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克:少年得志 资深职高 寿超百岁
萧克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他在红四军战斗生活了近5年时间,坚持了整个井冈山时期的艰苦斗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萧克历任红一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湘赣军区红八军军长、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军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副师长、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兼晋察冀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
从简历上看,像萧克这样在红军的3个方面军都担任过重要职务的,在开国上将中间十分少见。另外,他的几个重要职务在其革命军事生涯中也都独具标志性: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最年轻的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最年轻的副师长。可以说,萧克是少年得志。
萧克还在各个革命时期与共和国元帅们有着相处共事的特别经历。他长期在朱德、陈毅、彭德怀的麾下工作,做过罗荣桓、徐向前、刘伯承的直接下级,担任过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的副手,还两次出任林彪的参谋长。
早在担任红八军军长和红六军团军团长期间,萧克便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干,独当一面地率部进行了许多战役战斗,并取得了辉煌战绩。
1933年3月5日,萧克命令红八军茶陵独立团边打边退,引诱国民党军1个团进入湘赣交界的莲花县九渡冲狭窄地带,红八军主力随后乘夜分两路向九渡冲前进,进行侧面攻击,取得了歼敌2个营,缴获4挺重机枪、大量步枪及弹药的胜利。萧克估计敌军报复心切,因此,在第二天清晨带领部队再次到九渡冲占领阵地。不出所料,国民党军急匆匆出动2个团、1个营向红军发起进攻。敌我从上午9时一直激战到中午,红军士气高昂,英勇无比,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落荒而逃。萧克挥师乘胜追击,又缴获重机枪22挺、步枪近1000支,毙敌旅长1名,俘团长以下1000余人。九渡冲之战取得了重大胜利,获中革军委的嘉奖。
1933年10月初,萧克率部占据有利地形,在湘赣交界的永新县棠市侧击敌行军纵队后部1个团及辎重队。红军以自身伤亡45人,俘敌600余人,缴获机枪5挺、步枪近500支的大胜利,一举打破了国民党军对湘赣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1934年2月3日,萧克作为师长,指挥已由红八军缩编为红六军团第十七师的全体指战员,在江西省宜丰、修水间的黄沙地区,与国民党军第六十二师第一八四旅作战。战斗中,萧克指挥所部顶着五六架敌机的轮番狂轰滥炸、俯冲扫射,依托临时构筑的野战工事,顽强抗击敌军的进攻,并不断实施反击。战至16时,红军突破敌阵地,迫使其退却。这时,萧克通过望远镜观察发现敌人在阵地上用白布设置陆空联络信号,以便飞机辨别目标。他当即组织部队也在阵地上摆置白布,诱使敌军飞机越过红军阵地上空,对溃退之敌军轰炸扫射,使其陷入混乱。萧克则指挥部队乘机攻击敌人,结果歼灭国民党军第一八四旅近1000人,缴获各种枪400余支和一批军用物资。此战使第十七师暂时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尾追与堵截,打开了北上的道路。
1934年4月5日,萧克指挥第十七师在江西省永新县沙市伏击国民党军第十五师第四十三旅。战至13时,红军将国民党军第四十三旅大部歼灭,少数残敌逃到禾水以南地区,也被红军学校和地方武装歼灭。接着,红军主力又移至沙市、澧田以北约4公里处山地待机伏敌。当日下午,国民党军6个团再次向红军发动进攻。萧克指挥所部协同兄弟部队奋勇反击,与优势敌军展开恶战。战至黄昏,歼其一部。此战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三旅,活捉该旅旅长侯鹏飞,还击溃国民党军4个团,给深入湘赣苏区的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第十七师因此受到中央军委的传令嘉奖,萧克获二等红星奖章。
