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一项重要的目标之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是整个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分为“一体化、三层次”,为实现“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目标,将专业实践教学划分为“三层次”和“四模块”,从专业理论课程内容的设计、实践教学系统和内容、实践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优化,提出一种工科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一体化;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对我国高等教育宏观战略的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2]。
其目的是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实践创新能力、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专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这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3-5]。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性、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将借鉴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 采用“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三层次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理论知识、发展能力与个人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以致用、与用人单位能够无缝衔接的工程技术性人才。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一个课堂中完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传授。在真实的生产工作环境中,学生首先完成理论基础的学习,然后进行实际操作认识和设计训练[6]。这种教学模式是专业教学过程实现了多位一体性,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一堂课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和工程师一体,由教师完成学生理论基础和结构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和徒弟一体,学生既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者,又是实践技能的操作者。该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和矛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在努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缩短了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迁移的过程,达到了学以致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职业教育的目的。
受我国教育背景、教育资源、教育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模式和创新模式缺乏应有的实践特性和创新特性。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普遍采用参观已建工程的方式开展实习,采用虚拟工程项目的方式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缺乏具有指导性的生产实践元素。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以下问题:
(1) 实践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够,层次性不够。传统的课堂教学侧重于理论的讲解和对理论的验证为主,而且内容的设置也局限在这方面。缺乏将同一学科的各个知识点或二级学科串联起来的实践学习和培训,缺乏让学生进行系统地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主线。这样的教学内容难以有挑战性,学生难以发生兴趣或产生求索的欲望,从而不重视实践,达不到预期目标。
(2)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联系。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离,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多是虚拟工程项目,缺乏真真的实践平台。培养内容单薄、方式单一,缺乏系统性,教学效果难以适应新时期创新性、實践性、复合型人才需求;
(3) 高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学”上,基本脱离了实际工程的设计和运行,更谈不上与科研相结合,不具备社会服务功能。
为了切实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石河子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的专业特点,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分为“一体化、三层次”。为实现“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目标,将专业实践教学划分为“三层次”和“四模块”,从专业理论课程内容的设计、实践教学系统和内容、实践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优化,提出一种工科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一体化、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应当面向当前的工科教育战略目标、着眼于未来水利工程的发展、响应卓越工程培养计划,为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才。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以下特点:实用性强,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性强,这样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实践创新为中心,突出实践培养的主导思想。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使专业教学形成连贯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率高,由于一体化实践教学将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的学习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问题,使难以觉察的事物能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认识工程结构的能力、提高实践认知能力。
水利水电工程“一体化、三层次”实践教学新模式,其中的一体化是指服从实践目标,以培养新世纪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宗旨,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三层次是指课程教学设置分三个层次:课堂教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课程认识实习(结构认识与学科间交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专业应用与创新)。其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一体化、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中,系统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是系统中最为基础的第一层,这里涉及到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相关的课程理论和交叉学科理论的学习;第二层为水利水电工程结构认识实习,包括水利水电工程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专业前言讲座与学术报告等活动;第三层也称为实践层,是整个实践教学的中心,包括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所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其中毕业设计尤为重要。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尽可能地贴近实际,利用多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是检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标准。 2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一体化、三层次”实践教学模块
为了使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一体化、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能顺利的执行,具有可操作性,保证 “一体化、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连续性,可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四个模块。创新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创新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校和老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有较为明确的水利工程创新实践的发展方向,有获取创新实践能力的实践项目、创新实践方法和途径。
(1) 水利创新理念模块
通过实践创新性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了解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前言动态和发展动态,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适应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发展需求。在不同的时期,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主导思想不同。例如,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与应用已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已从“大型枢纽型工程”向“农田水利工程”转变等,这些水利工作思想的转变必然推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创新培养模式转变。因此,在这一模块,要求学生和老师密切关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发展动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查阅国内外有关水利发展的前沿。
(2) 创新实践模块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现有师资力量,定期举行专题讲座和实践创新活动,例如: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以传递有关实践创新活动信息,营造浓厚的实践创新氛围。以尽最大可能创造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比赛的机会,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有关的科研和生产活动过程中,结合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生产项目,有计划地吸收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和生产活动中来,使学生有长期实践创新能力塑造和提高的机会。通过创新实践模块,锻炼并检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 长效管理机制模块
在本专业培养计划中,把完成一定实践创新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甚至是晋升攻读研究生的主要考核点,并将该模块并入到学生学籍的管理体系中,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有计划地参与各项实践创新活动或实践比赛,形成组织或参与校内、校外实践创新活动的常态化,在连续的实践创新活动中,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 考核评价模块
水利水电工程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分为两类,一类是考试类,用明确的分数评价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的能力,是否能够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另一类是非考试类,以新思想意识、动手能力、活动交流、学术报告等。用两类评价指标综合评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四个模块,促进水利水工程专业“一体化、三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发展,努力形成“以实践促创新、以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工科教学实践的新模式。
3 结语
本文结合石河子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特点,总结多年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情况,分析当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改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一体化、三层次、四模块”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一体化、三层次、四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本改革措施不仅可以用于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生,而且还可以推广至我校其他工科专业,不但可以在我校工科专业中应用,而且还可以推广至其他工科院校,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概论 [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130.
[2]张林,陶君成,孙静.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今日科苑,2006,9.
[3]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4]夏建国.基于人才分类理论审视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5]谭孝翠,毛缝银,張利.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促进资源有效利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8(6):77-78,176.
