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分抵不过痴迷

来源 :人生与伴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dan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的一条偏僻街道上,每天下午都会出现一位耄耋老人,戴着老花镜坐在自家门前制陶。他凝神于转动的台架,两手灵巧地运动,就像搂着一个娇柔的婴孩。再细看的话,你会发现他左手少了根小拇指。
  老人不识字,但他是本市唯一的制陶艺人,声名远播,每年都有外国人慕名前来购买他的陶器作品。画报、互联网上,也不乏对他的介绍。
  儿童时代,老人家贫,父母无力供他读书,他只能每天在田间干杂活。那里的乡野有好土,非常适合制陶器,这样的手工场有很多。耳濡目染,他对陶器产生了兴趣。可惜,手工场生产的陶器全部是生活日用品,廉价而粗糙,匠人们也没有出色的。他比葫芦画瓢,只是弄出一堆小孩子的玩意儿。
  到了少年时代,他觉得自己无法割舍对陶器的热爱,总想着造出真正的陶器。但是,这时的父母开始干涉他,认为这种雕虫小技不足以谋生。他不听话,屡屡遭到父亲的打骂。一次,父亲盛怒之下,挥铁锹砸他制陶的台架,他下意识地伸手去挡,结果左手断了根小拇指。
  父亲过世后,他没有了管束,与母亲相依为命,日日除了在田间操劳,便是坐在家门口制陶。20多岁了,还没娶上媳妇。母亲着急,托人说媒,但儿子不务正业的“陶痴”名声已经在外,没有谁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而他本人根本就不在乎。
  “文革”期间,一次市革委会搞农民艺术展览,选中他的一件作品,照片还上了报纸,这件事居然解决了他的婚姻大事——一位插队的城里姑娘倾心于他的艺术,嫁给了他。那时,他已经43岁了。
  20世纪80年代初,他随太太进城,每天还是在制陶。不同的是,他有了“市场意识”,陶器都是用来换钱的,因为太太一个人在工厂上班,难以养活全家。
  又过去十多年,他的周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他认为自己只是个制陶的工匠,别人却说他是“老艺人”。他的作品越来越走俏,被作为艺术品陈列、收藏。他本人并不觉得自己的作品值多少钱,但市场把他的作品的价格一抬再抬——有一段时间,他甚至为此惶恐:怎么,一个陶制的仙女能卖上1200元?
  他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他那些质朴、生动、精巧的作品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任何人无法复制、模仿的。他的名字开始进入报纸、电视,他本人也不时被邀请参加这个会议、那个活动……
  有人求教老人的成功经验,老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向他解释,只是说:哎呀,我这辈子呀,也就是围着这个机器转呀转的……
  是的,你围着一件事转,转呀转,转到黑发变成白发,转到地老天荒,最终,你就会转成一个圆心,世界也要围绕着你转的。
其他文献
明代永乐年间,有一个叫万咸的人,在知府手下当差。万咸特别会讨知府喜欢,会揣摩知府的心事,什么事都为知府办得十分妥帖,知府对他十分满意。有一年,知府治下的一个地方空缺一个盐运司副使,上级指定知府推荐一个人前去补缺,知府有心向上级推荐万咸,却没有立即推荐他,而是把他派到了某县去协助管理粮务。  一个月以后,他听到有人反映,万咸对人态度特别傲慢,仗着自己与知府多年的关系,不把下边人放在眼里,對县令也态度
在行军作战中,大比例尺的军用地图对指挥员来说至关重要,有时会影响一场战役的胜负。  在《三国演义》中,有个“张松献图”的著名故事。这张地图对蜀汉政权的建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红军长征途中,也有一个“龙云献图”的真实故事,让红军得以巧渡金沙江,甩掉国民党数十万追兵。  虽然龙云后来转向革命,但在长征期间发生的“龙云献图”,可不是这位地方派主动向红军示好,而是中央红军主力进入云南后故布疑阵、声东击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