1934年8月,萧克与王震率红六军团从江西永新出发,经湖南、广西、贵州,在敌人近40个正规团的围追堵截下,穿越敌境2500余公里,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历经2个月,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合。接着,两个军团一起向国民党军开展攻势作战,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敌军,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1934年11月中旬,萧克在湘西永顺县以北龙家寨地区的十万坪谷地,指挥红六军团,并由红二军团配合,以伏击、侧击的战法,對尾追而来的湘西军阀陈渠珍所部3个旅进行攻击。战斗打响后,埋伏在谷地以东毛坝附近的红二军团从正面猛攻敌军前卫,埋伏在谷地以西杉木村东山和北山的红六军团,从两侧向敌主力发起猛烈攻击。在运动中突遭猛烈冲击的敌人,虽兵多却摆不开,枪多又不能发挥火力,被红军打得晕头转向。经2个小时激战,敌军2个旅被打垮,狼狈回窜。萧克命令部队乘夜向西南追击。追击途中,又与敌军后卫旅在龙家寨北5里处的把总河激战。萧克命令一个团从右侧攻击,一个团从正面突击。不到2个小时,将敌军大部消灭。这一仗缴枪2000支,俘敌2000余人,打垮了长期盘踞湘西的军阀陈渠珍。萧克后来说:十万坪伏击战是红六军团西征以及与红二军团会师以来,扭转困难局面的一个转折点,是开辟新苏区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1935年4月中旬,萧克率部在湘西桑植县陈家河与国民党军遭遇。敌军先我开火,萧克冷静指挥部队打退了国民党军的第一线兵力,接着抓住时机,在敌溃退之际,命令部队突然反击,打到国民党军阵地的纵深,歼国民党军近1个旅,并击毙敌旅长李延龄。尔后,在桃子溪奔袭战中,萧克直接指挥2个团,仅用2个小时,就歼灭国民党军1个师部、1个旅部、1个山炮营和1个步兵团,活捉了国民党军第五十八师参谋长周植先。这一仗粉碎了国民党军对红二、六军团的第一次“围剿”,并为红军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
1936年2月19日,萧克指挥红十七师在黔西大定县城西北10余华里的将军山设伏,袭击国民党军第十三师万耀煌所部先头部队7个连。萧克以第五十一团断敌后路,第五十团从正面接敌,第四十九团侧面伏敌。战斗打响后,红军伏兵四起,步枪、机枪、手榴弹一起射向敌群。顷刻间,敌军乱作一团。仅经1个半小时的战斗,红军就将敌全歼。接着,萧克判断万耀煌肯定要来报复,决定将伏击战转变为阵地阻击战。他随即指挥部队在山上修工事,挖掩体。几天后,敌郝梦龄纵队10个团果然从将军山北侧发动进攻,万耀煌纵队6个团主力从正面向将军山反扑。两翼国民党军的轻重机枪一起向红军阵地猛烈开火,然后分两路仰攻。萧克亲临前线,指挥若定,嘱令各部,等敌人到了能投手榴弹的距离时再突然开火。经一日激战,敌军不能越将军山一步。就这样,红军坚守阵地7天7夜,迟滞了敌人的进攻行动。将军山一役,是红二、六军团在黔(西)、大(定)、毕(节)地区对国民党军作战中一次出色的战役,为红军战略转移赢得时间,意义重大。 抗日战争时期,萧克作为战略区的军事副职首长,全力协助军政主官担负开辟根据地的任务。1937年秋,他协助贺龙、关向应率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开展晋西北的游击战争,参与指挥收复7城的战役,创建了晋西北根据地。1942年5月,他又协助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开展晋察冀边区建设工作,使其荣获“模范抗日根据地”的称号。
在担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期间,萧克还独立指挥了平西、热河和冀东的游击战。在粉碎日伪军的“扫荡”战斗中,作战数百次,歼灭日伪军5500余人,巩固了平西根据地,开辟平北根据地,发展了冀东根据地,并向热南、辽西地区发展,形成冀热察辽边大块革命根据地,为以后东北的解放创造了条件。
解放战争期间,萧克作为战略区的军事副职首长,协助军政主官指挥了许多战役战斗。
作为聂荣臻的副手,他参与指挥了晋察冀军区部队进行的张家口保卫战、平泉战役、易满战役、保南战役、正太战役、大清河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石家庄解放之后,时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的萧克曾两次施用巧计,以虚虚实实的战法战胜了来犯之敌,保卫了这座华北重镇,创造了两次在同一地点对同一敌人设“空城计”并战而胜之的范例。
作为林彪的参谋长,萧克从1949年3月至1950年3月的一年时间里,在第四野战军南下作战中,先后参与指挥了渡江、宜沙、湘赣、衡宝、广东、广西等重大战役,歼灭中南境内白崇禧、余汉谋诸部共43万人,解放豫、鄂、湘、赣、粤、桂诸省,为消灭国民党军在大陆的最后主力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萧克先后任军委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训练总监部部长、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委等职,为解放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8年10月24日,萧克驾鹤仙去,享年102岁,成为67位荣获3枚一级勋章的著名开国将帅中,最后一位辞世、唯一寿高超百的百战将星。
