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对社会历史的发展道路进行了细致的探索,而中国近代经历了百年沧桑,实践过很多种发展道路,最终才走上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如今,对于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如何坚定的走好这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赶超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依然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道路思想的指导。所以,对这一思想的研究和探讨,不但具有理论意义,也有深刻的时代价值。
发展道路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看成是世界各国的唯一道路,而是强调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应该采取不同的发展形式和发展道路,认为东方国家可能有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且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宏观层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弊端,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预测了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和总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是我们研究发展道路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马克思晚年关于非资本主义道路的思想,以及恩格斯对该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国家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剖析
马克思首先分析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马克思认为英国的资本主义革命起始于农业革命。在英国农村实行的圈地运动使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沦为了无产者。这些无产者大量涌入城市,形成了最初的工人阶层。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对农村居民断断续续的,一再重复的剥夺和驱逐,不断地为城市工业提供大批完全处于行会关系之外的无产者。”圈地运动是有益于资产阶级长期发展的,正如同马克思所指出的:“只有消灭农村家庭手工业,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获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范围和稳固性。”但马克思也认为,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并没有引起根本的变革,只有机器大工业才“为资本主义农业提供了牢固的基础,彻底的剥削了绝大多数农村居民,是农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完全分离,铲除了农村家庭手工业的根基——纺织和织布,这样他才为工业资本征服了整个国内市场。”由此可见,英国的农业资本主义革命道路是经过圈地运动强行剥夺小农的土地,然后又通过大工业深入农业并改造农业而建立起来的。这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农业为大工业发展提供了条件,而大工业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
与英国国情相比,“在德国还保存有早期的封建关系和后期的封建关系中的许多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可以说搅混了社会环境,使德国社会制度失去了英国发展时期所具有的那种单纯的、明显的、典型的性质”。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德国选择的是一条渐进的、以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为主线的“普鲁士”道路。德国的改革的主体是容克地主。虽然他们保留了许多封建残余,但也同时被资产阶级化了。他们的农业经营,虽然保留了封建领主的特点,却也热衷于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普鲁士”道路显然并不彻底,它在保留君主制度、贵族特权的条件下依靠容克地主对德意志进行了渐进的资本主义改革,使得封建地主经济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但是,它却符合当时德国的实际情况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而美国道路与英德不同的是,美国是在铲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已经不存在的情况下,把小农经济逐步转化为资本主义农场经济的。当然,这也取决于当时美国的特殊国情——“美国从一诞生起就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美国是由那些为了建立纯粹的资产阶级社会而从欧洲的封建制度下逃出来的小资产者和农民建立起来的。”除了这种有利的政治条件外,美国还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劳动力以及阶级条件。通过独立战争,美国彻底粉碎了从英国继承来的封建残余,为其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独立战争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南北战争则铲除了奴隶制。为集约化资本主义农业开辟了道路,也为美国提供了稳定的发展条件和更为广阔的国内市场,从而最终实现了美国的腾飞神话。
這三种发展模式各有特点,但也有其相通之处,马克思就曾明确指出:“不同的文明国度中的不同国家,不管他们的形式如何纷繁,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具有某些极重要的共同特征。”那就是先进生产关系取代落后生产关系。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探寻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发展道路的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近代欧洲社会,他们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东方。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把东方社会的生产方式称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并指出“这些自给自足的公社不断地按照同一形式把自己在生产出来,当它们偶然遭到破坏时,会在同一地点以同一名称在建立起来,这种公社的简单的生产体,为揭示下面这个秘密提供了一把钥匙,亚洲各国不断瓦解、不断重建和经常改朝换代,与此截然相反,亚洲的社会却没有变化。这种社会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结构,不为政治领域中的风暴所触动。”东方的社会解构缺乏一种真正革命向前的变革,就是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东方社会所走的,必然是不同于欧洲社会的发展道路。其中一些国家和民族可能跨越奴隶制和农奴制而直接进入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另一些则可能跨过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前者的代表是斯拉夫民族,而俄国则具有成为后者的可能。马克思曾就斯拉夫民族的情况做过简单概述:“在现实的历史上,雇佣劳动是从奴隶制和农奴制的解体中产生的,或者像东方和斯拉夫各民族中那样是从公有制的崩溃中产生的。”而他对于俄国情况的分析则更为具体详细。马克思晚年曾提出这样的论断:“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是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但是,如果土地公有制是农村公社的集体占有制的基础,加上资本主义生产和他同时存在并给它提供大规模进行共同劳动的物质条件,那么“它可以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展道路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理论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理论是其庞大哲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方案和途径,在其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道路思想不光包括西欧的发展道路研究,也包括东方世界的发展道路研究。不但丰富了发展理论,更为发展理论指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
(二)实践价值
1、随着如“环境污染”、“人类精神的失落”等全球性问题的恶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马恩思想中寻找解决这些全球问题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发展道路思想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2、其发展理论中体现的“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有利于为不同国情的国家提供不同的、更合适自己的发展思路和问题解决的方案,体现出一种辩证的实践过程。
3、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其历史背景、发展起点、文化环境等不同,各自面临的困境也就有所不同。但是,不管如何不同,都有一些基本的共性,如:城乡差距大、贫富差距大、环境污染、资源损耗严重等问题。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世界的发展道路的探讨,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4、当前,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要想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思想为指导,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坚定不易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道路思想对当前中国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85.
