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负二项分布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交通信息与安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177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分析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构建基于负二项分布的事故分析模型,探究事故数与交通特性、公路线形及路面性能间关系.鉴于传统固定参数模型难以刻画各因素对事故风险影响的异质性,引入了随机参数建模方法.结果表明:相比于固定参数负二项模型,构建的随机参数负二项模型有更好的拟合优度,且能更合理地反映各因素对事故的作用效果;将随机参数分布的均值设置为其他变量的函数形式,可进一步挖掘各因素对事故风险的交互影响;交通量、路段长度、货车比例、平曲线曲率、纵坡坡度及车辙深度均与事故数正相关,且其每增加1%,事故数分别增加0.299%,1.029%,0.093%,0.079%,0.068%和0.054%;结构强度系数与事故数负相关,其每增加1%,事故数降低0.064%;增加路缘带宽度有益于交通安全;单向3车道或4车道路段的事故数多于同等条件下的2车道路段;弯坡组合路段的事故风险明显高于单纯的平曲线路段;货车比例高的下坡路段事故风险尤其高.
其他文献
在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步伐加快等环节发挥关键推动作用的一个因素就是能源,然而,从当下世界各国能源资源的实际情况方面进行分析,日渐减少的不可再生能源,导致能源紧张问题日益加重.此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节能减排,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持续推进等目标切实实现的必要手段.工业电气生产中,基于电气节能设计出发,进而实施各种节能措施,不仅是对国家节能减排号召积极响应的充分体现,同时也利于电力不足问题的有效解决,能为工业发展、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推动作用.所以,必须要贯彻落实工业电气中的电气节能.
以某高速公路为例,分析高速公路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主要将智能管理系统设计中的系统架构思路、系统架构设计、数据采集与交换设计、系统接口设计作为研究重点,望通过加强该领域的研究,能够提高智能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建筑行业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文章从建筑设计的策略入手,谈低碳理念的必要性,以及低碳设计的原则和具体应用措施,得出,只有在设计阶段就利用低碳理念,应用绿色建筑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和新型环保建材,才能打造生态宜居的建筑空间.
主要介绍了用ABAQUS三维有限元分析拟建工程地下竖井及连通洞开挖对近距离已建地下隧洞的影响.建立新老相互结构的三维数值模型,通过计算模拟现状隧洞、拟建工程竖井开挖至设计标高后、拟建连通洞开挖完成后等三个不同阶段牛栏江输水隧洞的应力及应变情况,经计算结果分析,竖井支护设计方案是合理的,现状隧洞是安全可靠的.
两栖水上飞机起降阶段事故频发,研究其安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两栖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传播机理,基于疾病传染SEIRS模型,考虑两栖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的传播效应和延迟效应,构建了无标度网络上的两栖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传播延迟(D-SEIRS)模型,利用Routh-Hurwitz判据推导分析了模型平衡点的稳定性,求解了模型的稳态密度及基本再生数.运用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数值仿真,揭示了两栖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的动态传播规律.结果表明:网络中感染类节点的稳态密度随有效传播率和传播延迟时间的增加而增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对绿色生态理念越加关注.结合当今实际情况来看,绿色建筑设计不仅会体现在建筑设计阶段,而是贯穿绿色建筑的设计全周期.绿色化建筑设计的目标并不局限于建筑某一阶段的资源最大化或环境保护问题,而是从设计到施工、验收、运行和拆除再循环的整个生命周期,促使建筑减少能源需求和能源消耗.因此,绿色建筑理念在高层民用住宅设计中实际应用时不仅要考虑高层民用住宅建设过程中的节能降耗,还需要对后期其它阶段的相关内容进行充分整合考虑,最终完成综合性设计.
通过对相关抗震规范及书籍的对比,探究抗震参数的来由,进一步确定设计基准期不同于50年的结构其地震动参数的选取方式.
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为建筑行业的提升创造了空间.建筑行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建筑工程的安全性研究是当前的重要课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生活.为此,建筑工程施工不仅要强调施工质量,还需要注意施工安全,为人们塑造舒适的环境.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社会中施工团队的数量不断增多,对应的施工规模也有效的增大,形成了多样化的安全风险因素,威胁人们的健康.本文中,笔者就建筑安全风险展开了分析,指明了相关的安全风险因素,提出了施工过程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施工方案,希望对后续建筑安全施工积累经验.
为分析驾驶人在雾天环境下的车辆操纵行为特性及其与追尾风险的内在关系,设计并开展驾驶模拟试验,采用方差分析,混合效应模型等对晴天、雾天2种环境下驾驶人的车辆操纵行为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及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对避撞过程中行为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追尾风险间的关系进行挖掘.结果表明:雾天环境下驾驶人的车道偏移标准差比晴天环境下大20.8%,表明雾天环境下驾驶人的车辆保持能力较差;同时,驾驶人在雾天环境下为持续获得前车视野保持的车头时距比晴天条件下小0.423 s;雾天时驾驶人在追尾避撞阶段的
在人工驾驶车辆、自适应巡航控制(ACC)车辆和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ACC)车辆的行车行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跟驰模型和换道模型分别构建人工驾驶车辆、ACC车辆及CACC车辆在下匝道分流区混合交通流仿真环境,解析CACC车辆占比对混合交通流安全性的影响.选取全速度差模型、ACC跟驰模型、CACC跟驰模型分别作为人工驾驶车辆、ACC车辆、CACC车辆的纵向跟驰模型,利用随意换道模型、强制换道模型分别构建下匝道分流主线段、远近端区的横向换道模型.基于碰撞时间(TTC)、暴露碰撞时间(TET)、整合碰撞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