萧华:从“娃娃司令”到四野特种兵司令
萧华在1955年授衔时才39岁,是最年轻的开国上将。
1927年春,11岁的萧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青年干社。
1928年12月,将近13岁的萧华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时,他的家乡江西兴国还没有团支部,他被编入党支部过组织生活。
1930年7月,14岁半的萧华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这么小的年纪就有闹革命的资历,在开国将帅中也属于凤毛麟角。
萧华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1929年4月红四军在兴国举办的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上。当时,年仅13岁的青年团干部萧华,聆听了红四军前委书记兼党代表毛泽东通俗生动的讲课。
萧华第一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则是在1930年3月。当时,第二次来到兴国的毛泽东听说有个年岁很小的团县委书记,就派警卫员把萧华找来谈话。见到萧华后,毛泽东亲切地询问了兴国共青团的工作情况,又跟他讲了动员青年随时准备参军、参战,保卫红色政权的问题。谈完话,毛泽东留下萧华一起吃饭。
1930年6月,奉命赶到红一军团报到的萧华,再次见到了军团前委书记兼军团政治委员毛泽东。毛泽东向萧华介绍了革命斗争形势和红军情况,并告诉他,前委将任命他为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接着,萧华赶到樟树镇,见到了红四军代政治委员罗荣桓。罗荣桓向萧华宣布命令以后,萧华担心挑不起这副重担,罗荣桓则鼓励他说:“前一段你在兴国担任共青团县委书记,工作搞得不错嘛!这次毛委员调你到红四军,相信你能完成好这个任务。”
1930年10月,萧华兼任红四军直属特务营第三连政治委员。这是罗荣桓为了培养、锻炼萧华,专门给他压的担子。
1931年4月,萧华升任特务营政委。
1932年1月,萧华作为红四军共青团的代表,参加了在瑞金召开的共青团中央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里,他见到了时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周恩来。周恩来鼓励他说:“年轻好嘛,青年工作就是要由你们年轻人做。”这次会后,萧华升任第十师第三十团政治委员。不到3个月,又被任命为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
1933年8月5日,萧华成为新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任命之前,萧华又觉得自己太年轻,有些顾虑。周恩来笑着说:“正因为你年轻,才叫你去嘛!带兵的经验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革命战士经过斗争磨炼,就会逐步成熟。”
随后,萧华率部先后参加了闽北拿口战斗、黎川团村战斗、广昌保卫战、驿前防御战、石城保卫战、长征初期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之战。在四渡赤水战役中,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的萧华随红二师第四团等部队进行政治工作,参加战斗。在抢渡大渡河的战斗打响前,萧华带领工作队到红一师一团一营集合的村子里作战斗动员,他讲述了渡河的意义,鼓动了指战员们与敌人拼杀的斗志和决心。战斗中,萧华在河岸边亲自吹起冲锋号,鼓舞十七勇士胜利地渡过天险。萧华担任著名的红二师政治委员时,率领部队作为军团前卫,攻克天险腊子口,到达甘南重镇哈达铺。接着,又配合兄弟部隊急袭通渭城,激战青石嘴,到达吴起镇。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萧华又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重大战役。
抗日战争之初,萧华先参加了名震中外的平型关战斗,后率部进行了广阳伏击战和午城井沟战斗。此后,年仅22岁的萧华担任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推动统一战线而率军前往山东惠民,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谈判。“一个娃娃,也来和我谈判?”59岁的沈鸿烈开始不屑一顾。然而,谈判中,萧华的才干和气度令这位老者敬佩不已,“娃娃司令”的美称由此传开。
