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工厂化育秧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工厂化育秧筹备工作、把好播种关和做好苗床精细管理等方面进行介绍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以期为水稻工厂化育秧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水稻;工厂化育秧;管理技术;安徽寿县;正阳关镇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076-01
正阳关镇位于江淮之间北部,淮河南岸,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约4 666.7 hm2,主要以一季中籼稻为主,搭配种植部分粳糯稻。长期以来,正阳关镇因水稻种植水平高、农民科学种田意识强、产量高、米质优而著称,是“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先进示范镇”。
近年来,常因缺乏劳动力且手插秧用工多、成本高,而导致栽插周期长、延误农时等,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正阳关镇从2013年开始推行“水稻机插秧”,从小面积试点示范,到2016年全镇机插秧面积达到了2 000 hm2以上。水稻工厂化育秧是发展机插秧的关键环节,从铺底土、浇水、播种至覆土,均采用自动化流水线,用工少、工效高、成本低,播种质量好,播种密度大,秧苗分布均匀,标准化程度高。工厂化育秧秧苗根系盘结形成毯状,个体健壮,无病虫害,能適应机械插秧,满足高产要求。
1 工厂化育秧筹备工作
1.1 育秧工厂建设
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所需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机插秧面积)133.3 hm2,育秧钢架大棚200 m2,育秧车间200 m2,播种流水线1条、高速插秧机4台、软(硬)育秧盘5万只,水泥地坪200 m2;另外,备足育秧田、无纺布、遮阳网、农膜等。
1.2 床土准备
选择土壤肥沃,无污染的壤土(如菜园土、耕作熟化的旱地土、翻耕的稻田土等)作床土,按栽插大田面积备营养土1 500 kg/hm2,盖籽土375 kg/hm2[1]。菜园土过筛后可直接用作床土,其他适宜壤土提倡在冬季完成培肥。培肥方法为匀施腐熟人畜粪30 t/hm2(不能用草木灰)以及45% 三元复合肥600 kg/hm2,或硫酸铵450 kg/hm2、过磷酸钙600 kg/hm2、氯化钾75 kg/hm2等无机肥。冬前不能培肥的,可直接用粉碎过筛细土,在秧苗断奶期追肥同样能培育壮秧。
选择晴好天气及土壤水分含量10%~15%时(粉碎后手捏成团,落地即散)对床土过筛,要求细土粒径小于5 mm,将过筛后的细土继续堆制,用农膜覆盖,集中闷堆,使壤土充分熟化。
1.3 秧田准备
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灌方便、接近水源、道路畅通、无遮挡的熟地作秧板田,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100~150。播种前10 d精做秧板,苗床宽1.5 m,长度依据地块大小而定,秧板之间留宽20~30 cm、深20 cm的排水沟兼作管理通道,秧田外围开沟深20 cm,围埂平实,埂面一般高出床面15~20 cm。
2 把好播种关
2.1 选择优良品种
本地水稻种植以一季中籼稻为主,中熟粳糯稻为辅。在品种选择上,应重点选择生育期适中(全生育期135 d左右)、植株较矮(110 cm左右)、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有效穗数多、株型紧凑、叶片窄挺、抗倒性强、抗病性好、米质优的品种。
2.2 適期播种
根据与农户约定的插秧时间和面积,结合机械作业能力及水利条件等分期分批播种,生育期长的品种先播,生育期短的后播,秧龄控制在20 d左右,做好播种计划,做到“宁可地等苗,不可苗等地”。确定首批播种时间后,每隔5~7 d分期播种。以全生育期135 d的杂交中籼稻为例,一般播种期为5月5日至6月5日,始穗期在8月8日至9月7日,以错开抽穗扬花期高温(本地高温期一般在7月25日至8月5日),保证安全齐穗期在8月18日至9月17日(本地中籼稻安全齐穗期为9月20日)。
2.3 精量播种及移盘
