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牵联合扩弓矫治8~11岁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

来源 :中国当代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S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前牵联合扩弓矫治8~11岁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南昌市第一医院收治的48例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发育正常或轻度发育过度)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年龄差异分为8~9岁组与>9~11岁组,每组24例,两组患儿均施行前牵引联合扩弓矫治,比较两组患儿头颅侧位片检查结果、恢复效果与相关生理结构变化.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6个月的下齿槽座角(SNB)、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6个月的上齿槽座角(SNA)、上下齿槽座角(ANB)、腭平面角(SN-PP)、下颌平面角(MP-FH)、上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U1-SN)测量结果大于治疗前,上下中切牙角(U1-L1)测量结果小于治疗前,8~9岁组治疗后6个月的SNA、ANB、U1-SN、SN-PP测量结果大于>9~11岁组,U1-L1测量结果小于>9~11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6个月的MP-FH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9岁组治疗后6个月的有效恢复率高于>9~11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6个月的软腭长度短于治疗前,鼻咽内径长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9岁组治疗后6个月的鼻咽内径长于>9~11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方牵引联合扩弓矫治可有效改善8~11岁患儿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但8~9岁患儿的矫治效果更佳.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分析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在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在上饶市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30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RGP组(n=15)与常规组(n=15).RGP组患者使用RGP进行视力矫正;常规组患者佩戴框架眼镜进行视力矫正.在配镜前、治疗1、6、12个月后使用标准的对数视力表评估患儿视力矫正情况.记录并比较RGP组与常规组配镜前、治疗1、6、12个月后视力水平、治疗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RGP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必然要求.医学具有自然与人文双重属性,但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内科学教师只注重分系统地讲授人体常见疾病的诊疗及预防,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忽视了医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及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在以往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融入学生价值观培养,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本文以血液病学为例,通过分析医学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梳理挖掘血液病学相关思政素材的思路,探讨思政素材在血液病学中的融入技巧和教学方法,分析评估课程思政在血液病学中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