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鞍海战役中,时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萧华,指挥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首创以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歼敌1个师的模范战例。四纵先以主力大胆穿插,打了一场漂亮的鞍山攻坚战。接着南下直逼海城。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促使国民党军第六十军第一八四师在海城起义。随后,四纵又在地方部队配合下,在大石桥追歼残敌2个营。鞍海战役是四纵成立以来第一个扬威的胜利,也是在四平保卫战的低潮之后,我军在东北战场取得的一个重大战果,为此,四纵受到中共中央的通电嘉奖。
新开岭战役时,萧华果断决定由四纵独挑大梁,先以一个团吸引并阻击敌人,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将号称“千里驹”的国民党军美械第二十五师围住猛打。经过两次对制高点老爷岭的顽强攻坚,四纵终于全歼该敌,俘虏敌师长李正谊。新开岭一役首创东北战场我军在一次作战歼敌一个整师的模范战例。为此,四纵再次受到中共中央的通电嘉奖。
在四保临江作战中,时任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的萧华,坚决支持陈云代表东北局作出的坚持南满的正确决定。此后,四纵勇挑重担,担负起外线出击任务,转进到敌后机动作战,吸引敌人进攻南满的兵力回援。在第四次保卫临江之战时,四纵一部与三纵一起向敌人实施两翼迂回包围,展开钳形攻击,全歼红石砬子的国民党军第八十九师。
在辽沈战役的长春围困之战中,时任东北军区第一前方指挥所政治委员的萧华,及时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口号。他与司令员萧劲光一起,经过大量的艰苦工作,终于争取了守军第六十军起义、新七军投诚,从而和平解放了长春。
在平津战役期间,时任东北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的萧华参加了天津攻坚战。攻坚战打响后,特种兵按纵深梯次配置的几百门大炮同时怒吼,千万发炮弹呼啸着飞向天津城垣,整个天津城都在颤抖。攻打天津的火炮密度,在中国战争史上可称是空前的,战后,有人说:“天津城是用火炮轰开的。”确实,我军能够只用29个小时就迅速拿下天津,特种兵纵队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萧华历任空军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等职。
(责任编辑:徐 嘉)
萧克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他在红四军战斗生活了近5年时间,坚持了整个井冈山时期的艰苦斗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萧克历任红一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湘赣军区红八军军长、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军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副师长、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兼晋察冀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
从简历上看,像萧克这样在红军的3个方面军都担任过重要职务的,在开国上将中间十分少见。另外,他的几个重要职务在其革命军事生涯中也都独具标志性: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最年轻的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最年轻的副师长。可以说,萧克是少年得志。
萧克还在各个革命时期与共和国元帅们有着相处共事的特别经历。他长期在朱德、陈毅、彭德怀的麾下工作,做过罗荣桓、徐向前、刘伯承的直接下级,担任过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的副手,还两次出任林彪的参谋长。
早在担任红八军军长和红六军团军团长期间,萧克便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干,独当一面地率部进行了许多战役战斗,并取得了辉煌战绩。
1933年3月5日,萧克命令红八军茶陵独立团边打边退,引诱国民党军1个团进入湘赣交界的莲花县九渡冲狭窄地带,红八军主力随后乘夜分两路向九渡冲前进,进行侧面攻击,取得了歼敌2个营,缴获4挺重机枪、大量步枪及弹药的胜利。萧克估计敌军报复心切,因此,在第二天清晨带领部队再次到九渡冲占领阵地。不出所料,国民党军急匆匆出动2个团、1个营向红军发起进攻。敌我从上午9时一直激战到中午,红军士气高昂,英勇无比,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落荒而逃。萧克挥师乘胜追击,又缴获重机枪22挺、步枪近1000支,毙敌旅长1名,俘团长以下1000余人。九渡冲之战取得了重大胜利,获中革军委的嘉奖。