杂交中籼稻每盘匀播露白种子80~100 g。播种后移至生产车间,进行叠盘暗化,将种盘20只一叠码放整齐,然后用农膜覆盖。待苗高1 cm左右揭膜,将苗盘移至秧田苗床上,摆放完成后及时灌平沟水洇透苗盘。
3 做好苗床精细管理
3.1 管控水分
水分管理上,以盘土或床土湿润为主,做到以水调气、以气促根。苗床缺水时(床土露白有微裂口,秧苗叶微卷),灌平沟水,遇高温天气特别注意预防中午高温烧苗。移栽前2~3 d排水,控湿炼苗,促进秧苗盘根[2],增加秧块拉力,便于卷秧与机插。
3.2 防治病虫草害
播种覆土后于出苗前,用33%二甲戊灵2 250~3 000 mL/hm2或42%丁噁乳油1 500~2 250 g/hm2均匀喷雾防除杂草。苗瘟在发病初期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 g/hm2喷雾防治。灰飞虱、稻蓟马用25%吡蚜酮300 g/hm2 48%毒死蜱750 mL/hm2喷雾防治。螟虫用10%稻腾乳剂450 mL/hm2兑水450 kg/hm2均匀喷雾防治。
3.3 立苗与炼苗
立苗期保温保湿,一般温度保持25~30 ℃,超过35 ℃时应揭膜降温[3];相对湿度80%以上,遇到大雨要及时排水,以免苗床积水。一般在秧苗高2 cm左右时揭膜通风换气,睛天傍晚揭,阴雨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炼苗要分步进行,逐渐由少揭到全揭,做到揭膜前浇透水。全部揭膜后要做到膜不离田,以防寒潮等不良天气。
3.4 补肥
水稻秧田期如果出现缺肥症状,可用尿素75 kg/hm2兑水7 500 kg/hm2于傍晚浇施苗床,施后喷洒清水1次,以防肥害烧苗[4]。
4 参考文献
[1] 王思柏,童孝东.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8):51.
[2] 肖富国.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J].新疆农垦科技,2011,34(2):57-58.
[3] 雷兴谊.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应用探讨[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1(3):13-15.
[4] 高先峰.肥东县一季中稻机械化育秧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3(10):40-41.
关键词 水稻;工厂化育秧;管理技术;安徽寿县;正阳关镇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076-01
正阳关镇位于江淮之间北部,淮河南岸,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约4 666.7 hm2,主要以一季中籼稻为主,搭配种植部分粳糯稻。长期以来,正阳关镇因水稻种植水平高、农民科学种田意识强、产量高、米质优而著称,是“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先进示范镇”。
近年来,常因缺乏劳动力且手插秧用工多、成本高,而导致栽插周期长、延误农时等,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正阳关镇从2013年开始推行“水稻机插秧”,从小面积试点示范,到2016年全镇机插秧面积达到了2 000 hm2以上。水稻工厂化育秧是发展机插秧的关键环节,从铺底土、浇水、播种至覆土,均采用自动化流水线,用工少、工效高、成本低,播种质量好,播种密度大,秧苗分布均匀,标准化程度高。工厂化育秧秧苗根系盘结形成毯状,个体健壮,无病虫害,能適应机械插秧,满足高产要求。
1 工厂化育秧筹备工作
1.1 育秧工厂建设
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所需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机插秧面积)133.3 hm2,育秧钢架大棚200 m2,育秧车间200 m2,播种流水线1条、高速插秧机4台、软(硬)育秧盘5万只,水泥地坪200 m2;另外,备足育秧田、无纺布、遮阳网、农膜等。
1.2 床土准备