[6] 郭建富. 坚持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运用 促进一体化教学的示范辐射[J]. 教育教学论坛,2014, 7,34-36.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一体化;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对我国高等教育宏观战略的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2]。
其目的是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实践创新能力、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专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这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3-5]。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性、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将借鉴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 采用“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三层次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理论知识、发展能力与个人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以致用、与用人单位能够无缝衔接的工程技术性人才。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一个课堂中完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传授。在真实的生产工作环境中,学生首先完成理论基础的学习,然后进行实际操作认识和设计训练[6]。这种教学模式是专业教学过程实现了多位一体性,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一堂课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和工程师一体,由教师完成学生理论基础和结构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和徒弟一体,学生既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者,又是实践技能的操作者。该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和矛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在努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缩短了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迁移的过程,达到了学以致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职业教育的目的。
受我国教育背景、教育资源、教育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模式和创新模式缺乏应有的实践特性和创新特性。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普遍采用参观已建工程的方式开展实习,采用虚拟工程项目的方式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缺乏具有指导性的生产实践元素。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以下问题:
(1) 实践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够,层次性不够。传统的课堂教学侧重于理论的讲解和对理论的验证为主,而且内容的设置也局限在这方面。缺乏将同一学科的各个知识点或二级学科串联起来的实践学习和培训,缺乏让学生进行系统地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主线。这样的教学内容难以有挑战性,学生难以发生兴趣或产生求索的欲望,从而不重视实践,达不到预期目标。
(2)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联系。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离,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多是虚拟工程项目,缺乏真真的实践平台。培养内容单薄、方式单一,缺乏系统性,教学效果难以适应新时期创新性、實践性、复合型人才需求;
(3) 高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学”上,基本脱离了实际工程的设计和运行,更谈不上与科研相结合,不具备社会服务功能。
为了切实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石河子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的专业特点,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分为“一体化、三层次”。为实现“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目标,将专业实践教学划分为“三层次”和“四模块”,从专业理论课程内容的设计、实践教学系统和内容、实践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优化,提出一种工科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一体化、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应当面向当前的工科教育战略目标、着眼于未来水利工程的发展、响应卓越工程培养计划,为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才。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以下特点:实用性强,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性强,这样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实践创新为中心,突出实践培养的主导思想。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使专业教学形成连贯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率高,由于一体化实践教学将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的学习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问题,使难以觉察的事物能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认识工程结构的能力、提高实践认知能力。
水利水电工程“一体化、三层次”实践教学新模式,其中的一体化是指服从实践目标,以培养新世纪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宗旨,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三层次是指课程教学设置分三个层次:课堂教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课程认识实习(结构认识与学科间交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专业应用与创新)。其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一体化、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中,系统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是系统中最为基础的第一层,这里涉及到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相关的课程理论和交叉学科理论的学习;第二层为水利水电工程结构认识实习,包括水利水电工程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专业前言讲座与学术报告等活动;第三层也称为实践层,是整个实践教学的中心,包括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所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其中毕业设计尤为重要。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尽可能地贴近实际,利用多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是检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标准。 2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一体化、三层次”实践教学模块
为了使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一体化、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能顺利的执行,具有可操作性,保证 “一体化、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连续性,可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四个模块。创新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创新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校和老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有较为明确的水利工程创新实践的发展方向,有获取创新实践能力的实践项目、创新实践方法和途径。
(1) 水利创新理念模块
通过实践创新性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了解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前言动态和发展动态,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适应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发展需求。在不同的时期,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主导思想不同。例如,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与应用已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已从“大型枢纽型工程”向“农田水利工程”转变等,这些水利工作思想的转变必然推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创新培养模式转变。因此,在这一模块,要求学生和老师密切关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发展动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查阅国内外有关水利发展的前沿。
(2) 创新实践模块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现有师资力量,定期举行专题讲座和实践创新活动,例如: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以传递有关实践创新活动信息,营造浓厚的实践创新氛围。以尽最大可能创造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比赛的机会,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有关的科研和生产活动过程中,结合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生产项目,有计划地吸收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和生产活动中来,使学生有长期实践创新能力塑造和提高的机会。通过创新实践模块,锻炼并检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 长效管理机制模块
在本专业培养计划中,把完成一定实践创新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甚至是晋升攻读研究生的主要考核点,并将该模块并入到学生学籍的管理体系中,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有计划地参与各项实践创新活动或实践比赛,形成组织或参与校内、校外实践创新活动的常态化,在连续的实践创新活动中,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 考核评价模块
水利水电工程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分为两类,一类是考试类,用明确的分数评价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的能力,是否能够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另一类是非考试类,以新思想意识、动手能力、活动交流、学术报告等。用两类评价指标综合评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四个模块,促进水利水工程专业“一体化、三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发展,努力形成“以实践促创新、以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工科教学实践的新模式。
3 结语
本文结合石河子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特点,总结多年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情况,分析当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改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一体化、三层次、四模块”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一体化、三层次、四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本改革措施不仅可以用于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生,而且还可以推广至我校其他工科专业,不但可以在我校工科专业中应用,而且还可以推广至其他工科院校,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概论 [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130.
[2]张林,陶君成,孙静.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今日科苑,2006,9.
[3]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4]夏建国.基于人才分类理论审视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5]谭孝翠,毛缝银,張利.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促进资源有效利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8(6):77-78,176.
[6] 郭建富. 坚持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运用 促进一体化教学的示范辐射[J]. 教育教学论坛,2014, 7,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