1933年10月初,萧克率部占据有利地形,在湘赣交界的永新县棠市侧击敌行军纵队后部1个团及辎重队。红军以自身伤亡45人,俘敌600余人,缴获机枪5挺、步枪近500支的大胜利,一举打破了国民党军对湘赣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1934年2月3日,萧克作为师长,指挥已由红八军缩编为红六军团第十七师的全体指战员,在江西省宜丰、修水间的黄沙地区,与国民党军第六十二师第一八四旅作战。战斗中,萧克指挥所部顶着五六架敌机的轮番狂轰滥炸、俯冲扫射,依托临时构筑的野战工事,顽强抗击敌军的进攻,并不断实施反击。战至16时,红军突破敌阵地,迫使其退却。这时,萧克通过望远镜观察发现敌人在阵地上用白布设置陆空联络信号,以便飞机辨别目标。他当即组织部队也在阵地上摆置白布,诱使敌军飞机越过红军阵地上空,对溃退之敌军轰炸扫射,使其陷入混乱。萧克则指挥部队乘机攻击敌人,结果歼灭国民党军第一八四旅近1000人,缴获各种枪400余支和一批军用物资。此战使第十七师暂时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尾追与堵截,打开了北上的道路。
1934年4月5日,萧克指挥第十七师在江西省永新县沙市伏击国民党军第十五师第四十三旅。战至13时,红军将国民党军第四十三旅大部歼灭,少数残敌逃到禾水以南地区,也被红军学校和地方武装歼灭。接着,红军主力又移至沙市、澧田以北约4公里处山地待机伏敌。当日下午,国民党军6个团再次向红军发动进攻。萧克指挥所部协同兄弟部队奋勇反击,与优势敌军展开恶战。战至黄昏,歼其一部。此战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三旅,活捉该旅旅长侯鹏飞,还击溃国民党军4个团,给深入湘赣苏区的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第十七师因此受到中央军委的传令嘉奖,萧克获二等红星奖章。
1934年8月,萧克与王震率红六军团从江西永新出发,经湖南、广西、贵州,在敌人近40个正规团的围追堵截下,穿越敌境2500余公里,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历经2个月,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合。接着,两个军团一起向国民党军开展攻势作战,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敌军,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1934年11月中旬,萧克在湘西永顺县以北龙家寨地区的十万坪谷地,指挥红六军团,并由红二军团配合,以伏击、侧击的战法,對尾追而来的湘西军阀陈渠珍所部3个旅进行攻击。战斗打响后,埋伏在谷地以东毛坝附近的红二军团从正面猛攻敌军前卫,埋伏在谷地以西杉木村东山和北山的红六军团,从两侧向敌主力发起猛烈攻击。在运动中突遭猛烈冲击的敌人,虽兵多却摆不开,枪多又不能发挥火力,被红军打得晕头转向。经2个小时激战,敌军2个旅被打垮,狼狈回窜。萧克命令部队乘夜向西南追击。追击途中,又与敌军后卫旅在龙家寨北5里处的把总河激战。萧克命令一个团从右侧攻击,一个团从正面突击。不到2个小时,将敌军大部消灭。这一仗缴枪2000支,俘敌2000余人,打垮了长期盘踞湘西的军阀陈渠珍。萧克后来说:十万坪伏击战是红六军团西征以及与红二军团会师以来,扭转困难局面的一个转折点,是开辟新苏区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1935年4月中旬,萧克率部在湘西桑植县陈家河与国民党军遭遇。敌军先我开火,萧克冷静指挥部队打退了国民党军的第一线兵力,接着抓住时机,在敌溃退之际,命令部队突然反击,打到国民党军阵地的纵深,歼国民党军近1个旅,并击毙敌旅长李延龄。尔后,在桃子溪奔袭战中,萧克直接指挥2个团,仅用2个小时,就歼灭国民党军1个师部、1个旅部、1个山炮营和1个步兵团,活捉了国民党军第五十八师参谋长周植先。这一仗粉碎了国民党军对红二、六军团的第一次“围剿”,并为红军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
1936年2月19日,萧克指挥红十七师在黔西大定县城西北10余华里的将军山设伏,袭击国民党军第十三师万耀煌所部先头部队7个连。萧克以第五十一团断敌后路,第五十团从正面接敌,第四十九团侧面伏敌。战斗打响后,红军伏兵四起,步枪、机枪、手榴弹一起射向敌群。顷刻间,敌军乱作一团。仅经1个半小时的战斗,红军就将敌全歼。接着,萧克判断万耀煌肯定要来报复,决定将伏击战转变为阵地阻击战。他随即指挥部队在山上修工事,挖掩体。几天后,敌郝梦龄纵队10个团果然从将军山北侧发动进攻,万耀煌纵队6个团主力从正面向将军山反扑。两翼国民党军的轻重机枪一起向红军阵地猛烈开火,然后分两路仰攻。萧克亲临前线,指挥若定,嘱令各部,等敌人到了能投手榴弹的距离时再突然开火。经一日激战,敌军不能越将军山一步。就这样,红军坚守阵地7天7夜,迟滞了敌人的进攻行动。将军山一役,是红二、六军团在黔(西)、大(定)、毕(节)地区对国民党军作战中一次出色的战役,为红军战略转移赢得时间,意义重大。 抗日战争时期,萧克作为战略区的军事副职首长,全力协助军政主官担负开辟根据地的任务。1937年秋,他协助贺龙、关向应率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开展晋西北的游击战争,参与指挥收复7城的战役,创建了晋西北根据地。1942年5月,他又协助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开展晋察冀边区建设工作,使其荣获“模范抗日根据地”的称号。
