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教育的成败对知识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人才储备与培养,进而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培养、发展学生干部,使他们有能力承担起共同管理学校的职责,这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之一。只有培养合格的学生干部,才能保证学生自我管理机制的有效实行,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进行。
一、新形势下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
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中的带头人与组织者,是学生的先进代表。如果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出现滑坡,那么势必不利于学生工作的进行,也会对大学教育的质量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如何认清当下高校学生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并及时的加以解决是我们迫切要研究的课题。
首先,学生干部工作能力不强,工作动机不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部分的学生干部参与工作的动机不纯。这部分学生干部主要是为了在日后的求职或者从政等方面积累资本,而将学生干部这一头衔作为其踏脚石。因此,这部分学生在日常工作中往往责任心不强,功利色彩浓重,甚至自私自利,无法将广大同学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的学生干部自然对于学生工作无甚裨益。
其次,学生干部容易产生好高骛远的心理。很多学生干部,自恃特殊的身份,自视甚高,在日常工作中不重视实际问题,一味流于空泛的理论。表现在日常的工作中就是: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学生干部本来就是权力小,任务重的工作,这种心态对于履行学生干部职责,完成学生干部工作有百害而无一利。
再次,很多学生干部官僚作风严重,自我定位也不够准确。这些学生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常常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普通学生。在日常的工作中,甚至还以权谋私,结党专权。学生干部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苦差事,而这样的心态显然无法做到为学生谋利益,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学校风气,产生更大的负面效应。
最后,很多在学生干部职位上做出优秀成绩的学生,由于受到工作影响而忽视了日常学习,这无疑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无论如何,学生总是应该以学业为主,学生干部即使承担再多的学生工作,也不能忽视自己的学业。这就要求学生干部在学习与工作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能够两者兼顾,这才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学生干部应该有的态度。
二、培养学生干部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从源头着手,完善学生干部的选拔机制
现代高校中,学生干部的产生无外乎两种途径:教师任命或者学生选拔。这两者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也存在着弊端。“任命制”产生的学生干部缺少群众基础,在同学中间缺乏威信。这必然会给学生工作造成种种困难。而“选举制”产生的学生干部虽然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是不一定具备很好的工作能力,有可能出现“任人唯亲”的情况出现。在选举中,很多能力很强但人缘一般的学生往往无法当选,而整个选举也有可能转变成一个比拼人缘的局面。因此,在学生干部的任用过程中,应该做到全面考察,综合评价。比如,将学生投票与教师任命相结合,各占一定比例。同时,也对学生干部的入选做出相应标准,例如,成绩不能低于某一水平,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等等。如果能从源头上控制学生干部的素质,无疑对于提高学生工作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二)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加强对于学生干部自身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干部,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学校应该对此做出有针对性的安排与教育,帮助学生干部很好的提高自我,充实自我,以应对学生工作的需要。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学校如果能够安排一些对于学生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不定期的为学生干部开设各种讲座、培训,那么学生干部们必然能够更快的适应工作,增强工作能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还应该组织学生干部与其他学校学生干部的进行见面、交流,这样可以取长补短,丰富工作经验,共同提高。此外,学校也不能忽视对于学生干部心理素质的培养。经常的对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培训,提高他们意志品质。他们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带领同学共同努力,解决各种难题。有目的的让学生干部参加一些户外的拓展运动也可以让他们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与自我约束的能力,这也是现在很多企业用于提高员工团队意识,培养其顽强意志的常用途径。
(三)对于学生干部的管理加以改进
最应该避免出现的便是学生干部的“终身制”,只有保持学生干部的流动性,才能促进他们在竞争中提高自己。而一潭死水似的“终身制”只会滋生他们懈怠、自满的情绪,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也不公平。另外,对于每一届的学生干部,都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让全体同学与老师共同评价他们在任期内的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这样有利于下一届的学生干部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学生干部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使命,它关系到学生工作的成败,进而影响大学教育的质量。只有采用多种途径,全面培养学生干部的各项能力,才能打造一个合格的学生干部群体,使学生干部成为学生管理中的中坚力量,为学生工作做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蒋海彬.浅谈高校大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2]娄延吉,汤兆平,黄少云,杜相,刘庆,钱燕平,王涛,李伟,陈立扬.高校学生干部应具备的五种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09(23).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学院外语系)
