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尘

来源 :中国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unh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小可作为一代大师李可染之子,在众多20世纪大艺术家的膝边长大,从小耳濡目染,从事中国画创作似乎是他不可抵抗的命运。他在面对前辈们留下的宝贵艺术财富的同时,也承受着众人殷切的期盼,这对他来说既是一种压力,又是一种动力。在水墨表现再次受到质疑的时代背景下,李小可作为大师的后人,传承好前辈手里的接力棒,挖掘具有时代意味的水墨画,并表现出新的可能性,是他近乎一生的探求。
  李可染曾说:“像我近40岁的人,如果不向传统学习,不向前辈艺术家学习,使传统中断,就是犯历史性的错误。”他从齐白石、黄宾虹二师与前辈先贤手中成功地接下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接力棒。历史证明,在李可染等人的努力探索中,中国山水画从展现文人趣味为主发展到拥有了面向现实生活的社会性。
  在多元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李小可也用自己的艺术向父辈大师们证明了他学到的不是他们的样式,而是他们的精神与态度。如同李可染从齐白石那里学到的是艺术之“道”一样,这确乎也是一种传承。李可染在回忆齐白石作画时表示,齐白石在画中总爱落款“白石老人一挥”,实际上他在任何时候作画都是极为认真、谨慎的。这种对艺术一丝不苟的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李可染,致使他到了晚年也会像小学生一样练习基本功,并发出了“七十始知己无知”“实者慧”这样的感叹。当然,李可染这种“苦学派”的从艺态度与原则也成了李小可的座右铭。
  每一次的青海或西藏之行,对一个常年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来说都是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考验,李小可在第一次去黄河源头时就差点丢了性命。那一次,在极度缺氧的状态下,他高烧不退,危在旦夕,好在靠着顽强的毅力和信念硬撑了下来,最终徒步走出了险境。不过,这一险境初体验并没有吓倒李小可,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从那之后,他三十多次前往青海、西藏等地采风、写生,创作出了大批西藏题材作品,西藏也成了他的精神家园。“我企图走得更近,可它永远在远方……”这是李小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折射出了他内心对西藏的无限热爱与追求。西藏就像恋人一般,让他魂牵梦绕,难以释怀。
  以李小可的西藏题材作品《春月》为例,它虽然会让人联想到李可染的《人在万点梅花中》,但李小可的观察视角和表现形式还是独树一帜的。从《人在万点梅花中》可以看出,李可染的观察方法还是沿用了前人的视角——鸟瞰式。观赏这幅画作,观者仿佛飞腾在半空中,游弋于山水之间,俯视着世间万物,极富诗意气息。李小可在另外一幅作品《春月》中,又采用了恰恰相反的观察视角,即仰视——他进行艺术表达的特殊视角。之所以有着这样的特殊视角,与李小可的生长环境和性格密切相关。一方面,他从小生活在艺术大师身边,眼前的艺术泰斗在他年幼的心中埋下了不可超越的种子。他对老艺术家们的恭敬和崇拜之情是刻在骨子里的。对于他来说,中国画的发展在父辈那里似乎已经走到了极致,他从没想过超越,只想着是否可以发现水墨画新的表现可能性。另一方面,他遗传了李可染谦诚的性格。“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处事理念贯穿了李小可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逮着谁学谁”。他总能从别人认为不起眼的地方找到可以借鉴的优点和精华,并在反复思考、变通后为己所用。他对大自然的眷恋与敬畏更使得他将自己放在了“天地一尘”的位置。
  除表达艺术的视角特殊之外,李小可创作时的另一个特殊之处是他的审美选择。他回忆起儿时画的《千帆图》时不禁感慨,画面中呈现出的“满”“密”就是他的审美选择,是他与生俱来的视觉偏好。基于此,《春月》的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仔细观察画面,一棵丰盈的桃树占据了画面的四分之三,双勾的桃枝穿插掩映、纵横交错,纷繁的桃色富有节奏地点厾在枝干旁,变化丰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书写性的线条与带有符号意味的点在分离、重复、交织中构成了具有当代形式意味的画面。虽然李小可偏爱“满”“密”,但其创作时对疏密关系却一点也没有忽视,比如画面中远处的雪山在天空的衬托下显现出了外形,通过传统的留白手法和寥寥几笔皴擦,与近处大片的桃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总体来说,李小可将具象与抽象糅合在一起,画面中寄托了厚重的精神内涵。在他的创作中,视觉与心理感受通过分离的符号组合起来,既从客观上展现出了自然地域特征,又具有鲜明的半抽象意味。