在担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期间,萧克还独立指挥了平西、热河和冀东的游击战。在粉碎日伪军的“扫荡”战斗中,作战数百次,歼灭日伪军5500余人,巩固了平西根据地,开辟平北根据地,发展了冀东根据地,并向热南、辽西地区发展,形成冀热察辽边大块革命根据地,为以后东北的解放创造了条件。
解放战争期间,萧克作为战略区的军事副职首长,协助军政主官指挥了许多战役战斗。
作为聂荣臻的副手,他参与指挥了晋察冀军区部队进行的张家口保卫战、平泉战役、易满战役、保南战役、正太战役、大清河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石家庄解放之后,时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的萧克曾两次施用巧计,以虚虚实实的战法战胜了来犯之敌,保卫了这座华北重镇,创造了两次在同一地点对同一敌人设“空城计”并战而胜之的范例。
作为林彪的参谋长,萧克从1949年3月至1950年3月的一年时间里,在第四野战军南下作战中,先后参与指挥了渡江、宜沙、湘赣、衡宝、广东、广西等重大战役,歼灭中南境内白崇禧、余汉谋诸部共43万人,解放豫、鄂、湘、赣、粤、桂诸省,为消灭国民党军在大陆的最后主力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萧克先后任军委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训练总监部部长、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委等职,为解放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8年10月24日,萧克驾鹤仙去,享年102岁,成为67位荣获3枚一级勋章的著名开国将帅中,最后一位辞世、唯一寿高超百的百战将星。
萧华:从“娃娃司令”到四野特种兵司令
萧华在1955年授衔时才39岁,是最年轻的开国上将。
1927年春,11岁的萧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青年干社。
1928年12月,将近13岁的萧华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时,他的家乡江西兴国还没有团支部,他被编入党支部过组织生活。
1930年7月,14岁半的萧华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这么小的年纪就有闹革命的资历,在开国将帅中也属于凤毛麟角。
萧华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1929年4月红四军在兴国举办的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上。当时,年仅13岁的青年团干部萧华,聆听了红四军前委书记兼党代表毛泽东通俗生动的讲课。
萧华第一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则是在1930年3月。当时,第二次来到兴国的毛泽东听说有个年岁很小的团县委书记,就派警卫员把萧华找来谈话。见到萧华后,毛泽东亲切地询问了兴国共青团的工作情况,又跟他讲了动员青年随时准备参军、参战,保卫红色政权的问题。谈完话,毛泽东留下萧华一起吃饭。
1930年6月,奉命赶到红一军团报到的萧华,再次见到了军团前委书记兼军团政治委员毛泽东。毛泽东向萧华介绍了革命斗争形势和红军情况,并告诉他,前委将任命他为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接着,萧华赶到樟树镇,见到了红四军代政治委员罗荣桓。罗荣桓向萧华宣布命令以后,萧华担心挑不起这副重担,罗荣桓则鼓励他说:“前一段你在兴国担任共青团县委书记,工作搞得不错嘛!这次毛委员调你到红四军,相信你能完成好这个任务。”
1930年10月,萧华兼任红四军直属特务营第三连政治委员。这是罗荣桓为了培养、锻炼萧华,专门给他压的担子。
1931年4月,萧华升任特务营政委。
1932年1月,萧华作为红四军共青团的代表,参加了在瑞金召开的共青团中央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里,他见到了时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周恩来。周恩来鼓励他说:“年轻好嘛,青年工作就是要由你们年轻人做。”这次会后,萧华升任第十师第三十团政治委员。不到3个月,又被任命为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