[2] 叶泽雄.当代社会发展观导论[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旨意、基础与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赵凤臣(1983-),男,河南驻马店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展道路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看成是世界各国的唯一道路,而是强调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应该采取不同的发展形式和发展道路,认为东方国家可能有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且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宏观层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弊端,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预测了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和总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是我们研究发展道路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马克思晚年关于非资本主义道路的思想,以及恩格斯对该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国家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剖析
马克思首先分析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马克思认为英国的资本主义革命起始于农业革命。在英国农村实行的圈地运动使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沦为了无产者。这些无产者大量涌入城市,形成了最初的工人阶层。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对农村居民断断续续的,一再重复的剥夺和驱逐,不断地为城市工业提供大批完全处于行会关系之外的无产者。”圈地运动是有益于资产阶级长期发展的,正如同马克思所指出的:“只有消灭农村家庭手工业,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获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范围和稳固性。”但马克思也认为,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并没有引起根本的变革,只有机器大工业才“为资本主义农业提供了牢固的基础,彻底的剥削了绝大多数农村居民,是农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完全分离,铲除了农村家庭手工业的根基——纺织和织布,这样他才为工业资本征服了整个国内市场。”由此可见,英国的农业资本主义革命道路是经过圈地运动强行剥夺小农的土地,然后又通过大工业深入农业并改造农业而建立起来的。这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农业为大工业发展提供了条件,而大工业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
与英国国情相比,“在德国还保存有早期的封建关系和后期的封建关系中的许多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可以说搅混了社会环境,使德国社会制度失去了英国发展时期所具有的那种单纯的、明显的、典型的性质”。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德国选择的是一条渐进的、以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为主线的“普鲁士”道路。德国的改革的主体是容克地主。虽然他们保留了许多封建残余,但也同时被资产阶级化了。他们的农业经营,虽然保留了封建领主的特点,却也热衷于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普鲁士”道路显然并不彻底,它在保留君主制度、贵族特权的条件下依靠容克地主对德意志进行了渐进的资本主义改革,使得封建地主经济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但是,它却符合当时德国的实际情况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而美国道路与英德不同的是,美国是在铲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已经不存在的情况下,把小农经济逐步转化为资本主义农场经济的。当然,这也取决于当时美国的特殊国情——“美国从一诞生起就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美国是由那些为了建立纯粹的资产阶级社会而从欧洲的封建制度下逃出来的小资产者和农民建立起来的。”除了这种有利的政治条件外,美国还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劳动力以及阶级条件。通过独立战争,美国彻底粉碎了从英国继承来的封建残余,为其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独立战争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南北战争则铲除了奴隶制。为集约化资本主义农业开辟了道路,也为美国提供了稳定的发展条件和更为广阔的国内市场,从而最终实现了美国的腾飞神话。
這三种发展模式各有特点,但也有其相通之处,马克思就曾明确指出:“不同的文明国度中的不同国家,不管他们的形式如何纷繁,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具有某些极重要的共同特征。”那就是先进生产关系取代落后生产关系。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探寻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发展道路的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近代欧洲社会,他们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东方。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把东方社会的生产方式称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并指出“这些自给自足的公社不断地按照同一形式把自己在生产出来,当它们偶然遭到破坏时,会在同一地点以同一名称在建立起来,这种公社的简单的生产体,为揭示下面这个秘密提供了一把钥匙,亚洲各国不断瓦解、不断重建和经常改朝换代,与此截然相反,亚洲的社会却没有变化。这种社会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结构,不为政治领域中的风暴所触动。”东方的社会解构缺乏一种真正革命向前的变革,就是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东方社会所走的,必然是不同于欧洲社会的发展道路。其中一些国家和民族可能跨越奴隶制和农奴制而直接进入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另一些则可能跨过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前者的代表是斯拉夫民族,而俄国则具有成为后者的可能。马克思曾就斯拉夫民族的情况做过简单概述:“在现实的历史上,雇佣劳动是从奴隶制和农奴制的解体中产生的,或者像东方和斯拉夫各民族中那样是从公有制的崩溃中产生的。”而他对于俄国情况的分析则更为具体详细。马克思晚年曾提出这样的论断:“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是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但是,如果土地公有制是农村公社的集体占有制的基础,加上资本主义生产和他同时存在并给它提供大规模进行共同劳动的物质条件,那么“它可以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展道路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理论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理论是其庞大哲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方案和途径,在其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道路思想不光包括西欧的发展道路研究,也包括东方世界的发展道路研究。不但丰富了发展理论,更为发展理论指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
(二)实践价值
1、随着如“环境污染”、“人类精神的失落”等全球性问题的恶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马恩思想中寻找解决这些全球问题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发展道路思想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2、其发展理论中体现的“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有利于为不同国情的国家提供不同的、更合适自己的发展思路和问题解决的方案,体现出一种辩证的实践过程。
3、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其历史背景、发展起点、文化环境等不同,各自面临的困境也就有所不同。但是,不管如何不同,都有一些基本的共性,如:城乡差距大、贫富差距大、环境污染、资源损耗严重等问题。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世界的发展道路的探讨,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4、当前,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要想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思想为指导,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坚定不易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道路思想对当前中国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85.
[2] 叶泽雄.当代社会发展观导论[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旨意、基础与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赵凤臣(1983-),男,河南驻马店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