-394)
目的探讨紫外线A (UV-A) -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 (CXL) 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13例 (22只眼) 进展期圆锥角膜,表面麻醉下去除角膜中央8mm范围内上皮,0.1%核黄素溶液 (20%右旋糖酐作为溶剂) 每3 min滴1次,时间30 min,然后使用370 nm UV-A照射30 min,能量为3.0 mW/cm2。平均观察 (15.23±3.39)
目的探讨实时虹膜识别引导的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 治疗近视性散光的准确性、稳定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接受实时虹膜识别引导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近视性散光患者136例 (249只眼),按术前柱镜度数分为3个组:低度组106只眼 (-0.75~-1.25 D),中度组89只眼 (-1.50~-2.25 D),高度组54只眼 (-2.50~-5.00 D)
光动力学疗法 (PDT) 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在眼表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PDT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和促进组织修复功能的研究深入,PDT逐渐应用于临床上治疗感染性角膜病。本文就PDT的作用原理、灭菌作用及其在感染性角膜炎治疗中的应用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中华眼科杂志,2013,49:758-761)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ACG) 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 的防治是我国眼科防盲的重点。PACG符合以人群为基础的筛查要求,已被纳入我国的十二五防盲计划,POAG应以加强机会性筛查为主。目前已形成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青光眼防治适宜技术,尤其是PACG的适宜技术,已在试点区域完成评价,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应该遵循通过大医院的研发、评价,然后在试点区试用、进行成本效益的分析,最后在全国
目的探讨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远期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3年3月至2009年3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31例 (62只眼),所有患儿均接受了同期双眼白内障吸除、后囊膜切除及前段玻璃体切除手术,术后进行密切随访,对末次检查时的单眼视力、双眼视力结果进行统计,并对患儿末次随访时的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与随访时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