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中国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mb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与自然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追求。马克思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①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综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自然的每一阶段不合理开发,都导致自然界作出报复性的反应。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新形势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中国乃至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解决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需要唤醒人类的主体性和生态环境意识,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经济因素在形成和改变人与自然关系性质中的作用,不能离开发展经济来谈环境保护问题。当代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路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将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以及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发展型和谐的首要条件,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都必须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中得以实现。从根本上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同自身的关系。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和发展,自然生态代表着人类的根本利益,破坏自然生态就意味着破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指人应该能动地适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界互利互惠、共生共荣。一方面,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要建立在自然容许的范围之内,使之为人类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料,满足人类的需求;另一方面,人要平等地对待自然界,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促进自然界的发展。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建构发展型和谐的重要物质基础。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舒适的生活、休闲空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只能是一定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来进行。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必须维护自然界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
  我国过去三十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以过度消耗甚至透支自然资源、以某种程度上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代价的,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我国发展型和谐的建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且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现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实现经济持续發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协调统一。离开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建构发展型和谐更无从谈起。一个真正和谐发展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人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基础上。人与自然不和谐必将意味着生态破坏、生产生活环境恶化、生活贫困和社会问题丛生,整个社会将不能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既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唯一选择。
  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根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是影响发展型和谐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它可以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可以促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促进经济繁荣和持续发展,进而全面推进发展型和谐的建构。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②所以,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与自然自觉协调起来,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维护人的全面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倍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切实加大投入,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
  从当前来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一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首先就要确立生态文明观。观念转变是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先导。在资源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人们必须重新审视人类对待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对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反思。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使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③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的命运与大自然的命运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树立生态文明观,其实也就是尊重和善待我们人类自己。二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确立科学精神,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类要发展,就永远不会停止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问题在于如何开发利用和改造。这就必须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只有在科学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到按自然规律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在环境保护中求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④人们应该将自己置于大自然之中,成为大自然的受用者、看护者和建设者,而不是大自然的掠夺者。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生态建设;要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要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坚决禁止各种掠夺和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改变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努力做到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四是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位置,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5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页.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853页.
其他文献
1.背景与概况  五莲是山东省东南部的丘陵山区县,总面积14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万亩,山地丘陵占86%;小麦常年种植面积30万亩,平均单产310kg左右,干旱是制约小麦单产的主要因素。历年平均降水量767.1mm,6至9月份为雨季,有气象记录以来年降水量最多和最少值分别为1257.3mm和466.3mm ,年蒸发总量平均为1740.2mm。  旱地小麦增产节水的技术要点:(1)以深耕(松)、
【摘要】林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并且具有自然性。另一方面,林业经营成果、成熟期趋于多样化。林政管理是集林业规划、决策、组织、领导以及协调等形式于一体的活动,因此,它除了具有综合性这一基本特性外,还兼具软科学性和实践性。林政学就是研究森林资源经营、保护、利用和发展并且能够有效地实行依法治林的综合性管理科学。只有规范的林政执法才能真正做到以营林为基础,大力护林、造林,才可以永续利用。林业站现阶段的林政执法
【摘要】山楂是河南太行山区的优势经济林,近年来有关部门对山楂果树的开花结果习性,不同树龄山楂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山楂病虫害的防治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但从气候的角度对山楂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比较少。因此开展气象条件对山楂生产的影响研究,对于促进太行山区经济林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山楂种植;气象条件;影响分析;河南辉县  山楂是河南太行山区的优势经济林,近年来有关部门对山
【摘要】梨树生长重要的环境条件就是气候条件,它是决定梨树产量和品质好坏的关键,本文利用对安阳1971-2010年温度、降水资料,利用Excel的函数统计、绘制图表进行对梨树生育期的利弊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便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而安阳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光热资源丰富,土壤、生态环境适宜梨树的生产;但旱涝不均,低温、冻害时有发生,影响梨树的生产。为此,加强气候条件对梨树影响的研究及灾
【摘 要】为切实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机关作风,着力提升机关党組织为民服务的水平,本文对深入推进服务型机关党组织建设作出如下思考。  【关键词】服务型机关;党组织;建设  建设服务型机关党组织,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要求,是转变干部作风、提升机关形象的有效途径。为切实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机关作风,着力提升机关党组织为民服务的水平,我对深入推进服务型机关党组
【摘 要】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在各地人力社保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已初步建成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目前部分城乡居民仍未依法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参保资源底数不清,重复参保和中断缴费的现象并存等问题。如何推进全民社保,提高人民生活保障是当前工作的重点。本文分析了推进全民社保的重要性与现状,并探讨了推进全民社保,提高人民生活保障的措施。  【关键词】全民社保;全民参保登记;制度
【摘要】棚室甜瓜栽培选择高产早熟、抗病、含糖高、商品性好、耐运输的品种。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培育壮苗、病虫害综合防治、改进定植方法和灌水方法提高甜瓜总产量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棚室甜瓜栽培;综合栽培技术措施;提高甜瓜总产量和经济效益  1.选择优良品种  棚室甜瓜栽培要选择早熟性好、抗病性强、含糖量高、商品性好、耐运输的品种。通过近几年试种,符合这些标准的品种有齐甜系列、龙甜系列等品种。  (1
【摘要】当前我国营林工作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各级营林部门要开拓进取,狠抓落实,努力实现新时期全国营林工作的新突破。要全面落实新时期营造林各项建设任务;抓好种苗建设,确保全面完成新时期营造林任务;强化森林经营工作,巩固和提高林分质量;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营林造林的成效。  【关键词】营林造林;基础;经营方式;问题  新时期全国营林工作,要紧紧围绕上述总体目标和战略布局,调
【摘 要】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始于中国长安(洛阳),经中亚向西到达地中海地区,向南延伸至南亚次大陆,横跨欧亚大陆东西长万余公里、南北宽约3千余公里的丝绸之路,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国际政治互信为保障,以国际人文互动为基础,以国际贸易互通为目标,贯通东西方诸多层面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作为欧亚大陆的大动脉,带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并为推动和沟通古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做
1.整地施肥  1.1整地  根据土壤墒情和耙地时间,确定耙深。一般轻耙为8~10cm,重耙为12~15cm。耙耢后达到上虚下实、耙平、耙碎、耙透、耕层内无大土块,耕层内直径为5~10cm的土块不得超过5个/m2,沿播种垂直方向,在4m宽的地面高低差不超过3cm,不漏耙、不拖堆。冬季及早春耢、耙、压是保墒保苗的有效措施。在年前冻融交替时期,进行拖、耢整地,其目的是拖平地表缝隙,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