  李小可对色彩的高级运用,是他的一些小幅西藏写生作品能够具有现代感的首要因素。他在这些作品中大胆地使用了高纯度的蓝色染天,这在以往是没有的。不过,似乎也只有这般蔚蓝的天空才更能凸显青藏高原的纯净与辽阔。除此之外,他的每一件小幅作品都有着独特的色彩倾向与气质,无论“赭石调”还是“石青(绿)调”,都在他的笔下焕发出了崭新的生命力,生动自然地表现出了西藏地区的缤纷大美。纵观这些作品,不仅色彩丰富、饱满,而且水墨淋漓、苍劲有力,正如西藏地区浓烈鲜明的地域特点和坚毅刚悍的人文精神。在李小可的笔下,巍峨屹立的仿佛并非雪山,而是崇高的精神。那略显粗犷的笔触与线条看似无意,实则处处有意,用笔之精妙堪称心到笔到、随心所欲。
  说到这里,不妨谈一谈写生。写生是“李家山水”建立的根基。李可染正是通过写生为中国画从传统走向生活、走进自然注入了新的力量。他不仅游走于国内,而且在1957年还应邀赴德国,创作了《麦森教堂》等一系列重要作品。这幅作品是李可染對业界长期以来的“中西之争”的有力回击。事实证明,用中国的传统水墨语言表现异域风光并非不能之事,关键在于艺术家是否有发现、探索新的表现可能性的能力。正是同父亲一同写生、学习的经历,促使李小可将中国水墨与现实主义创作观念联系了起来。李小可认为,写生一定要遵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过于主观而忽视客观自然的基本特征,就会让写生变得一文不值,还会使艺术家失去敏锐感受生活的能力,无法从生活与自然中吸收打动人的情感。
  现如今的艺术家虽然大都生活在城市里,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仍会选择去乡村采风,寻找古朴的村落和人烟稀少的自然山川。他们每天面对着再熟悉不过的高楼大厦,却迟迟不敢下笔去表现,认为这些现代建筑本身太过方正,缺少变化,完全无法用中国传统的水墨形式去表达。即使有的艺术家大胆尝试表现高楼大厦,效果也难以尽如人意,比如画得非常写实,如同照片一般,毫无形式感与艺术美感。在这些艺术家看来,现代与传统原本就是矛盾的两端,很难结合在一起共同呈现于画面之上。不过,李小可却用作品《美国写生——洛杉矶现代美术馆都市一角》打破了人们的固有思维,用事实证明了中国传统笔墨的表现可能性是无穷尽的。即使没有颜色,只利用传统笔墨和宣纸,也一样可以展现高楼林立的都市风光,并且在毫无违和感的同时尽显中国水墨意境。
  如今,年过七旬的李小可依然在不停地向自然与生活学习,继续寻找水墨画表现新空间。正如他所言:“在水墨绘画领域里,我对水墨语言本身的特殊性存在感充满信心,坚守着它的存在价值。它作为一种最具特殊性的文化载体,其表现的可能性空间是无限的。我对水墨表现还始终持有坚持与开放的态度。受父亲水墨艺术的影响,学习传统,这是传承也是文化宿命,而开放就是要接受更为博大的文化经验为我所用,在对天地生机的探索发现中不断寻找出视觉形态表现关系的规律,使作品具有某種特殊性的存在意义与价值。”
  (许宏宇/李可染艺术基金会)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  需求分析  尽管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各色各样的灾难却仍然不能避免,反而是日益频发。《后天》《2012》等灾难大片演绎的极端灾情推波助澜地加剧着人们的不安全感。加强抗灾素质培养,普及应灾避险技能,帮助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建立应对灾难的本领和信心,势在必行!但是,我国现行教育内容关于有效保护生命安全、应对特殊危难时刻的教育内容却比较缺乏,传授求生知识与技能的雪中送炭型教育内容明显不足。  
摘要:射频识别(RN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但是RFID的标准尚不统一。针对RFID的特点,提出基于射频识别的计费系统设计架构,该架构通过适配器实现对RFID设备的无缝访问,并介绍软件部分的设计。  关键词:射频识别;计费系统;适配器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编辑推荐]  《楚书法史》是一部关于中国先秦时期区域书法史的史学研究专著,其内容主要是楚文化背景下的楚系文字书体及其风格演化的历史资料,以及对这一时期工具材料、形式形制、技法技巧和审美观念的变迁考察。这种考察主要从艺术学、文字学、考古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切入,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楚书法的风格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系统梳理。可以说,本书是楚文化研究领域的补白之作。  [精彩书摘]  楚金文伴随着楚