一、新形势下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
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中的带头人与组织者,是学生的先进代表。如果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出现滑坡,那么势必不利于学生工作的进行,也会对大学教育的质量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如何认清当下高校学生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并及时的加以解决是我们迫切要研究的课题。
首先,学生干部工作能力不强,工作动机不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部分的学生干部参与工作的动机不纯。这部分学生干部主要是为了在日后的求职或者从政等方面积累资本,而将学生干部这一头衔作为其踏脚石。因此,这部分学生在日常工作中往往责任心不强,功利色彩浓重,甚至自私自利,无法将广大同学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的学生干部自然对于学生工作无甚裨益。
其次,学生干部容易产生好高骛远的心理。很多学生干部,自恃特殊的身份,自视甚高,在日常工作中不重视实际问题,一味流于空泛的理论。表现在日常的工作中就是: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学生干部本来就是权力小,任务重的工作,这种心态对于履行学生干部职责,完成学生干部工作有百害而无一利。
再次,很多学生干部官僚作风严重,自我定位也不够准确。这些学生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常常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普通学生。在日常的工作中,甚至还以权谋私,结党专权。学生干部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苦差事,而这样的心态显然无法做到为学生谋利益,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学校风气,产生更大的负面效应。
最后,很多在学生干部职位上做出优秀成绩的学生,由于受到工作影响而忽视了日常学习,这无疑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无论如何,学生总是应该以学业为主,学生干部即使承担再多的学生工作,也不能忽视自己的学业。这就要求学生干部在学习与工作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能够两者兼顾,这才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学生干部应该有的态度。
二、培养学生干部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从源头着手,完善学生干部的选拔机制
现代高校中,学生干部的产生无外乎两种途径:教师任命或者学生选拔。这两者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也存在着弊端。“任命制”产生的学生干部缺少群众基础,在同学中间缺乏威信。这必然会给学生工作造成种种困难。而“选举制”产生的学生干部虽然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是不一定具备很好的工作能力,有可能出现“任人唯亲”的情况出现。在选举中,很多能力很强但人缘一般的学生往往无法当选,而整个选举也有可能转变成一个比拼人缘的局面。因此,在学生干部的任用过程中,应该做到全面考察,综合评价。比如,将学生投票与教师任命相结合,各占一定比例。同时,也对学生干部的入选做出相应标准,例如,成绩不能低于某一水平,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等等。如果能从源头上控制学生干部的素质,无疑对于提高学生工作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二)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加强对于学生干部自身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干部,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学校应该对此做出有针对性的安排与教育,帮助学生干部很好的提高自我,充实自我,以应对学生工作的需要。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学校如果能够安排一些对于学生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不定期的为学生干部开设各种讲座、培训,那么学生干部们必然能够更快的适应工作,增强工作能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还应该组织学生干部与其他学校学生干部的进行见面、交流,这样可以取长补短,丰富工作经验,共同提高。此外,学校也不能忽视对于学生干部心理素质的培养。经常的对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培训,提高他们意志品质。他们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带领同学共同努力,解决各种难题。有目的的让学生干部参加一些户外的拓展运动也可以让他们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与自我约束的能力,这也是现在很多企业用于提高员工团队意识,培养其顽强意志的常用途径。
(三)对于学生干部的管理加以改进
最应该避免出现的便是学生干部的“终身制”,只有保持学生干部的流动性,才能促进他们在竞争中提高自己。而一潭死水似的“终身制”只会滋生他们懈怠、自满的情绪,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也不公平。另外,对于每一届的学生干部,都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让全体同学与老师共同评价他们在任期内的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这样有利于下一届的学生干部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学生干部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使命,它关系到学生工作的成败,进而影响大学教育的质量。只有采用多种途径,全面培养学生干部的各项能力,才能打造一个合格的学生干部群体,使学生干部成为学生管理中的中坚力量,为学生工作做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蒋海彬.浅谈高校大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2]娄延吉,汤兆平,黄少云,杜相,刘庆,钱燕平,王涛,李伟,陈立扬.高校学生干部应具备的五种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09(23).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