选择土壤肥沃,无污染的壤土(如菜园土、耕作熟化的旱地土、翻耕的稻田土等)作床土,按栽插大田面积备营养土1 500 kg/hm2,盖籽土375 kg/hm2[1]。菜园土过筛后可直接用作床土,其他适宜壤土提倡在冬季完成培肥。培肥方法为匀施腐熟人畜粪30 t/hm2(不能用草木灰)以及45% 三元复合肥600 kg/hm2,或硫酸铵450 kg/hm2、过磷酸钙600 kg/hm2、氯化钾75 kg/hm2等无机肥。冬前不能培肥的,可直接用粉碎过筛细土,在秧苗断奶期追肥同样能培育壮秧。
选择晴好天气及土壤水分含量10%~15%时(粉碎后手捏成团,落地即散)对床土过筛,要求细土粒径小于5 mm,将过筛后的细土继续堆制,用农膜覆盖,集中闷堆,使壤土充分熟化。
1.3 秧田准备
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灌方便、接近水源、道路畅通、无遮挡的熟地作秧板田,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100~150。播种前10 d精做秧板,苗床宽1.5 m,长度依据地块大小而定,秧板之间留宽20~30 cm、深20 cm的排水沟兼作管理通道,秧田外围开沟深20 cm,围埂平实,埂面一般高出床面15~20 cm。
2 把好播种关
2.1 选择优良品种
本地水稻种植以一季中籼稻为主,中熟粳糯稻为辅。在品种选择上,应重点选择生育期适中(全生育期135 d左右)、植株较矮(110 cm左右)、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有效穗数多、株型紧凑、叶片窄挺、抗倒性强、抗病性好、米质优的品种。
2.2 適期播种
根据与农户约定的插秧时间和面积,结合机械作业能力及水利条件等分期分批播种,生育期长的品种先播,生育期短的后播,秧龄控制在20 d左右,做好播种计划,做到“宁可地等苗,不可苗等地”。确定首批播种时间后,每隔5~7 d分期播种。以全生育期135 d的杂交中籼稻为例,一般播种期为5月5日至6月5日,始穗期在8月8日至9月7日,以错开抽穗扬花期高温(本地高温期一般在7月25日至8月5日),保证安全齐穗期在8月18日至9月17日(本地中籼稻安全齐穗期为9月20日)。
2.3 精量播种及移盘
杂交中籼稻每盘匀播露白种子80~100 g。播种后移至生产车间,进行叠盘暗化,将种盘20只一叠码放整齐,然后用农膜覆盖。待苗高1 cm左右揭膜,将苗盘移至秧田苗床上,摆放完成后及时灌平沟水洇透苗盘。
3 做好苗床精细管理
3.1 管控水分
水分管理上,以盘土或床土湿润为主,做到以水调气、以气促根。苗床缺水时(床土露白有微裂口,秧苗叶微卷),灌平沟水,遇高温天气特别注意预防中午高温烧苗。移栽前2~3 d排水,控湿炼苗,促进秧苗盘根[2],增加秧块拉力,便于卷秧与机插。
3.2 防治病虫草害
播种覆土后于出苗前,用33%二甲戊灵2 250~3 000 mL/hm2或42%丁噁乳油1 500~2 250 g/hm2均匀喷雾防除杂草。苗瘟在发病初期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 g/hm2喷雾防治。灰飞虱、稻蓟马用25%吡蚜酮300 g/hm2 48%毒死蜱750 mL/hm2喷雾防治。螟虫用10%稻腾乳剂450 mL/hm2兑水450 kg/hm2均匀喷雾防治。
3.3 立苗与炼苗
立苗期保温保湿,一般温度保持25~30 ℃,超过35 ℃时应揭膜降温[3];相对湿度80%以上,遇到大雨要及时排水,以免苗床积水。一般在秧苗高2 cm左右时揭膜通风换气,睛天傍晚揭,阴雨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炼苗要分步进行,逐渐由少揭到全揭,做到揭膜前浇透水。全部揭膜后要做到膜不离田,以防寒潮等不良天气。
3.4 补肥
水稻秧田期如果出现缺肥症状,可用尿素75 kg/hm2兑水7 500 kg/hm2于傍晚浇施苗床,施后喷洒清水1次,以防肥害烧苗[4]。
4 参考文献
[1] 王思柏,童孝东.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8):51.
[2] 肖富国.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J].新疆农垦科技,2011,34(2):57-58.
[3] 雷兴谊.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应用探讨[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1(3):13-15.
[4] 高先峰.肥东县一季中稻机械化育秧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3(1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