1933年8月5日,萧华成为新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任命之前,萧华又觉得自己太年轻,有些顾虑。周恩来笑着说:“正因为你年轻,才叫你去嘛!带兵的经验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革命战士经过斗争磨炼,就会逐步成熟。”
随后,萧华率部先后参加了闽北拿口战斗、黎川团村战斗、广昌保卫战、驿前防御战、石城保卫战、长征初期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之战。在四渡赤水战役中,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的萧华随红二师第四团等部队进行政治工作,参加战斗。在抢渡大渡河的战斗打响前,萧华带领工作队到红一师一团一营集合的村子里作战斗动员,他讲述了渡河的意义,鼓动了指战员们与敌人拼杀的斗志和决心。战斗中,萧华在河岸边亲自吹起冲锋号,鼓舞十七勇士胜利地渡过天险。萧华担任著名的红二师政治委员时,率领部队作为军团前卫,攻克天险腊子口,到达甘南重镇哈达铺。接着,又配合兄弟部隊急袭通渭城,激战青石嘴,到达吴起镇。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萧华又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重大战役。
抗日战争之初,萧华先参加了名震中外的平型关战斗,后率部进行了广阳伏击战和午城井沟战斗。此后,年仅22岁的萧华担任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推动统一战线而率军前往山东惠民,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谈判。“一个娃娃,也来和我谈判?”59岁的沈鸿烈开始不屑一顾。然而,谈判中,萧华的才干和气度令这位老者敬佩不已,“娃娃司令”的美称由此传开。
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鞍海战役中,时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萧华,指挥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首创以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歼敌1个师的模范战例。四纵先以主力大胆穿插,打了一场漂亮的鞍山攻坚战。接着南下直逼海城。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促使国民党军第六十军第一八四师在海城起义。随后,四纵又在地方部队配合下,在大石桥追歼残敌2个营。鞍海战役是四纵成立以来第一个扬威的胜利,也是在四平保卫战的低潮之后,我军在东北战场取得的一个重大战果,为此,四纵受到中共中央的通电嘉奖。
新开岭战役时,萧华果断决定由四纵独挑大梁,先以一个团吸引并阻击敌人,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将号称“千里驹”的国民党军美械第二十五师围住猛打。经过两次对制高点老爷岭的顽强攻坚,四纵终于全歼该敌,俘虏敌师长李正谊。新开岭一役首创东北战场我军在一次作战歼敌一个整师的模范战例。为此,四纵再次受到中共中央的通电嘉奖。
在四保临江作战中,时任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的萧华,坚决支持陈云代表东北局作出的坚持南满的正确决定。此后,四纵勇挑重担,担负起外线出击任务,转进到敌后机动作战,吸引敌人进攻南满的兵力回援。在第四次保卫临江之战时,四纵一部与三纵一起向敌人实施两翼迂回包围,展开钳形攻击,全歼红石砬子的国民党军第八十九师。
在辽沈战役的长春围困之战中,时任东北军区第一前方指挥所政治委员的萧华,及时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口号。他与司令员萧劲光一起,经过大量的艰苦工作,终于争取了守军第六十军起义、新七军投诚,从而和平解放了长春。
在平津战役期间,时任东北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的萧华参加了天津攻坚战。攻坚战打响后,特种兵按纵深梯次配置的几百门大炮同时怒吼,千万发炮弹呼啸着飞向天津城垣,整个天津城都在颤抖。攻打天津的火炮密度,在中国战争史上可称是空前的,战后,有人说:“天津城是用火炮轰开的。”确实,我军能够只用29个小时就迅速拿下天津,特种兵纵队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萧华历任空军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等职。
(责任编辑:徐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