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校者的遗憾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lina15832583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阅书报杂志,屡见错排、漏排等失校之处,“勘误”、“更正”之类的附表也时入眼帘,打断或干扰人们阅读的兴趣。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字或一点之错漏,常使读者或百思不得其解;或正意反解,以讹传讹,误传后人。
  校对是项必须眼到心到的细致工作,稍一粗心,便会在白纸上留下难于磨灭的遗憾。谓予不信,有例为证。光绪甲辰年间活版排印的《重修常昭合志》,开卷赫然在目的竟是成书后加盖的木刻大印,上书:
  ┌─────────┐
  │ 此稿因监排印张氏 │
  │ 孟新失校致多讹字 │
  │ 俟刊正本再行审订 │
  └─────────┘此书流传至今,还将流传下去,失校者的遗憾也还要无限期地继续下去。
  话又说回来,目前的校对工作毕竟还只能凭两眼目测,眨眼之间难免会出差错;出了差错,也未必皆要将失校者名列卷首,长此遗憾下去。但为了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校对者理应加强工作责任心,认真校核,尽量避免和减少不应有的差错。这不但是校对者的职责所在,也是对作者、读者的尊重。笔者还以为,应该在某些重要著作的后面署上校对者的姓名,这也是对校对者的劳动的尊重表示。
  
其他文献
治思想史者,多半有翻案癖,希望在自己的笔下为某一个思想人物洗出一段清白,或是为某一类思想事件洗出一段光彩。我自进入思想史这一行当,始终有一个古怪的寻踪癖,想寻找一群
With the diversion of rural policy and syste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nomic unite of family at the end of seventies in 20th century,the connatural cultural
自从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1879年提出"共生"概念,共生引起了生物学界的普遍关注。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物质组成,所以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也广泛存在于社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