Part One 听力部分(20分)    Ⅰ. 听录音,选出你所听到的单词或词组,读一遍。(每小题1分,共5分)  ( )1. A. fantasticB. unfriendlyC. awful  ( )2. A. makeB. feelC. discuss  ( )3. A. the Great WallB. the Palace MuseumC. the Tian’anmen Square 
1961年我报考中央美术学院,被录取在中国画系人物画科。当时,正逢学校推行教育改革,提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因此所见既广,心中久伏的那份对自然山川的挚爱之情又冒了出来,而且日益强烈。在下乡实习期间,我还画了许多风景习作,写了多篇山水游记。二年级期末,从京郊山区归来,终于鼓足勇气,给山水科宗其香主任写了6页纸的长信,诉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山水画的向往,并附上自己几篇山水游记,提出转入山水画科学习
2013年3月17日晚,中国美术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美协)召开了七届五次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了《工作报告》,并提出修改意见,还对今后协会工作、中国美术发展、办好2013年的美协理事会、第八次全国美代会等事宜展开了讨论,在机构改革、学术引领、服务社会、表彰先进、设立国家艺术发展基金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具有实质意义的建议和措施。随着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文化强国战略的继续深入推进,中国的美术事业也在挑战
丁仲修  1946年生,山东省胶南市人。自幼酷爱丹青,自学绘画。进修于王明明工作室,并受教于著名画家周永家。作品曾九次入选全国性美展。多次在国内举办个人画展。有多幅作品在《美术》《国画家》《美术报》《美术之友》等报刊上发表并有专题介绍。出版有《丁仲修中国画》《山水画技法解析》《梅花图谱》等专著。  读丁仲修的山水,仿佛置身于苍茫浑沌、坚实沉厚、风云际会的深壑巨石之间,极目四野,仿佛能呼吸着大山的气
展览时间:2013.01.05 至 01.14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主办单位: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抚顺市人民政府  位于祖国东北部地区的辽宁省抚顺市,自古以来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她是满清王朝的发祥地,也是雷锋精神的故乡!“意象抚顺——抚顺优秀美术作品展”无疑是抚顺美术界、文化艺术界的一件盛事。  从筹备展览至今,历时一年有余。抚顺市的老、中、青美术家齐上阵,积极投身于创作之中,他们深入生
研究背景  随着人类对地球的不断探索,人们在原本被视为生命禁区的极端环境中发现了形形色色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统称为极端微生物,包括嗜热、嗜冷、嗜酸、嗜碱、嗜压、嗜金、抗辐射、耐干燥和极端厌氧等多种类型。极端的温度、盐度、压力环境使得微生物在基因、代谢、酶特性等方面进化具有了独特的防御机制。  南极地区气候环境极其恶劣,有世界寒极、风极和旱极之说。尤其是春季南极臭氧减少,使到达地面的辐射明显增加。南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 2001年发表研究报告《知道学生所知道》,这份报告呼吁了人们对学习进程的重视,随后各类研究者开始就各领域的学习进程进行研究,其中“力的作用与运动”是儿童科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指科学教育的大概念。但是不同地区的学生对于力的作用与运动这一学习进程可能存在差异,为了更好改进儿童的科学课堂教学及解决教师对于教学难度的困惑,上海市静安区在Alonzo和Steedl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