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面向全国基础教育系统进行网络公开课。对于学生减负,他表示,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开展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明年将对各省所有地市学生课业负担进行量化排名,并把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教育减负,既是百姓关注的热点,也是教育改革的难点。继《小学减负十条规定》之后,又祭出课业负担排名的法宝,足见有关部门的良苦用心。只不过,排名的本意自然是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但放到现实中,恐怕只是看上去很美。
眼下,從教育部门、学校到家长,对学生课业负担重的现状都已习以为常,课业负担排名不仅难以调动地方减负的积极性,反而可能形成“比烂思维”。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出这样的场景:老师一边手中挥动着排名表,一边对学生苦口婆心地劝诫,“你们就别嚷嚷压力大了,别的地方学生负担比你们重多了。”退一步讲,即使在减负与教育评估挂钩的政策推动下,学校愿意给学生减负,恐怕家长也不会答应。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纷纷严禁假期补课,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还不是照样红火?如果不能赢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走不出“学校减负、家长加负”的怪圈,任何减负新政都注定成为镜花水月。
说到底,我们不能为减负而减负。课业负担只是一种表象,更要由表及里,找到问题的症结:一是应试思维使然;二是教育资源不均衡。要从根本上降低学生课业负担,必须改变畸形的考试指挥棒,消除学生和家长的择校焦虑。只有将综合素质纳入评价体系,才能把学生从文山题海中解脱出来,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以更轻松的心态享受学习、快乐成长。
(摘自2013年12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
眼下,從教育部门、学校到家长,对学生课业负担重的现状都已习以为常,课业负担排名不仅难以调动地方减负的积极性,反而可能形成“比烂思维”。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出这样的场景:老师一边手中挥动着排名表,一边对学生苦口婆心地劝诫,“你们就别嚷嚷压力大了,别的地方学生负担比你们重多了。”退一步讲,即使在减负与教育评估挂钩的政策推动下,学校愿意给学生减负,恐怕家长也不会答应。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纷纷严禁假期补课,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还不是照样红火?如果不能赢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走不出“学校减负、家长加负”的怪圈,任何减负新政都注定成为镜花水月。
说到底,我们不能为减负而减负。课业负担只是一种表象,更要由表及里,找到问题的症结:一是应试思维使然;二是教育资源不均衡。要从根本上降低学生课业负担,必须改变畸形的考试指挥棒,消除学生和家长的择校焦虑。只有将综合素质纳入评价体系,才能把学生从文山题海中解脱出来,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以更轻松的心态享受学习、快乐成长。
(摘自2013年12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