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中国化的新境界

来源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db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实践的思维方式,对社会发展本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分别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质要求和现实要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哲学的创新,也是对人类以往发展观的反思、跨越与整合,对实现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基本任务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党风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邓小平、江泽民作为我们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领袖人物 ,都十分重视党风廉政建设 ,对这一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从理论上和
马克思去世后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高涨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机会主义派别。为了丰富马克思主义 ,给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恩格斯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再认识。
本文论述了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必要性,指出了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与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运作模式.
本文论述了邓小平的体育理论思想,阐明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市场经济为调控的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现阶段体育产业的现状.提出了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党最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
"文化大革命"过去已经整整30年了,如何正确地评述这段历史,从它一结束开始,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重要课题.作为新时期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文革"后的许多讲话和文章中
人文精神并不仅仅是一种供学者们讨论的人文知识 ,我们还必须将其体之行之 ,用于我们实际的生活 ,这样才能达到讨论的最终目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此过程中
正确理解和处理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事关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我国发展与稳定的和谐统一,现
邓小平生产力思想,是一条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中的红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这是针对党和国家在新世纪面临着更加重大的历史任务而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